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广丽 《文教资料》2008,(36):29-31
本文主要探讨了傅东华翻译的<飘>的翻译策略,对傅版<飘>中"归化"的使用进行具体分析,并简要指出了影响傅东华翻译策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从译者的翻译审美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其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情感的折射反映原作,形成对原作的审美评价;相应地,在译作中译者再现原作的同时也会表现自己的审美评价。本文运用审美反映论浅析译者的审美对傅东华《飘》的汉译本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傅译本<飘>在词汇层上很有特色,在句子结构层次上,以描写女主人公郝思嘉德容貌、衣着和性情这一段落中节选几个句子作为样例,具体分析了在傅译本<飘>中的精彩使用.  相似文献   

4.
英语长句一直是汉译的难点。文章在分析英汉语差异的基础之上,对傅东华译本《飘》的长句翻译进行微观考察,以期更好地揭示英汉语的本质差别,共同提高英译汉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翻译理论的角度,通过实例,探究了傅东华汉译《飘》中的归化翻译特色,并从此理论的视角,赏析了傅译《飘》的译文之美。  相似文献   

6.
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述傅东华先生的译本《飘》。  相似文献   

7.
傅东华翻译的<飘>曾经掀起了中国的<飘>热,该译本在被奉为归化翻译典范的同时,也经常成为批判归化翻译的靶子.实际上,正是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兼顾使用,才使得中国读者能普遍接受译文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异国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8.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功能目的论,它有两个重要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著名的长篇文学作品《飘》的两个译本在词汇层、句法层和段落宏观层三个层面分别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来评价文学翻译,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只要能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达到其翻译的目的,都应认为是合适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归化与异化的完美结合--评傅东华译作《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东华先生翻译的《飘》向来被看作是归化译法的代表,但也通常被作为批判归化译法的靶子。这主要源于长期以来大多教学者对归化与异化本身,以及二者关系的误解,即认为归化就是求“同”,异化就是求“异”,二者是完全对立的。本文认为归化、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并无明显界限,是一种相互交叉的关系,共存于翻译之中,在此基础上,对傅译《飘》作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傅东华先生所译之《飘》是美国畅销小说GonewiththeWind的最早译本。长久以来 ,这部译著饱受译学界的非议。本文旨在从宏观的视角 ,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傅译 ,找出该译作的宝贵之处 ,分析影响其成形的客观文化因素 ,并藉此对翻译批评标准的现代新思路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三个<飘>的译本的第一章的前两段进行对比研究,对影响译作的时代背景因素和翻译中的遣词用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与探讨,在赏析中让我们的翻译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从译者的翻译审美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其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情感的折射反映原作,形成对原作的审美评价;相应地,在译作中译者再现原作的同时也会表现自己的审美评价.本文运用审美反映论浅析译者的审美对傅东华<飘>的汉译本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德国翻译理论家威米尔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受众——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要。文章结合目的论,通过对傅东华先生译的《飘》中译例分层面分析目的论对翻译实践的解释力,以此来检验目的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翻译的角度分析美国文学名著《飘》中的翻译转化:从英文中的结构转化中文中的生态结构,从美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翻译成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美国黑人的特殊英文习惯翻译成中文的通俗语言,对这些生态翻译的体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表现出这部名著翻译中的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15.
奈达(1993)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分为语言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对于《边城》的翻译主要涉及物质,社会和宗教文化,同时也包括了语言和生态文化。归化与异化是译者处理源译语文化差异时的常用翻译策略。该文将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金译本采取什么翻译策略处理原文的文化因素;(2)这种翻译策略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对比和分析《飘》的两个中译本的许多实例,说明了语用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强调了语用学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宋燕  侯捷  宗新宇 《英语广场》2023,(13):13-16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深入,许多优秀的英文歌曲通过翻译传播到我国,受到广大群众的接受和喜爱。Blowing in the Wind是美国民谣摇滚歌手鲍勃·迪伦创作的一首民谣歌曲,我国著名翻译家薛范将其译为广为人知的中文版本《答案在风中飘》。本文在三美论指导下,探讨该作品的翻译技巧,分析译者如何在传达英文歌曲丰富情感的同时,展现汉语形式工整、意蕴悠长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8.
唐萍 《现代语文》2007,(12):77-78
本文运用勒菲弗尔"三要素"理论对傅东华《飘》的译介进行分析,指出人们应该把傅译本的《飘》放置于客观历史文化大背景下了解其产生的客观原因,以使人们对傅译本有个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飘》是美国作家马格丽泰.密西尔所著,作者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写乱世中佳人的命运,写飘然而逝的美国南方文化。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也深受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作者成功刻画了一个个真实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20.
宫宝悦  伊咏 《海外英语》2023,(8):1-3+10
本研究借助语料库工具LancsBox6.0,通过自建经典文学作品《飘》译本的单语语料库的方式对比分析了戴侃、李野光译本和黄健人译本之间的风格差异。研究从语言特征层面考察了类形符比和词类频次分布,在非语言特征层面考察了文化词语和句子的翻译。两译者风格差异明显,戴译本侧重忠实于原著,黄译本追求语言的活泼流畅。研究发现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和翻译动机决定了译本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