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6,(16):32-36
社交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是情感交流、情感建立、情感互动的场域。社交媒体以其圈层传播、熟人传播、强关系链接等传播特点,极易将某种恐慌情绪作为事件传播的背景,植入风险论证的各种话语建构当中。情感在公共事件的意见表达中,并非全是非理性成分,相反,在中国语境下,情感是人们参与网络抗争的一种"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的直接体现。在研究社会突发暴力事件在社交媒体的风险传播中,有必要对情感因素在风险传播中的作用与功能进行考察,以期能够更加全面解释为何在社交媒体的风险建构和风险论述中会呈现出与传统媒介系统与专家系统较为尖锐的对抗。  相似文献   

2.
为防范和化解平台型媒体建构进程中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文章从平台型媒体的学理内涵与基本特征入手,分析网络传播格局中意识形态风险的趋向与类型,指出平台型媒体具有数据资源的聚合性与吸附性、内容生产的开放性与多元性、技术平台的连接性与智能化、媒体把关的专业性与导向性以及信息传播的节点化与圈层化等特征。平台型媒体在连接资源和聚合用户的同时,面临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弱化、西方势力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传导、平台技术理性与媒体价值理性失衡等多重叠加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结合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去中心化、智能化、隐蔽性的新趋向,提出平台型媒体规制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关键路径,即强化网络主流思想舆论引导、重塑媒体平台的把关机制、依托需求价值链开展用户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以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舆论空间的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议题,5月12日起,"wannacry"勒索病毒开始在全球传播,再次敲响了互联网信息安全的警钟。在此次事件应对过程中,个体网民、民间技术精英、主流媒体、政府机构和专业安全公司五种力量的协同与联动,使得勒索病毒在国内扩散得到有效抑制,主流媒体在其间发挥了整合与联动作用。现代社会需要现代传媒,在网络信息安全治理过程中,主流媒体承担着传播风险知识、建构风险意识、开展风险教育和达成风险共识的重要职能。在现有的网络信息安全治理机制中,主流媒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且自身报道行为需要规范,报道能力也亟需提升。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中国网络传播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形成了多元的意识形式,对主流媒体锻造社会共识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建构的冲突和质疑框架只会放大中国社会的风险.因此,中国主流媒体必须在这场意见领袖的争夺战中占据主动,对网络传播中的意识形式加以正确的引导,以负责的公民视角建构公共事件的解读框架,制造社会共识,巩固社会认同.没有主流媒体就没有共识,失去认同的社会也不会大踏步前进.从凝聚社会共识的角度,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具备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晓丹 《今传媒》2013,(6):91-93
在风险社会,媒体是风险信息沟通系统中的重要因素。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中,媒体是重要的风险放大器,它通过传播风险信号、污名化、涟漪效应等,强化了公众对风险的感知。媒体传播和放大社会风险,还关乎新闻的选择和叙述方式上的建构逻辑。除了纸媒、电视外,研究媒体与风险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电影、科幻小说、互联网等其他新媒介。  相似文献   

6.
严励  邱理 《当代传播》2015,(1):41-43
网络流行语在反应网络舆论、建构流行文化的同时,经历着从流行语向话语的转向。网络流行语话语建构的根本原因是传播机制及传播技术的变迁。网络话语的建构过程是网络流行语从符号替换向符号重构过渡、从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演进的进程。话语作为网络流行语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其重要的前提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平台为网络话语的建构提供特定的社会性语境。如今,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话语平台呈现出了民主化趋势,同时也呈现出了社会性话语建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社交媒体作为公众重要的信息来源,是传播风险信息和影响公众对风险事件感知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国高速转型期社会风险聚集的关键空间,尤其是社交机器人等技术广泛应用到新闻信息生产和扩散环节后,社交网络舆论空间越发复杂。通过以“风险竞技场”为理论框架,结合社交媒体“人机共存”的生态特征,探讨风险传播过程中普通大众、官方媒体、自媒体、相关机构、政府部门在风险话语争夺和风险情景建构中如何进行社会资源动员影响决策结果。基于“人机”多元传播主体、“块茎式”叙事形态、“洞穴式”情绪共振、封闭反馈机制四个环节提出社交媒体风险沟通的负面机理。政府部门应该从争取公众信任、构建多维沟通渠道、多元协同共商、提升数据治理能力等维度出发完善社交媒体中的风险沟通机制,降低社会运行的交易成本,共创融洽稳定的风险沟通场域。  相似文献   

8.
作为基于公民社交网络的自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建构,甚至社会动员上的作用已不能等闲视之。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传统公众媒体的影响正在式微。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的一项分析表明,与2010年同期相比,公众媒体在舆情源头方面的作用明显减弱,下降了17.5%。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企业自媒体已成为建构和传播企业形象的重要平台。与大众传播媒介相比,企业自媒体在建构和传播企业形象方面发挥着大众传播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企业自媒体与企业形象的含义及其意义,提出企业自媒体建构与传播的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18):45-52
在社交媒体时代,风险信息传播的传播过程发生了极大改变,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愈发强烈。本研究以2015年11月震惊全球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结合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对该社会网络中各种关系进行全面、精确的量化分析,研究事件发生后信息传播的动态网络结构。最终结果表明,事件中的风险感知网络是基于关键行动者的动态网络结构,关键行动者掌握重要信息源,中介行动者在风险信息扩散过程中充当意见领袖,使得风险信息在传播中被放大,能更快的传播至普通行动者。  相似文献   

11.
随着微杂志、微电台、微电视的应运而生,作为基于公民社交网络的自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建构,甚至社会动员上的作用已不能等闲视之。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公众媒体的影响正在式微。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的一项分析表明,与2010年同期相比,公众媒体在舆情源头方面的作用明显减弱,下降了17.5%。本文认为,自媒体所以甚嚣尘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公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的风险与日俱增,中国式“压缩的现代化”使得风险更具复杂性。转基因食品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引发热议,成为媒体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主流报纸的“转基因”报道及新浪微博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媒体在建构“转基因”形象上的状况,以此探讨媒体在风险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我国媒体传播领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此种背景下,主流媒体传播作用已很难再次实现突破,网络、手机等新闻传播成为了当代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新闻网站角度,分析了其对区域形象建构与传播的意义与策略。希望以下内容的论述可以促进我国新闻行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4.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传播风险是一种新闻价值较高、危及社会稳定的舆论风险。从学理层面考察,其构成要素主要有四个:网络技术赋能下的谣言裂变几何级数扩大传播风险的影响规模、社会冲突积累的负面情绪构成风险爆发的社会心理基础、政府的信息堵塞举措加剧传播风险扩大化、主流媒体新闻框架不当激发网络话语对抗风险。从实践路径来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传播风险,首要工作是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健全的公共服务产品提高政府公信力;其次,践行时度效原则,运用政务新媒体和新闻发布会第一时间发出权威信息;此外,主流媒体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以新闻专业主义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15.
祁麟 《传媒观察》2022,(5):97-104
本文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切入,通过梳理青少年网络传播的多元协同逻辑,指出主流媒体平台具有成为青少年网络传播关键行动者的责任与能力。“转译”的过程主要通过主流媒体平台影响力、权威传播渠道、受众信任度、技术先进性和政策激励协同完成,最终招募并动员其他人类行动者与非人行动者共同参与行动者网络的建构中,以此实现路径创新。在此过程中,“建构青少年网络传播共同体”成为“强制通行点”。异质行动者的广泛参与催生出新的内容生产机制,相应地,科学技术也在异质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与转译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互动和博弈不仅存在于自建行动者网络内部,也来自商业资本等其他核心行动者构建的其他行动者网络。因此,核心行动者是否具有自我约束与正向引导能力,是检验青少年网络传播是否正向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6.
黄龙海 《新闻世界》2010,(10):127-129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二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3.84亿人。"①网络媒体为公众建构了"公共话语空间",信息的汇聚和信息传播的分权的两大特征为网络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起到了其它媒体所难以企及的优势。网络传播在舆论监督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网民愈来愈懂得利用网络传播舆论,监视我们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健康的发展。本文从网络的两个最重要特征出发分析网络传播在舆论监督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岳子荷周丽 《视听》2016,(6):137-138
国家形象是个综合概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媒介传播是国家形象建构的主要方式,在国家形象建构与国际传播中起到了"传声"与"扩音"、"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中,媒体的公信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对事实的报道和传播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认知。本文以《人民日报》对十八届五中全会报道为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来研究这一事件的报道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热词在诸如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迅速占据流量比重,互联网语境下的语言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取向。以“马保国”“丁真”等人物衍生的网络新词为例,基于信息传播路径中网络新词的媒体表现、互联网语境下网络新词话语权力的建构、社交议题赋能下网络新词传播的支点呈现这三个方向对网络新词进行探析,以期促进网络新词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市形象作为城市发展的名片,承担着传达城市的精神、品格等的作用,对城市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大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和接受主要是依靠媒体来完成,因而,媒体如何建构城市形象,城市又该如何利用媒体来树立并传播自己的品牌就成为一个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文章试图以传播学的视野观照媒体对城市形象建构的过程,分析其建构城市形象的视角、方式、载体,发现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城市如何树立和传播自己的形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逐渐郁积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基于叙事主体多元化、叙事内容丰富化、叙事方式和渠道多样化、叙事结构非线性化的网络传播叙事模式,社交媒体环境中的身份焦虑呈现出狂欢式的符号表达、非理性的情感倾向、仪式化的群体分享等传播特色。精英崇拜的社会心理、新时代的技术赋权、消费主义下的特殊文本、社交网络中的模因传播模式成为网络传播叙事语境下身份焦虑问题出现的重要动因。我们应多维思考去应对身份焦虑问题:一是了解社交媒体使用对身份焦虑的影响,厘清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的成因;二是建构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的评估体系;三是发现应对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