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传末,有太史公的一段论赞。文不长,按通行本具录如下: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壁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相似文献   

2.
刘先军 《湖南教育》2002,(17):37-37
《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现就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赏析一二。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现纸上。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  相似文献   

3.
“拜为上卿”中的“卿”是多大的官河北申改社《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拜为上卿”句。有的教材注“上卿”为战国时最高的官阶。笔者认为欠妥。如按教材注,廉颇在蔺相如完壁归赵前既已登上“最高的官阶”,就与后文中的所述相如“位在廉0颇之右”有了矛盾——难道有比“...  相似文献   

4.
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们通常只注意突出强调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而往往忽视糜颇的作用,即重“相”轻“将”。关于廉颇,一般认为,他仅是具有知错就改的精神。其实,他在保卫赵国的利益以及促蔺相如成功等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看出: 一、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一时决定不下去还是不去,后来让蔺相如随行,派廉颇带着军队到边境上,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赵王赴约主要仰仗的是蔺相如的能言善辩和廉颇的作战本领。二、渑池会上,秦王企图侮辱  相似文献   

5.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不少学生对廉颇讥议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的言辞很是认同,他们认为蔺相如没什么了不起,只是会耍嘴皮子罢了。这引发了我的思考:蔺相如历经千载而被后人追慕不已,他到底有何出众之处?  相似文献   

6.
蔺相如在历史上以智勇著称。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对蔺相如的生平着重叙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故事,从而突出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形象特点,而传后的论赞“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则成为对蔺相如最其权威的评定。那么,蔺相如在奉行使命、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中,又是何以表现出如此出色的智勇行为的呢?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能审时度势,据理执要。  相似文献   

7.
刘传菠 《学语文》2020,(2):46-47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既有司马迁着力塑造的蔺相如和廉颇,也有赵王、缪贤和秦王等次要人物。这些形象也是鲜活立体的,只因为着墨较少而常被忽略。结合这三个人物的身份背景,可以充分挖掘文本内涵,感受其形象魅力。  相似文献   

8.
蔺相如“完璧归赵”历来被人们称道。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却对此质疑,全盘否定,并作《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氏认为:“(赵)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又说“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还亲自设计了一场献璧后秦不予赵城,蔺相如慷慨陈词以死力争的情景,并说“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最后,王氏以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对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大智大勇进行了否定。  相似文献   

9.
纵观蔺相如的智勇,总觉得他是不得已而为之。蔺相如所希望的与所作的努力,只是不受骗、不受欺、不被侵、维持现状而已。这是一种处弱立安的选择,在情非得已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发愤张扬,表现出令人感佩的智勇行为。蔺相如是一个处弱立安的人物,为人不事张扬。他不像战国时期其他的策士智者,求功名,重利禄,纵横捭阖,搅动时局,而只是求安定,息事端,保一方平安。这是蔺相如的人生选择,《列传》中对他事迹的叙述也正是这样定位的。开头写蔺相如只是一个宦者令缪贤门下的食客,他不是去投靠赵国当时的公子平原君或其他有权势的贵族豪门,而是寄食于太…  相似文献   

10.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蔺相如“使其从者”“归璧于赵”后被引自秦廷,他如是自辩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相似文献   

11.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这应该是太史公推崇蔺相如的重要因为了,也因如此,蔺相如的事迹一直熟记于我心.<语文学习>2010年第5期<"都"、"城"之异的探究>一文能从文本中"都"与"城"的不同表述探究出一番合情合理的见解,真可谓于阅读中的细微处探真相,实在令人佩服.但是在欣赏之余,却有两点疑惑始终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12.
中考中经常出现一些涉及到非负数和的问题,而好多学生颇有难感,其原因就是他们看不出(或忽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不能把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加以解决,若能挖掘出隐含条件并把它转化成非负数和的问题,则这类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3.
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中,有学生提出:课文主要写蔺相如,为何标题中廉颇却放在蔺相如前面?这个问题问得好。《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法上确实是与众不同。《史记》中,合记的列传不少,如《管婴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一般是按照标题顺序,前者为先,后者排后,分别介绍。列在前面的,其历史地位往往要高于后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却别出心裁,在文章开始对廉蔺同时介绍:“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在这些介绍中,廉详而蔺略,透…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先来看三个历史故事:战国时期有个叫蔺相如的人,由于在和秦国的斗争中立了大功,官职一路上升,最后成了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这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廉颇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最后,廉颇认识到蔺相如的宽宏大量,深感惭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的量词,颇有些值得考究的地方.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句:"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有的注本说:"[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按此作翻译,也不能说不通.但"介"作量词,是否完全等同于"个",实值得斟酌.  相似文献   

16.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讲到“将相和”这一情节时,大多教师都会说,这里表现的是蔺相如的“高义”。这一点,蔺相如的门客说得非常清楚:“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但我们知道,蔺相如不仅是“高义”的“上卿”,他还是个“勇士,有智谋”的人,这一点,他的老主人缪贤已经有过评价。  相似文献   

17.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之一,成功地刻画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历史人物。本文就蔺相如形象的刻画进行粗浅的分析。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蔺相如的一生行事极多,不可能一一罗列,只能选择最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司马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故事。仅仅通过这三个典型故事,就已经把蔺相如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他的“智”和“勇”跃然纸上。在“完璧归赵”这一情节中,蔺相如首先有审时度势之智,“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  相似文献   

18.
《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的教学刚进入质疑探究环节,就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故事围绕“以城易璧”展开,但文巾有两处好像有意把“城”说成了“都”。一处是蔺相如拿着璧斜看着柱子准备击柱时,“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一处是蔺相如“归璧于赵”后在秦廷上说:“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这两处所说“都”与其他地方所用的“城”究竟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9.
前前后后地听了一些教师讲授《将相和》一文后,我发现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三个小故事中,对蔺相如人物特点冠以“机智勇敢”一语。我以为颇失侧重。以“完壁归赵”一节为例, 蔺相如这个人物特点重在于智谋超群,为大智(如果说“勇”的话,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才勇冠秦军)。“完璧归赵”的故事开始,先交代强秦要“以城换壁”,赵王及群臣知是秦王设下的一场骗局,就是惶惶然不知如何应付。此时蔺相如出场,只“想了一会儿”。就给了赵王两颗定心九:“如果秦王真拿出15个城来换,  相似文献   

20.
谈谈古代的“尚右”和“虚左”陕西商州市中学任俊荣高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蔺相如自完壁归赵、渑池之会以后,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则不服气地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可见,“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