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绍兴是是闻名中外的戏曲之乡,戏曲历史源远流长,剧种宏富,曲种繁多,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其中的绍兴平湖调便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曲种。广播戏曲专题《古越雅曲不了情,白雪遗音传新韵》,通过赏析新编绍兴平湖调《白雪遗音》,介绍了绍兴平湖调的起源、变迁、演唱方式和艺术特色,用声音再现了绍兴平湖调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试谈戏曲板块节目苏其则戏曲板块节目的出现是和我国整体改革这种大趋势分不开的,它直接受广播战线最早进行书目体制改革的珠江经济台的影响,1991年,中央台、省、单列市台在全国率先举办了《汾曲香杯》戏曲板块节目展播,使这种新的节目形式得以充分肯定。这以后全...  相似文献   

3.
张婷婷 《视听》2012,(5):50-52
收音机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戏匣子"。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笔者依稀记得,小时候在树荫下,家里年长的人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戏匣子"里播放的咿咿呀呀的戏曲节目,还不时地跟着唱上几句。戏曲就这样给笔者带来了文艺的启蒙。戏曲自诞生以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于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广播文艺有责任让她延续和发展。那么,如何做好广播戏曲节目,从而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呢?  相似文献   

4.
"八大曲"是指八首古腔粤曲曲目。这一系列清唱粤曲,约在清代同治年间,流行于广州菊部曲坛。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粤乐名宿潘贤达提倡复兴"八大曲",1954年发表《粤曲论》讨论"八大曲"美学,同时区分粤乐曲艺的四种演唱风格,分别是:戏班、八音、"玩家"(意即业余乐师)和河调。本文特别强调,"玩家粤乐"是实践"八大曲"的表述载体,"八大曲"美学特点呈现于"玩家粤乐"之中,二者紧密契合,不能分割。另外,"八大曲"本身虽非场上演剧,但其唱本曲文,保留了同治光绪年间粤剧唱词形式。本文尝试从"戏曲清唱"、"珠江河调"和"广东汉剧"三个方面,论述"八大曲"在的历史地位。并通过比较"八大曲"和"外江戏"剧本唱段,窥探早期"粤剧"和"外江戏"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5.
收音机作为传播戏曲的载体,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戏匣子”。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媒体的繁荣,娱乐形式的多样化,戏曲自身发展出现了“低潮”,戏曲广播的光环暗淡了,依靠曲戏本身发展的戏曲广播走入了低谷。如何使戏曲广播节目走出低谷一直是广播工作者探讨的问题。戏曲广播是再度创作的艺术,它在能动反映以艺术实践方面存在极大的潜力。作为广播工作者,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百种曲(九卷本)薛若琳、王安葵等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是我国戏曲发展的崭新阶段,生生不息繁衍传承了800年的传统戏曲,进入了一个全新而异质的政治和文化环境,其问有着时代要求和社会思潮的变迁,有着民众审美需求与欣赏趣味的转换,也有着不同时期人们对戏曲的不  相似文献   

7.
张娅 《青年记者》2013,(20):129
电视戏曲是我国最具民族文化特色、最为独特的电视艺术形式,以下浅谈几点发展电视戏曲栏目的建议:一、发展之点:栏目创新,元素融合。栏目形式要创新,内容要创新,栏目的主题更要提升。当然戏曲本身也必须与时俱进,在传播戏曲经典的同时要关注戏曲新秀,充分展示优秀戏曲新星的功底和风采,激发更多受众对戏曲的兴趣。二、发展之源:立足本土文化,打造品牌栏目。俗话说,  相似文献   

8.
戏曲生成于高台广场,原可说是广场艺术,它始终存在着浓重的广场艺术特征。戏曲也曾在瓦肆、酒楼、茶馆、厅堂间徘徊,渐渐地,它从人声嘈杂的广场步入秩序井然的剧场。作为剧场艺术的戏曲,其原  相似文献   

9.
戏曲故事是广播文艺的一个新品种,它是以叙事为主兼容对白、唱词的一种文艺形式,是戏曲艺术和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把舞台艺术转换为广播艺术,以适应广播特点的一门全新的听觉艺术。 下面从听众的欣赏心理和戏曲故事的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戏曲故事  相似文献   

10.
广播戏曲,因其传播方式广泛便捷以及广播与戏曲都具有受体主要以听觉来完成传播过程这一共同特征历来为听众所欢迎。今天的广播戏曲,已不仅仅是戏曲本体在广播中纯客观的、被动的反映,而应是对戏曲本体渗透着广播意识,对戏曲本体进行积极的、能动的艺术再现。新时期广播戏曲的特点表现为从形式到内容,都呈现出扩展与延伸的趋势,对戏曲本体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表现与宣传,深入到戏曲本体的各个不同领域,涉及到过去从未涉及到的方面。就现实中广播戏曲节目所采取的形式和反映的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大致可分以下几类。欣赏…  相似文献   

11.
戏曲广播剧是广播艺术形式之一,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在已经诞生的数百部戏曲广播剧中,有很多剧目,甚至是被公认为较优秀的剧目,仍然不具有鲜明的广播特点,而非常近似一部舞台剧的实况转播。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戏曲和戏曲广播剧的分析,来结识一下戏曲广播剧这个广播艺术中新的艺术样式。  相似文献   

12.
潘颖 《晋图学刊》2016,(5):49-53
明代前中期,由于官方戏曲政策的压制及正统观念的深入影响,私人藏书家较少关注戏曲文献.官方出于汇存典籍、声色娱乐等目的,搜集收藏有大量戏曲文献,是明代前中期戏曲收藏的主要力量.本文通过梳理明代官府对戏曲文献的收藏情况,归纳其戏曲收藏的内容、来源、特色,探讨明代官府藏曲对于戏曲发展和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孙燕 《兰台世界》2012,(3):60-61
清末民初的保定戏曲主要有北方昆曲、河北梆子、保定老调等十几种戏曲样式。保定老调、河北梆子等的表演体系的完成并流布四方,北方昆曲在保定的落户并广泛传播,丰富了保定的文化,保定也因此而被称作"戏曲之乡"。  相似文献   

14.
广播戏曲故事是戏曲广播的节目形式之一,它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中央台开播了一批传统戏,不少年轻人听不懂。为了培养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戏曲广播工作者选择了一种他们较为熟悉和喜爱的故事形式。当初的戏曲故事强调的是故事本身的撰写。戏曲固有的特征没有得到重视。广播戏曲故事是被当成一种戏曲普及的辅助手段,而被拉进戏曲广播行列的。直到1994年,广播界才就这一戏曲新品种达成相对共识。  相似文献   

15.
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戏曲曾经走过辉煌的历程。在电视蓬勃发展的今天,戏曲与电视的合作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广泛存在于民间的地方戏曲,要想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借助地方电视台的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作为地方电视台,在开设戏曲栏目上同样面临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地方电视台只有发挥好地方台的贴近性,在形式和内容上下功夫,才能在众多栏目中生存,也从而在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戏曲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维昭 《文化遗产》2014,(4):125-131
戏曲凡例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性特征。在戏曲文本中,凡例往往用以交代剧作的思想要义,帮助读者理解戏曲作品的意蕴;在戏曲理论中,凡例用以概述理论总纲;在戏曲曲谱的专书中,凡例所涉及的主要是创作的"技术"层面,比如用韵、用字、用板等。凡例是一种律例意识的产物,在曲谱类中,凡例表达了一种"立法"的意向与尝试;在创作类中,凡例是一则"守法"的宣言。在这样一些"技术"层面的宣言中,可以看到作者或编订者的戏曲观念,也反映了时代的艺术旨趣与流行时尚;而在一些清唱类或涉及表演的文本中,凡例又被用以作为表演指导的纲领性文字。戏曲凡例是一种理性反思的产物,表达了作者乃至其时代的艺术自觉。  相似文献   

17.
吕进 《声屏世界》2002,(10):33-34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广播戏曲节目在七八十年代以前拥有广泛的听众群体,老百姓总爱把收音机称为“戏匣子”。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文艺和卡拉OK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兴起,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多彩,使戏曲艺术逐渐失去了独领风骚的地位,广播戏曲节目的庞大听众群体也日渐分流。如何使广播戏曲节目更好的发挥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这是我们广播戏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广播戏曲的现状来看,最近几年,在多数电台播出节目表上可以看出,戏曲节目的播出时间段明显减少,有些电台只是在综艺节目中播放几段戏曲。以河南电台戏曲节目为例,80年代最多时占整个文艺节目播出时间的  相似文献   

18.
梁帅 《文化遗产》2022,(1):71-80
四川省图书馆藏王国维手稿《王静安手录词曲书目》编于1912年底,共著录曲本58部。它汇集了王国维从1908年研治戏曲到《宋元戏曲史》完稿之前,所收藏的主要戏曲书籍。《王静安手录词曲书目》著录的曲本,为王国维的戏曲研究提供了文献基础和理论渊源,是学界了解其戏曲研究的展开过程的重要文献。再将《王静安手录词曲书目》与王国维的系列戏曲研究成果联系,从中又可寻绎出他的戏曲研究路径,即以史治曲、以词观曲及精密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但现如今,随着各种艺术行为或大众文化形式不断涌现,加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传播媒体的广泛介入,人们审美意识发生变化,戏曲艺术逐渐被湮没,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20.
多媒体介入戏曲艺术就是在内容上保持戏曲的高度统一,而在空间形式与其它现代艺术门类进行有机的嫁接,从而实现戏曲艺术全新的整合。所谓内容上的高度统一是指我们对戏曲本身的内容(事故情节)以及它特有的程式化表演进行原汁原味的保留。戏曲艺术的多媒体则是在表演空间上也就是所谓空间形式上进行大胆的突破,将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