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中语义的演变常常有隐喻思维的推动,基于"里/外"关系的容器式隐喻就是方位词"里"语义历时演变的主要原因。在这种容器式隐喻认知思维的推动下,方位词"里"的语义从表示具体空间范围以内到表示抽象空间范围以内,直至表示时间范围之内不断演变。  相似文献   

2.
中古时期是汉语方位词语义发展的关键时期,从中古诗歌基本方位词的语义状况来看,这一时期人们对方位意义的认识日渐成熟.基本方位词的语义有明显的虚化趋势。与先秦比较而言,中古方位词具有语义虚化程度更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方位词的意义抽象化更突出。引申意义更丰富两方面。中古时期方位词的常态使用,方位词的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固定化是促使中古基本方位词语义虚化程度更高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派生方位词"之上/下"是由助词"之"和名词"上/下"经常共现由跨层非短语结构重新分析而来."之上/下"已经脱离名词范畴,由实词虚化为虚词,是一个粘着后置的方位词.其语义的演变主要集中在隐喻作用下的泛化、虚化,从空间域到表示时间、范围、层级、状况等非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4.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身体结构与地球引力等因素使人形成了上下,前后等空间概念,它在人类的概念系统中至关重要,从拓扑学的空间概念出发,汉语中方位词"上"的深层语义范畴蕴含的三层关系在翻译时存在的选词差异及潜在原因获得了以空间维度为视角的全新阐释,同时,对"上"的两种时间隐喻模式的翻译方法的研究也摈弃了以往的常规模式,力图以其空间概念为源头进行重新注解。  相似文献   

5.
6.
空间隐喻就是由某个概念域向另外一个概念域的映射。人类活动本质上是在时空中的活动,多维空间中的人类身体体验可以说是最为直接、最易于理解、最易于体会的,而以英汉方位词"上下"空间隐喻的对比意义作为始发域,映射其他的认知域,并获取抽象意义的独特认知方式,是最有力、最直接的认知方式,其能够深刻揭示出语言表达与认知思维之间的紧密关系。基于此,本文拟从空间隐喻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英汉空间隐喻之间的关系,探讨英汉方位词"上下"空间隐喻的对比内容。  相似文献   

7.
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隐喻理论以及原型范畴理论,就英语方位词BEYOND的语义生成、拓展及其认知理据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方位词BEYOND的空间语义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直接体验,空间隐喻构成其向非空间语义拓展的理据性.BEYOND的多个义项连接则构成一个规则的语义网络,进而形成一个以其空间语义为原型的原型范畴.  相似文献   

8.
从首登荧幕到如今的再度火爆,流行语“宝藏XX”不衰反盛,这与其自身语义泛化、社会文化变化等息息相关.从意义泛化和语用空间扩展两个角度来探究“宝藏XX”的语义泛化,并从语言、心理和文化角度探讨其流行的理据,可以窥见影响网络流行语语义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隐喻从最初被人们视作的一种修辞手段,直到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在翻译中,处理好隐喻的翻译可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递原语中隐喻要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认知方式。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及隐喻翻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其在国内的影响进行概述,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将认知语义学下的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为基点,试图提出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以期对隐喻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在等级社会中,"左""右"被赋予表达尊卑的语义."左""右"尊卑在古代官制和文献材料中的本质是认知机制影响下空间方位在社会心理方位领域的运用;而在社会风俗中,"左""右"则与阴阳观念紧密结合,"左""右"尊卑的实质是对阴阳的崇尚.近代以降,相关的尊卑语义不断淡化.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语义引申的重要方式,是由物理概念向心智概念的跨认知域的映射.这种映射反映在语言层面,则是通过语法化的规律产生新词义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最终以一词多义的话语结构得以体现.尝试借隐喻理论来探悉动词概念“起来”的语义变化,并通过例句解释其从物理概念跨入心智概念的语义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隐喻理论从修辞学到认知研究的发展过程,介绍了隐喻思维的特点,即相似性和跨域映射,而后探讨了隐喻在具体到抽象、空间到时间、科学概念和生活概念之间的语义变化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它有助于多义词、习语和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方位词"中央、中间、之间"在许多方面有着相同之处,使得它们在使用中极易混淆。从与方位词相搭配的名词的异同,以及三个方位词在语义认知图式上的差异入手,将研究限定在方位词表达处所的语义范畴内,并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从方位词的句法组配、方位词的认知图式两个方面,探讨"中央、中间、之间"这三个方位词的各自特点,并辨析三者间的细微差别,以期使人们更加准确地使用这些方位词,并解决一些使用中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4.
唐诗中的昆仑世界,是以地理上的大昆仑为依托、以神话昆仑为主要框架构筑起来的,濡染着唐代鲜明的时代风貌和唐人特有的审美意趣。但考察昆仑的地理和历史文化源渊即可发现,与此前神话故事中的昆仑相比,唐诗中的昆仑意象,其神境背景、异域风光已然消退,而人间情调和主流文化却得以深化和凸现。  相似文献   

15.
色彩意象作为唐诗的一种典型情感符号,内蕴深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土壤的唐诗以同种色、类似色、对比色意象等多种方法用心设色,并精心把握色调,不仅暗合了色彩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本质,也营造出无限意境,融入了丰厚的感情印记。  相似文献   

16.
日语动词"クウ",其义项已远远超出"吃"这一原始含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可将"クウ"的常用义项分为一次元语义和二次元语义。前者包括其语义原型;后者则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手法形成的各扩张语义,大部分语义都凸显了"吃"这一脚本中包含的某一个步骤。  相似文献   

17.
方位词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存在,发展到中古汉语时期,使用更加普遍和广泛。中古时期的汉语方位词系统.相较于上古汉语方位词,在语义表达和语法功能上都巳趋于完备;相较于现代汉语方位词,在用法和功能上也有较大差异。中古诗歌是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以汉魏六朝诗歌作为切入点,考察汉语方位词的使用概况,探讨其句法功能,对研究汉语方位词系统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临时量词是现代汉语量词系统中的一个小类,本文以丰富的语言事实为基础,对现代汉语临时物量词的语法功能、语义特征,名词临时借用为物量词的语义条件,临时物量词与名词的语义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并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作出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卿红梅 《职大学报》2010,(2):103-105
日语中以身体部位名词「腹」为主要构成成分的惯用语数量庞多,语义繁杂。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身体部位名词「腹」从基本义到惯用义的扩展过程发现,这些惯用语的语义扩展都是基于「腹」的基本生理特征通过"隐喻"、"转喻"这两种认知机制来实现的,明显表现出三个层面的不同范畴:身体现象、精神现象和情感现象。  相似文献   

20.
常建籍贯《唐才子传》谓为长安人,程亦军据常建《江行》定其为湖南醴陵人,实非。据唐诗及常建晚年活动及思想可知他当是眉县、周至、武功一带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