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者简介: 汪凤炎(1970~),教授,心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文化心理学(含中国心理学史)和教育心理学(侧重德育心理学).现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活即德育'的育德模式及其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研究"(EEA010437)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生活即德育'的育德模式及其应用研究".出版专著两部,合著论著一部(第一作者);参编(译)著作六部;在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英国,SSCI)和<心理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相似文献   

2.
教育承载着我们国家的兴衰荣辱。小学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小学生性格的养成具有极大影响,所以,这是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性格基础的重要时期。生活德育本质就是要回到人的现实生活,是贴近学生本身。生活德育模式的研究,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者简介: 高德胜,1969年出生,河南信阳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著名德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兼"品德与生活"国家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上海<思想理论教育>杂志特约副主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田家炳基金会中国学校德育研究与发展计划"专责委员会委员.在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德育课程、知性德育、生活德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和精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4.
作者简介:高德胜,1969年出生,河南信阳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著名德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兼“品德与生活”国家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上海《思想理论教育》杂志特约副主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田家炳基金会中国学:校德育研究与发展计划”专责委员会委员。在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德育课程、知性德育、生活德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和精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是一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杰出的教育改革实践家。他首创生活教育的理论与身体力行的教育改革实践,不仅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诸多教育实验中独树一帜,鼎足而立,对我国的思想启蒙、文化教育与爱国救亡运动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而且以自己改造传统教育的特殊功绩,丰富了二十世纪初篷勃兴起的世界教育革新运动的内涵,从而在我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多方面的实践经验,直到今天还在对中国与世界不少国家的教育改革,程度不同地发生着积极的影响,因而成为我国…  相似文献   

6.
德育模式建构是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论题。”生活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在生活德育理念指导下的德育模式建构应以道德功能相融合,教育机制相融合.知情交融等原则为指导。  相似文献   

7.
德育模式建构是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论题。″生活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在生活德育理念指导下的德育模式建构应以道德功能相融合,教育机制相融合,知情交融等原则为指导。  相似文献   

8.
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应突出德育主体,实施主体育德,让德育充满吸引力,唯有如此才能让德育充满生命活力。笔者认为构建主体育德模式,能有效增强德育魅力,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9.
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各个阶段教学工作中重点 教育内容之一,发展学生的德育价值观念是与发展学生学习能 力同等重要的教育工作,只有学生拥有良好的德育价值观念才 能更好地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去,从而服 务社会、奉献社会。在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中,为了进一 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应该以德育教育的生活化为实 践创新方向,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德育价值观念能够 切实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环境中去,落实在社会实践中,让德 育教育真正地做到掷地有声。  相似文献   

10.
戴赛珍 《考试周刊》2009,(23):157-158
本文以生活教育理论为依据,就如何构建小学德育生活化进行初步实践。提出小学德育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生活德育。生活德育要以课堂教学活动、校内延伸活动、家庭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实施途径,以“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为实施理念,将道德教育深深扎根于儿童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连。并最终达到知行统一这一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11.
《弟子职》前部分阐述了首章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后面则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弟子对教师的一言一行,再现了传统的尊师重道。重温《弟子职》中优秀的道德传统对于改进和加强当代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长期从事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工作者也难免感慨:那些本应该被学生接受的主流道德观念似乎离学生越来越远,而一些非主流的文化观念却在学生中盛行。道德教育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老师的苦口婆心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大学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从道德活动的工具性本质、目的性本性、载体性本质三种形态对中国特色的道德观进行了厘定,提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党政方针、政策为指导,从道德观、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与方法、德育评价五个方面建构了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4.
作者简介: 班华,1935年出生,安徽省巢县人.196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资深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德育面临困境和挑战的情况下,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利用潜在课程构建生活德育体系,可以补充显性德育的不足。利用潜在课程构建生活德育遵循开放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建构性原则。在具体实施中,应明确育人理念,完善管理制度;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学生交际关系的和谐;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16.
17.
书名:《现代德育论》(第2版)主编:班华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1年2月第2版装帧:平装页数:398页定价:19.80元作者简介:班华,1935年出生,安徽省巢县人。196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资深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学术兼职先后有: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中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回归生活"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界的推崇,并逐步渗透到教育实践中去,体现在道德教育领域就是"生活德育论"的提出及其指导下的新德育课程改革."生活德育"理念引发的热烈讨论,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就笔者所见,系统地论述"生活德育"的专著并不多见,高德胜博士的新著《生活德育论》,为我们了解"生活德育"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读完陈泽河、戚万学主编、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德育概论》一书(以下简称“概论”),联想到几年教育界对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的讨论,我没有参加这个讨论,但有自己的看法。这里只说两点:一点是教育理论与实际脱离是双向的,是相互的,即既有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也有实际工作中不重视理论指导,脱离理论的问题,后一方面的情况不比前一方面好。另一点看法是:对理论联  相似文献   

20.
生活育德是知性育德大行其道之后向传统育德模式的回归,它的核心理念是理论结合实践.生活育德模式与社会实践的内在联系在于生活本身就是实践、育德在践履,两者的逻辑联系决定了社会实践体系应反映生活育德模式的整体性、人本性、创造性等特性.生活育德理念指导下的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应从实施途径和评价机制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