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舆论,从作用过程的传受层面来说,是一种“公众意见”。其源头,舆论的制造者、主体,通常是社会大众。但是,这个社会大众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社会大众的观点意见都可以成为舆论。事实上,舆论只是那些身处决策圈之外的人们对某些重大问题的意见和看法的总和。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公共事件在网络舆论场不断出现,成为学界关注的现象。事件最初的议题是在人际传播范围内汇集网络表达的个人意见,并逐渐形成小规模舆论场,然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共振态势。大众传播领域的合力扩大了事件的社会影响,使之真正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公共事件。从局部舆论演化到社会舆论的过程中,"意见领袖"发挥了很大力量。  相似文献   

3.
刘慧艳 《文教资料》2007,(2):215-216
网络BBS的兴起,使在社会交往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大众获得了平等的话语权,大众自由发表意见,短时间内就形成了对某一事件意见的集纳形态,甚至吸引传统媒体也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了网络舆论与现实的互动。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也引发了人们对自由和控制的激烈争辩。信息时代,网络BBS上的舆论对社会的影响已经让我们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4.
在景观社会,短视频顺应了大众视觉化的认知诉求,成为嵌入日常生活中的影像化文本,承载了公众意见表达与情感释放等社会功能。作为舆论的短视频,其多模态的文本及乡土调性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下沉及公域与私域相交织的新公共空间的构筑,并在舆论场域内发挥了舆论符号、舆论协调与舆论监督等功能,助推了舆情讨论的热情,提高了社会议题的能见度。然而,短视频传播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可能引发视觉文化背景下的认知错位、智媒技术过滤后的信息超限排斥、舆论影像化表达的法律侵权等风险。识别关键节点上的短视频舆论,并对其可能引发的风险结果予以类型化分级和针对性应对,有助于短视频舆论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相似文献   

5.
政府新闻发言人是国家舆论源的代言人,是沟通政府、媒体、公众的桥梁.舆论的社会功能、意见信息消费需求、舆论调控的社会效用等因素是政府新闻发言人实施舆论调控的重要依据.政府新闻发言人通过实施舆论调控达到了增强政府舆论影响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舆论作为多数人的共同意见,作为一种观念的集合,是社会思潮的言语表达,是意识形态的特定表现形式。舆论可以诱导社会思潮、影响意识形态。舆论工作十分重要,事关大是大非。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安定团结和社会进步。对舆论要掌握和引导,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相似文献   

7.
舆论的困境     
柯泽 《教师博览》2009,(9):40-42
所谓舆论,简单地说就是众议、公议,是社会公众对于某一社会事件、社会问题所公开发表的意见和评价。中国古代即有“舆论”之说,但那时所说的舆论意指“舆人之论”,即老百姓、下等人的议论。据陈力丹考证,现代意义的舆论一词出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卢梭在该书中首次将拉丁文中的“公众”与“意见”两词合用,首创“舆论”一词。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为大众打造了一个全新的舆论场。在新媒体时代,通过创新话语方式、加强阵地建设、加大媒体空间治理、合理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引领网络舆论风向,已成为时代所需、民心所向。  相似文献   

9.
公共舆论是社会的皮肤。公众对自己周围的事情反应越敏锐,越具理性判断,他们的社会也就越容易保持健康。公民素质越高,理性型舆论就越能有效主导社会的公共意见。有了这样的舆论,社会肌体也就有了能够感知民意的健康皮肤。  相似文献   

10.
公众舆论,简言之,就是公众对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公开表露的认识和意见,是公众心态和情绪的社会集纳。舆论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因此它能极大地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在我国当前情形下,只有通过培育公众舆论发展土壤和在依法治国框架下促进公众舆论发展才能保证公众舆论与政治文明关系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1.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是某种公共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1]舆论的英文是public opinion,译为民意、公共舆论、社会舆论.1937年,社会心理学家欧尔波在《舆论季刊》创刊号上发表《迈向舆论科学》一文,认为舆论不只是"共识",还包括分歧以及不同意见在"人数、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比率".高中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高中课改")一开始,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报纸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报道改革中出现的教育新闻和事件,对其进行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可以为课程政策制定甚至教育政策执行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舆论,在中国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词,《晋书》上曾有“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的说法,《辞海》上把“舆论”一词解释为众人的议论。英文中“舆论(publicopinion)作“公共的意见”解。现代新闻学则认为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群众或一定的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是一种社会思潮,具有支配人们行为道德的一定的权威性和无形的约束力。”(摘自《新闻学简明词典》)舆论又可分为社会舆论、阶  相似文献   

13.
《李有才板话》是赵树理成名之作,被誉为”最鲜活的民间文化样式”。小说主人公李有才是一个以板话为舆论武器与地主阎恒元作斗争,最终机智地夺取了胜利的新农民形象。试图从《李有才板话》的舆论场、舆论结构、舆论意义三个意义分析舆论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从而探索舆论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舆论需要意见领袖引导,否则舆论场中充满太多非理性的声音,对社会发展起到反作用。  相似文献   

14.
舆论是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大致相同的意见,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归根结底是由生产活动决定的,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较系统的看法和见解,由此可见,舆论是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意识形态对会舆论具有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舆论作为多数人的共同意见,作为一种观念的集合,是社会思潮的言语表达,是意识形态的特定表现形式。舆论可以诱导社会思潮、影响意识形态。舆论工作十分重要,事关大是大非,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安定团结和社会进步。对舆论要掌握和引导,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党员干部有责任以鲜明的态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帮助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最大程度地消除分歧、凝聚共识。  相似文献   

16.
民国自由报人是民国公共空间的守望者、现实政治的监督者、社会进程的推进者和平民大众的启蒙者,不论在思想舆论方面还是社会现实方面都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公共舆论的自我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的中国,对于公共舆论的认知出现了两条分歧的线索,一条是充分地肯定公共舆论在社会担当和理性沟通方面的价值,认为是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有效形式.另一条线索将公共舆论看作是无知的大众的一些非理性的情绪性泡沫,应该被严格地规训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免影响国家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潜在舆论是相对大众舆论来说的,潜在舆论分为两类:正常潜在舆论与非正常潜在舆论。正常的潜在舆论是在通畅的社会舆论形成渠道中,通过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形成的?它具有非主流性、个体性、反社会性及群体特征。所谓非正常潜在舆论是指由于社会舆论形成的渠道不畅所形成的潜在舆论,非正常潜在舆论具有一定正义性、突发性和破坏性。研究潜在舆论有利干更好地进行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大众传媒的工作,有利于更好地做好社会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面对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大众媒体在议程设置中是怎样履行自己社会守望者的职责,诠释他们认为的新闻专业主义,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通过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来阐释新闻媒体的社会预警功能和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热点形成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影响层面深,需要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并给予科学而有效的引导,以减少不良信息和负面舆论对社会生活秩序的干扰和破坏、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威胁和挑战。党和政府是舆论引导的主体力量,可以通过建立舆情预警机制、打造网络信息平台、培养"意见领袖"、完善法规制度等方式,掌握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