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应是教育教学的追求之一,而学习场景的提出和创设就是为了应对当前学生思维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即学习场景的构建指向的是儿童思维的发展。在学习场景中的学习称之为场景学习,场景学习有不同的类别和适用范围。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场景转化、场景链接和场景建构等策略创设学习场景,而在学习场景中激发儿童的思维,应注重情趣点、链接点、冲突点和发散点的创设。  相似文献   

2.
科学学科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所谓宗旨是指课程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将小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是教育的长期任务,而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的科学兴趣;二是引领儿童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三是帮助儿童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在发展儿童思维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缺乏儿童视角,忽视知识的情境,并存在环境建设与教学设计分离的倾向。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找寻问题的解决之道,而构建学习场景,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措施。学习场景不同于场所,其特质是时空,中心是儿童,核心是思维。学习场景的打造需要有一定的载体,如课堂、场馆、社区、家庭及虚拟时空等,它们相互勾连和补充,其中课堂是最重要的学习场景,也是场景建构的重点所在。在学习场景的建构中,我们须牢牢把握教学的"原点",即学生学力的提升,而学生在学习场景中的学习活动则可称之为"场景学习"。场景  相似文献   

4.
<正>支持儿童"创造的学习",真正发生于儿童与物、同伴、成人的多元关系场景中。建构儿童与物的关系场景。学校应该摒弃设备设施、环境建设与儿童学习相互割裂的状态,实现儿童与环境资源的亲密融合,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基于场馆的学习正成为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场馆既包含社区中的博物馆、展览馆等公  相似文献   

5.
幼小衔接不仅对幼儿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会影响幼儿一生的教育进程。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加强对学前末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而且在与人交往、合作共事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探究幼小衔接教育中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途径和办法,因地制宜地实施科学素养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为适应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6.
回顾我国儿童科学教育课程设置和发展的历程,偏狭的理性主义价值观与工具主义价值观是其多年的价值取向。重新认识儿童,从儿童是小小科学家反思批判当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可以发现儿童需要的是生活科学而非学科科学;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科学家,而应是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儿童不是接受式地学习科学,而是在探究、体验、发现中学习科学。  相似文献   

7.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儿童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活动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儿童科学素养和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存在盲人摸象的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儿童认知特点与成长规律,忽视了儿童与环境的融合。笔者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应当渗透场景思维,让儿童在场景学习中,兼顾儿童化、智能化、生活化及多元化等要素,从而追寻本学科课程宗旨及教学理念。笔者还提出,儿童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景学习中,需要从学习者走向建构者,让指向深度学习的研学活动真正落地、落实。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南京市三牌楼小学基于"立公共精神,育'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教育主张,创设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场景,强化儿童公共精神的培育,形成了以"情景分析→寻找精神生长点→链接资源→创设场景→场景学习→共享成长"为流程的实践范式,提出了运用场景进行公共精神培育的教学路径、样式和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0.
教育科学素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的教育科学知识、方法、能力、思想和品质的总和。教育科学素养是现代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教师专业属性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根本特征。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一节赛课为例,基于儿童回归学习主体这一常识,通过邀约场景、建构场景和活化场景,引导儿童"每一个"主体参与,让"可能性"无限外延与伸展,进而真正唤醒每一个孩子的潜能,真正实现其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  相似文献   

13.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一、运用各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重视情景创设,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怎  相似文献   

14.
马熙华 《广西教育》2013,(33):95-96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倡导的是尊重幼儿,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建构、自我成长,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素养。因此,幼儿教师应重视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特有的学习方式和独特的年龄特点,使幼儿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养成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态度。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研方向应符合儿童特性,  相似文献   

15.
场馆学习是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学习形式,而家庭是场馆来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在参观场馆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可以有效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态度、提升科学素养.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儿童如何在场馆参观过程中实现对科学的理解仍在探索中.通过对相关国际学术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儿童跟随家长在参观场馆过程中学习科学的因素,发现影响儿童在参观过程中理解科学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背景、角色定位、话语形式、辅助支架、展示形式.  相似文献   

16.
基于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已经认识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到儿童的学习方式都必须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但事实上却缺乏这方面的充分探讨和实践。在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重视科学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有责任把科学的探究性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引言语言习得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经过这样一个阶段:他们在特定的可预见的社会场景中使用大量的不经分析的预制语块,换言之,儿童在适合的场景中使用大量的词块。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科学教育提出让每个孩子都具备科学素养(Achieving Scientific Literacv for All),进一步深化了科学为大众的教育目标.课改后的小学科学也积极探索能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策略、方法.为儿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合理的发展空间.为儿童走向独立奠定了基础。而教育儿童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树立社会责任感的关键就在于有效地提升儿童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儿童的科学素养是在"做科学"中逐步养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这门课程,目的是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和对待事物的态度,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尊重事实,尊重科学规律,用科学的知识、方法、思维来指导生活、认识事物、决策发展,来不断探求真理,发现未知,揭示规律,更好地改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持久发展。那么,儿童的科学素养是怎样养成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年龄特点,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学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实验神奇的重要时期。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倡以亲身经历、体验为主的探究式学习,以及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新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