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态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热门概念,现有研究多从活态传承与保护的外部因素切入进行了探讨。应该说,掌握特定知识和技艺的传承人是活态保护的核心。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关键和元点应该是构建以传承人为主体和载体的活态空间,以传承人为纽带链接遗产存在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肯定传承人基于"身体"而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艺、信俗,在情境化的言传身教中完善传承机制,并在身体实践过程中不断沉淀为可共享的知识形态,从而实现遗产相关的知识和文化能够被识别和有序传承,进而扩大传承人群规模,增强遗产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技术是工业的命脉与灵魂,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其他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目前,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利用实践中普遍忽视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本文首先将对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进行认定并总结科技价值体现在设备、工艺、操作与体现科技价值的工业元素四个方面,然后结合国内外已有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案例,依托工业遗产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工业设备、工业生产、工业人员与工业元素四个方面的活态利用研究工业遗产科技价值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化遗产需要被阐释和展示,这是认知及发挥遗产价值的过程,也是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具有无形、活态等特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文化遗产的一种特殊形态,对它的展示不同于以藏品这种物质形态为核心的文物、艺术品的展览。虽然非遗所涵盖的口头及表演艺术、工艺美术、民俗活动等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与其所用工具、场所等物质不可分离,但其核心是具有精神性、活态性和过程性的内容,对其展示时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记录和呈现载体(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数字媒体文件等)以强化展览的叙事功能,通过有形与无形、静态与动态、实体与虚拟的展览内容来完成对遗产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案例,从话语研究的视角阐释了综合性博物馆非遗活态展的策展理念,并探讨了非遗活态展对综合性博物馆打造多元文化空间的促进作用。该馆在策展过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的非遗保护原则,开展"活态展"的创造性展陈实践,试图贯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构的非遗话语体系和我国传统文化语境对非遗项目的文化阐释;化解了传统博物馆以专家为主导的策展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态叙事之间的矛盾;加强了社群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关联;形成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综合性博物馆中的互补,助推了综合性博物馆朝着"全遗产观"下的现代博物馆转型,打造与区域、社群深度互动的文化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5.
申遗的成功使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为中外所知,也为大运河今后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但是,在申遗过程中,运河沿线城市出现许多针对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更新改造工程。这一系列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的建成环境造成了破坏,忽视运河在当下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价值与意义。文章试图探讨申遗成功之后的大运河遗产研究与保护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从注重运河遗产本体的研究转为运河遗产文化的研究,以文化线路的视角解读大运河遗产的活态特征,了解大运河遗产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第二,从共同记忆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解读大运河遗产的文化意义,将研究大运河中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景观作为解读其文化建构的一种途径;第三,从运河遗产本体、文化场所以及人的行为三种维度来进一步阐释大运河遗产的价值,强调对"人"的关注,对运河遗产所属的场所以及场所文化意义的认识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民俗学在关于外来词"Folklore"核心理念的理解与论争中确立起"民"与"俗"的学科研究宗旨,奠定了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宝山歌会的田野调查中,歌会滥觞的差异表述提示了民俗主体与遗产主体并非简单对等;差异实践的朝山节俗更是表明:民俗民间节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民俗学的细致田野,是确定遗产主体、遗产内容及遗产活态传承等的关键。基于石宝山歌会的个案田野,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的民俗学学科作为。  相似文献   

7.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是以"人"为承载者的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如果脱离了人民的社会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失去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坚守人民立场,人民是遗产的创造者、拥有者、守护者、传承者,也应该成为遗产保护传承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相似文献   

8.
"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其保护管理的压力逐渐增大。制定有效的措施要以对该遗产项目属性的确定为前提。"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中西合壁的碉楼与民居、村落附属建筑、竹林、池塘、稻田、河流等构成了和谐而又分层的景观。在这一"文化空间"里还包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基于属性分析的保护管理,就应该针对遗产的不同属性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文化景观的保护要注意对碉楼本体和民居、村落环境的整治、控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任务繁重,要贯彻"抢救第一"的原则,展开摸底调查,进行多学科保护研究,来实施保护。只有如此,该项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才能够永续保存。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是静态保护和活态保护的有机结合.静态保护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档保护,而活态保护是近些年才被提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思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传播是使其活化的方式,也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当今发展迅猛的智媒体具有多元的传播功能,多向交互的传播方式,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大数据分析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蒸汽机车及矿山设备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威胁。它们固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使它们从众多的工业废弃物中脱颖而出,上升为一种文化遗产。[1]怎样从实践中找出一条让这些有价值的生命重新生长的道路,是我们努力去做的。扎赉诺尔矿山文化遗存丰富,但在具体的保护开发工作中,经验尚浅,矿山文化遗产是工业遗产中新兴的遗产类型,随着研究的深入,矿山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价值正不断地体现出来。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重要的是通过保护和开发的实例,分析方法、经验,得到启示,最终总结出一条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矿山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道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的文化深度探索逐渐成为中国年轻一代关注的焦点,社交媒体的普及为非遗活态传承空间得到充分拓展,本文试从传播学视阈探索短视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的发展趋势。【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活态化”传承能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者与视频受众带来经济与文化的双向扶贫,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与保护的终极目的。【结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面临着传播方式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创作主体驳杂和创作优质内容困难等困境。【结论】需要善用互联网思维,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影响渠道,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IP以及推进短视频海外传播,从而探索、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王剑 《陕西档案》2022,(1):30-31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的村落.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传统的村落文化不仅包括有形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具有很高的研究价...  相似文献   

13.
吉林大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可移动文化遗产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即建筑遗产)。2016年暑期,我们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吉林大学现存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盘点,并对其保护与利用现状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是其中建筑遗产资源及其保护利用现状的调研数据统计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可以用"政府介入""旅游经营""文艺展演"这三个关键词进行大致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了村落的文化客体化、带来了内发性发展的乡村振兴。今后有必要实现从"政府介入"到"乡村自救"、从"旅游经营"到"村民参与"、从"文艺展演"到"村落认同"的转换,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由此我们也可以思考在"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及民俗学研究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5.
从游牧草原文化保护视角,通过借鉴活态保护理念,以内蒙古鄂尔多斯苏泊罕游牧草原文化活态博物馆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活态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方面的具体内涵。通过运用活态博物馆的空间元素、集体记忆和社区居民等重要要素具体探讨了苏泊罕游牧草原文化活态保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博物馆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遗产界和博物馆界对生态博物馆的讨论日渐深入,这种新的博物馆理念和类型也被逐渐运用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和遗产类型中。随着国际社会对农业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日益重视,作为亚洲第一个引进生态博物馆,同时又是世界农业遗产大国的中国,对生态博物馆在农业遗产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也倍加关注。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生态博物馆无一例外是以传统农业社区为基础的。本文从生态博物馆与农业遗产保护事业的共同关注、生态博物馆在农业遗产保护事业中的价值,以及农业社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规划与运行三个方面,对二者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法国《感官遗产法案》反映了该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传统积淀与发展创新,该法案对乡村地区的历史风貌、生活方式、自然环境、文化属性进行保护,对我国相关实践具有借鉴意义。文章介绍这一法案的立法背景与内容,揭示法案背后法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制的特征;从学理层面解析“感官遗产”概念,分析多感官与多模态属性,介绍涉及这一概念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借鉴“感官遗产”概念,提出守护我国乡村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深层价值、丰富资源保存与开发形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工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工业考古"到"世界遗产",国际社会对近现代工业遗产走出了一条认识、保护、利用之路。我国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虽然起步较晚,却也有后发优势,应积极扩大遗产影响、深化学术研究、加强保护利用。我国近现代工业遗产"申遗"既有国家重视、地方积极、"申遗"经验较丰富等优势,也存在国内研究相对薄弱、对近现代工业遗产价值认知不足等挑战。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遗产界扩大了文化遗产的概念,从有形遗产延伸到无形遗产(非物质遗产),使文化遗产的概念更加完整。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保护体制,并于2000年评选出包括我国昆曲在内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全面的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使无形文化遗产进入博物馆的工作视野。作为最重要的遗产机构之一的博物馆,工作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保护、收藏、研究、展示收藏品本身,而且包括了或通过有形的(物质的)方式或通过无形的(非物质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整个文化遗产的信息体系和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组织是文化遗产数字化、活态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的重要抓手,信息资源管理与文化遗产的交叉领域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文章从图书著作、博硕士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和基金项目方面分析了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组织的研究概况,从信息分类、元数据标准、技术与方法、数据库建设、关联集成、服务利用等方面,概括了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组织的研究重点与热点,总结了研究成绩、不足和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