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教育》2022,(6):82-83
<正>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历经二十年三轮教学改革,形成了“乐学·思辨·践行”思政课教学体系基本理论与实践成果。学校依据“大思政课”理论,遵循“乐学为基以思促行知行统一”的教学理念,以乐学为出发点,以思辨为着力点,以践行为落脚点,促成“乐思行”联动,打通道德成长体验新路径。通过实施“一点·双线·三形·五环”教学模式,形成“问题驱动、慎思善辨、包容异见、合作共生、明理笃行”的课堂文化,实现教师价值引导下的儿童道德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2.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对接的是“思维能力”这一核心素养。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要搭建思辨平台、注重思辨要素、统筹思辨性读写进行整体规划。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要关注教学内容和载体以及学习主题、学习情境和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自然·体验”课程是我园尝试建构的园本课程,是以幼儿自身主动发展为导向,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其认知学习特点的,是在结合周边优秀资源及发挥地域人文优势的基础上,遵循“自然学习、亲身体验、自主参与、真实感悟”理念,对原有课程不断摸索、选择、改造、优化与衍生出来的适宜性课程。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好读书。读书是一种悟道的方式,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在汉魏之际文化背景,儒家“立象尽意”,道家“得意忘言”的思辨,“不求甚解”的精义是玄学家的“宗本息末”的思辨方式,这与他的思想变化,人生道路转折密切相关,他把读书与自然道化联在一起,表现为人生的最充分的自觉和成熟,把汉末以来人的觉悟提高到超出时代人的高度,表现了一种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5.
张帆 《湖北教育》2007,(11):37-37
学生读书的收获如何同其他人分享?如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到知识后完成超越自我,体验快乐?模仿“百家讲坛”设计的“学生讲坛”是我校独具特色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6.
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有效推行整本书阅读,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聚焦“唤醒”“思辨”“素养”三个关键词,论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可行策略,以唤醒学生读书的热情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陈娇 《天津教育》2023,(4):107-108
<正>思辨一词出自《礼记》中的“学问思辨行”,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含义。思辨性思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均有体现,其中语文学科就有思辨性阅读这一阅读教学方式。思辨性阅读指向学生的思维培养,摆脱了语文阅读应试化的桎梏,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阅读启迪智慧,思辨提升思维,将思辨性引入阅读教学中,无疑为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机遇。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将“阅读”视为关键,将“思辨性”看作方式方法,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阅读教学的高效化。  相似文献   

8.
道德两难问题是促进学生素养进阶的课程资源,在现实生活中与初中生如影随形,是他们个人成长需要迈过的“坎”,是思政教材“有意而为之”的设计。思政课中的两难问题要结合思辨释疑学习任务精准施策,引导学生在真情境中真思辨、真释疑。将嵌入式动态评价贯穿于思辨释疑学习任务,能以评导学、以评促教,合理调控学生思辨时间,促进学生道德水平进阶,推进思政课堂不断走向深刻。  相似文献   

9.
<正>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新的理念: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提出了“大观念大单元大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整本书阅读”等与互联网思维相吻合的教学改革思路。遵循新课标,建构一套“问思辨”教学模型,可以实现义务教育课程向学生素养发展目标全面转型。一、模型研发的现实需要当智慧课堂空间、装备、硬件在义务教育各学校成为标配之后,我们发现了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篇目的学习,有利于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但在教学中存在师生学习兴趣不浓,学科特性把握不明、学习整体性序列性缺乏等问题,影响了学习效果。通过把握学科性质,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进行情境体验;依托课程标准,实现任务评价的路径进行“定标·体验·评价”的教学实践,可以发挥革命文化文本最大教学效能。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解读革命内涵,诠释选文育人价值,还需紧扣学科语用性质,实现定标;需依托单元视角明确学习内容,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进行情境体验;需依教材的序列性进行阶段评价,依构建的任务群进行学科评价,依情感目标实现进行育人评价,实现课程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1.
读书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情感等。情感是阅读感悟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或恨、或爱、或悲、或喜……伴随着读书感悟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情以文兴,文以情观。当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情感去观照、体验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外部世界时,那个世界才成为他们所特有的世界。泰戈尔说过“有些人是如此幸运,他们那颗富有感情的心灵,总是把他们自己的惊奇、慈爱和想像投射到世界的每一事物上去。”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书感悟也是一种情感的“投射”,只不过它以语言文字为对象(就听、读…  相似文献   

12.
芦俊飞  王嵘 《教育》2024,(4):26-27
<正>五一路小学校的阅读课程是欣赏课程体系下的“六爱”活动课程之一,“爱读书成智者”的课程属于五赏课程中的赏慧课程,也是我们的校本课程。基于国家课程从语文课本走向课外链接的阅读、从语文学科走向全学科的阅读、从书本阅读走向生活全域阅读,  相似文献   

13.
为中学生衷爱的《成才导报》做罢多期的“实战演练”,收益多多,也感慨多多。下面试以《“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载《成才导报》2004年第47期)为例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我的教师生涯已有30余年 ,与书打交道49年 ,从我的成长经历来看 ,我是遵循着读书—教书—教研—写书的阶梯不断攀登的。读书读书是心灵活动。“读书看报 ,求知之道。”学生取得知识获得技术掌握本领需要通过上学读书学习 ,由不知到知之 ,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只有经过勤奋读书刻苦学习 ,才能将古今中外的知识技术本领汇集脑中 ,日积月累 ,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 ,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才。没有条件上学读书的人 ,更要读书学习 ,通过勤奋自学刻苦钻研 ,学到知识技术本领 ,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才。读书要有选择 (特别是青少年更应如此 )…  相似文献   

15.
化学是一门以物质为研究对象、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丰富的实验内容、神奇的微观世界、生活中五彩缤纷的化学现象及学生初学化学的好奇心等,是为学生创设在“做中学”的体验活动与情境的丰富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体验学习创设体验活动与情境,使体验教学成为初中化学课程教学的高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快乐读书吧”是统编教材中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板块,是课外阅读课程化的指引。“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教学如何实施?路径是怎样的?笔者沿着“双线·三导”引擎、“一册·多法”推进、“即时·即兴”分享、“多维·多向”延展的路径进行探索,旨在引领学生快乐读书。一、立足单元,“双线·三导”引擎1.紧扣“双线”,融合推进统编教材以单元人文主题引领,以语文要素贯穿,建构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思辨与实证--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灵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中国高校某些研究生重思辨、轻研究,重知识、少创新的学习特点,以及他们从本科生阶段的学习方式过渡到研究型学习方式的困难,结合作者本人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经验,提出了“思辨与实证并重,创造新知识”的教学思念和方法。这种方法兼备东西方高等教育传统的优点,强调把握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改变“知识”的观念,不断地在学习中进行知识更新和创造。  相似文献   

18.
高中写作教学,普遍存在记叙文写作难以体现思辨性的认知误区。记叙文同样可以体现思辨性。经过从生活现象到生活体验的美感,对生活体验再加工的美妙,最后实现生活体验思辨转化的美悟,如此层层掘进,记叙文写作便能通过生活审美的思辨体验呈现别样的精彩。  相似文献   

19.
对高职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中基础理论教学以“必要·够用”为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由于对这一原则在理解上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轻视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的现象。缘此,本文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高职教育中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高职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思辨。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文本学习”,还应是“体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被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所谓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就是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具有亲历性、主动发现、活化语感即通过模拟的情境,进行自主学习、互动、评价感性、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进入”文本的情境“触摸”作者的心灵,与语言文本进行“内在意义的交流”,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情绪感受、意义感悟等。一、拓展情境,在生活中体验教师要善于营造学生学习的情境。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