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隐性德育课程的观念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有关这一课程的具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作为一种过去不为人所知,具有潜隐性影响的特殊课程类型,它的发展完善必然经历一个对相关德育资源的发掘吸收和改造整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对隐性德育课程的理性认识,探讨这一课程的具体运作模式,是保障这种课程形式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高校德育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崭新课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握隐性德育课程的内涵、特征和功能,按照创新性、整体性、方向性和主体性的原则,搞好这一工作,以充分发挥高校德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的隐性课程内容、形式十分丰富,对人的影响也深刻久远.虽然其内容、形式本身无优劣之分.但其影响却未必都是积极的.因此,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把它纳入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和管理的视域中来,加强对高等学校隐性课程及其管理研究,尤其是隐性课程组织实施特点、管理特点及管理模式对德育价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的隐性课程内容、形式十分丰富,对人的影响也深刻久远。虽然其内容、形式本身无优劣之分,但其影响却未必都是积极的。因此,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把它纳入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和管理的视域中来,加强对高等学校隐性课程及其管理研究,尤其是隐性课程组织实施特点、管理特点及管理模式对德育价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与隐性课程的建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隐性德育课程能有效地发挥对学生德性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它具有潜在性与间接性;广泛性与开放性;隐蔽性与渗透性;非预期性与二重性;体悟性与深刻性的特点。它对学生具有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炼功能;行为上的规范功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能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德性水平,帮助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则是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的,它潜移默化、稳定持久的影响特点特别适合德育.它对学生具有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炼功能和行为上的规范功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能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德性水平,帮助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国外高校主要的德育途径的研究,揭示了显著课程与隐性课程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显著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具体表现,提出了在大力加强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如何提高我国高校德育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显性德育课程在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但要真正实现德育的战略目标,还必须以隐性德育课程为补充,使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地相结合,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在高校德育课程建设中的互补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开发有其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包括与中学德育接轨和与职后教育接轨两方面内容,可以从物理一空间、组织一制度、文化一精神三个层面加以考虑,通过入学教育、专业学习、实习实训、课外活动和硬件建设五个环节实行.  相似文献   

10.
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时,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品德教育。德育意识淡薄,缺乏优质师资力量,德育方法缺乏创新,是中小学隐性德育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教师对隐性德育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多渠道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把心理教育列入高校教学计划是保证其科学性、有效性的最好办法。心理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教育的核心,系统的心理教育课程体系是心理教育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心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操作体系和评价体系。在设计与建构心理教育课程体系时应遵循系统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高校体育教学中所蕴涵的德育教育因素进行初步探析,重点归纳出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和学科教学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并希望此文能抛砖引玉为大学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高校网络德育工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文化不断的渗透和蔓延,网络化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最显著特征,它既是一种新信息传播媒介,也是一种新的文化传媒和整合载体,正迅速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高校德育带来极大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正视网络文化建设,深入探索网络教育理论,积极主动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对策。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高校德育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高校德育必须构建教师与学生主体相和谐的德育主客体,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统一的德育新途径,学校、社会、家庭三维互动的德育网络,必须做到师生和谐、知行统一、环境协调。  相似文献   

15.
高校担负着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文章根据新疆教育学院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和加强“班级指导员”和“宿舍联络员”制度的重要性,并对“两员”的工作素质提出具体的要求,以期对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进行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舒豪  李玉琴 《江苏高教》2020,(1):120-124
当前世界各国对高校德育都极为重视,在德育目标的设置上追求以人为本,德育内容兼顾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各个领域,德育方法注重显、隐性教育并行互补,其中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颇有成效。中国高校德育面临目标单一笼统、内容固化滞后、方式方法缺乏张力等瓶颈,亟须改革改进。借鉴国外经验,高校可以通过调整德育目标、增补优化德育内容、改良创新德育手段等路径,引领德育体系构建、丰富德育内涵并提升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7.
当前,教育背景、教育对象都已发生深刻变化,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为此,必须在对各形态的特点和功能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载体理论,充分发挥各载体的功能,不断挖掘新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缪瑞 《高教论坛》2006,(5):51-52,47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环境教育是基础。本文以此为基点,简述了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着重探讨了高校环境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相似文献   

19.
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当前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在现阶段,要积极倡导以心理辅导与咨询为“点”、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线”、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为“面”的三维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要正视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现状。大学生党员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大多是理论学习的标兵和积极工作的表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理想信念淡漠、理论学习脱离实际、进取精神不强。如果注重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健全制度、加强群众监督,引入党员导师制,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效果会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