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10月19日至24日中国工会十三大期间,《山西工人报》派出了该报编委、高级记者杨培忠作为山西代表团的随团特派记者,赴京参加大会采访。会议期间,《山西工人报》共出版六期,其中五期天天有记者发回的专稿。而且基本上做了头天新闻第二见报,可谓最及时了。这当然有赖于现代通讯手段的先进,但与记者的快速采访、快速发稿的作风不无关系。此外,从报道量看,不算新闻图片(包  相似文献   

2.
提灾难发生后,地方媒体通常会派特派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进行报道。在当前的媒体格局中,地方媒体的灾难报道如何作为,与国家级媒体、社交媒体等多种信源如何形成差异化报道,即如何让特派记者的稿件“特”起来?本文以大连地区两家报纸--《大连晚报》和《半岛晨报》的雅安地震报道为例,分析此次灾难报道中这两家媒体特派记者的采访理念和报道特点,探讨地方媒体参与重大灾难报道的规律,以促进、提升地方媒体整体报道水平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3月26日,《华商报》特派记者胡国庆随同科威特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团进入伊拉克,深入到英美联军和伊军刚刚恶战过的伊南部城市乌姆盖斯尔市塞夫万镇采访。这是继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等人之后,成为第三批深入到伊拉克战区采访的中国记者。《华商报》另一位特派记者张宏伟继续留守科威特。目前,两名特派战地记者已发回大量现场报道稿件。  相似文献   

4.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上天,举世瞩目。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作为国内少数几家参与现场报道、并唯一有记者进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地方网站,在此次报道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成效显著。在"神七"发射的采访报道中,浙江在线派出两名特派记者,行程万里,深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后10天,共发回图片63幅,  相似文献   

5.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台州日报》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每日以四个版推出《奥运特刊》(共8版),在及时刊登新华社体育专稿的同时,《台州日报》派出两名编外记者赴京采访,转战赛场内外,每日以一个版的篇幅,刊发记者在北京发回的现场报道与图片,以记者特有的视野,挖掘“台州元素”,做足“台州人”的文章,由于“地方元素”抓住新闻的地域贴近性,密切关注本地与奥运会的联系,强化原创报道,乡土味浓,使报道更具可读性,因而受到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6.
“涉深水者采珍珠”在改革的大潮中,新闻摄影界也泛起了几朵令人欣喜的浪花。经济日报先声夺人,自去年8月12日起,以《北京新话题》为题,连发六篇新闻摄影报道。工人日报也从去年11月22日起,以《改革中的思考》为题,连发八组反映改革的新闻图片。继之,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各具慧眼,在去年12月15日的一版,以较大篇幅同时刊登了山东大众日报记者钱捍的一组摄影报道:《招工市场的“热”与“冷”》。这几组反映改革的摄影报道,从内容到形式均有突破。就内容而言,它们从简单地“图解政策”,进而深入改革的大潮,提出较深层次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就形式而言,它们从常用的一图一文发展到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7.
刘飞锋 《青年记者》2007,(21):24-24
根据史料记载,由英国人美查于1872年4月创建的《申报》,在日本侵犯中国台湾和中法战争等重大战争活动中派出了自己的记者进行报道,这是有历史记载的中国最早的战地报道。方汉奇编写的《中国近代报刊史》和《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都记载了这些新闻事件。1874年6月,"日本借口侨民被杀,派兵侵入台湾。《申报》特派记者一名,前往前线进行实地采访。7月22日起,在报上刊出大量有关日军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从10月26日开始,在“民族地区纪行”专栏里陆续发表该报记者在新疆采访少数民族的文字和图片报道。今年8、9月间,《人民日报》派出3名记者来新疆,到乌鲁木齐和南北疆的许多地方,采访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  相似文献   

9.
黄浩 《中国记者》2014,(2):98-99
2012年底,由深圳报业集团主办的华南地区惟一一份教育行业新闻报《南方教育时报》创刊。9月10日,《南方教育时报》推出试刊号第一期。试刊第一期头版推出的图片报道引发了争议,也引发作者更深入的思考。2013年5月,在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深圳报业集团和市职业摄影协会举办的第四届美丽深圳摄影年赛上,《南方教育时报》记者欧伟拍摄的《四胞兄弟》,在参赛的14700件作品中与本报的另一件作品同获优秀奖。这本不是一个特别突出的奖项,但对作为当初安排记者专门采访四胞胎家庭、并在《南方教育时报》试刊第一期头版推出图片报道的编者,我却感到一丝  相似文献   

10.
从1月26日到2月7日,《南方都市报》集中重要版而,对史无前例的我国南方地区的雪灾灾情和全民众志成城抗击雪灾做了大量充分报道。训步统计仅全省发行的版面A1叠就发表了记者一线报道502篇,图片175幅。而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地方版,  相似文献   

11.
6月5日,在湖北宜昌市步行街举行的首届宜昌社区节开幕式上,《三峡商报》记者朱云锋从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党组书记罗春娘手中接过了“特派记者南非世界杯采访行动”红旗,并激动地挥舞起来。据悉,朱云锋将是湖北市州媒体越洋采访世界杯的第一人。此次特派记者赴南非世界杯采访,是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展现传媒品牌和综合实力的一次创新之举。朱云锋到南非后从南非世界杯现场发回了大量报道,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在六月十九日播发了我们采写的《北京东郊火车站野蛮装卸,数百台电冰箱惨遭损坏》的报道之后,中央电台、电视台、首都及地方报纸转播或刊登了这篇报道,有的报纸还刊登了配发的图片,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很多新闻单位也就此进  相似文献   

13.
去年4月,《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在郑州作了《关于多侧面报道的思考》的学术报告(见本刊1986年第10期,其中提到北京龙潭湖破冰救人的报道是:“多线条,多色彩、多侧面”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个先例。艾丰同志认为《人民子弟兵奋力破冰救青年》这篇报道(原载1980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有三个优点,一、它报道先进事迹的同时,也报道了落后的一面,是反衬;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处处有雷锋。有“雷锋”,也有不学雷锋的人。这样报道反映了生活的现实,群众感到真实,增加可信性和说服力;三、通过对反面言行的报道,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刻的社会问题——经过十年动乱,社会风气遭到败坏,对青少年的教育十分迫切。这样报道的思想意义就更深刻了。最近,我重读了这篇通  相似文献   

14.
傅建平 《新闻窗》2013,(3):55-57
在人类有新闻图片后的百余年间,大量的优秀新闻图片让人们记忆深刻。爱森斯塔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日——1945年8月15日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拍下的《时代广场的胜利之吻》,1958年美国记者比尔拍的《警察与儿童》,1961年日本记者长尾安拍摄的《刀剑下的政客》,1995年4月美国俄克拉荷马城发生大爆炸,查尔斯波特拍摄的《俄克拉荷马城大爆炸》等新闻图片,都是新闻摄影的经典之作。在中国新闻图片史上,同样流传下不少经典图片。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及国台办、港澳办制定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和《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台湾记者在祖国大陆采访规定》、《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港澳记者在内地采访办法》自2007年元旦至2008年10月17日施行。2月1日南方周末报道“三规定最关键处。都是其在第6条所做的‘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上述几类记者在采访时不需向各自的主管部门申请:二是可以按规定离开驻地自由跨省采访”。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说新规定“适用于中国各个省份”。报道透露“中国1980年就批准外国媒体在华开设常驻机构,外国记者不能自由采访,这成为外界批评中国的‘口实”’。  相似文献   

16.
●“新闻官司”仍是新闻界同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湖北武汉市,发生了一起因新闻图片引发的侵害名誉权诉讼。历时三年,以一审判决驳回原告之诉,二审裁定准予原告撤诉结案。《湖北日报》记者金涌写《一张新闻图片三年“新闻官司”》一文,报道诉讼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到8月17日止,《工人日报》在第一版要闻版以整版篇幅刊出洪灾和抗灾的图片新闻报道共三个版面——这在《工人日报》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入夏以来,长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洪水肆虐,国家和人民群众财产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工人日报》的同志们与全国人民一样忧心如焚,编辑部先后派出数十名记者赶赴各个灾区抗洪一线,以图片和文字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报道灾区的受灾和广大军民万众一心抗灾救灾的情况。随着  相似文献   

18.
裘志伟 《新闻实践》2001,(12):41-42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2001年7月 13日北京申奥成功举国狂欢,14日全国的不少报纸均成了“新闻图片报”。《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成都日报》等南北几十家报纸,头版均以巨幅图片并配上大标题出现,浓墨重彩。国内报纸版面这种不约而同采用大图片的布局,是因为文字已无法充分展现普天同庆的豪情,纪录伟大的历史瞬间只有借助摄影力量之需。  相似文献   

19.
张洪波 《青年记者》2006,(17):34-34
2003年底,报社成立重点报道部,要选择三个老资格的特派记者,想不到我一个刚刚工作的小娱记竟然入围了。那会儿,除了感激领导的信任,我还深深感受到《齐鲁晚报》的肚量:不拘一格用人的肚量。还记得刚做特派记者的时候,郝克远总编辑说过:“晚报特派记者的眼睛不能光盯着山东省,要  相似文献   

20.
今年5月8日至12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第一次被定为国家级的大型国际性高科技产业交流活动。从这届“国际周”活动刚刚开始筹务起,作为《北京晚报》记者,即密切关注,国内外各媒体中,第一篇关于第三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的报道是《北京晚报》发出的。作为一线记者,对这场高新技术产业盛会的全程跟踪的过程,特别是5月8日至12日五天几乎是没有休息的现场报道过程,也成了自身对新闻的再认识过程。硬话题软切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报道对象,是一个十分严肃而严谨的话题。在第三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