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元文化并存、文化资源丰富是新疆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但也易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认同不够、将民族和语言认同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的问题。通过电视文化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身份,是电视媒介独特属性与新疆地理人文条件的综合作用。通过对新疆多个民族的入户访谈,调查了解了电视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身份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
从口传叙事到电影叙事,云南少数民族的叙事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叙事中,民族习俗、民族服饰和民族歌舞成为民族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外化的生活方式和物质形式,能够唤起文化主体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在许多电影叙事中,这些民族元素却主要被作为一种异域文化或奇特景观来展示.电影叙事关注的不再是影片文化源的少数民族,而是猎奇的观众.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浪潮对各民族国家的文化要素作出了调整与重组,传统文化因此受到解构与冲击,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符号、价值认同趋于弱化.民族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传播类型,在保护族群记忆、传统文化认同上起到重要作用.探求价值嬗变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路径,以及叙事困境,是"非遗"微电影生产、传播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民族分别形成了各自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不断互相接触、交流、融会,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丰富、发展了共同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字书籍印刷出版方面,各民族的互动有生动的反映。由于汉族文化的先进和强势地位,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更为突出。一、中国汉字对少数民族文字的影响中国很多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制并使用了本民族文字,这不仅在民族文化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增添了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纪录片以“文化记忆”为传播媒介和方法,作为构建民族共同体的一种媒介形式,具有存储、激活、缝合民族文化记忆的作用,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为观众塑造了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本文将文化记忆的构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思考理念,从文化记忆的视角出发,以少数民族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少数民族纪录片的主题内涵、叙事方式、呈现视角三方面的深度分析,从社会维度、价值维度和历史维度等视角,探究了少数民族纪录片对文化记忆的构建作用。本文认为,少数民族纪录片通过保存当下的影像和符号,并将其置于历史发展脉络和社会发展进程之中,运用这一特殊的媒介形式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文化记忆得以连续与整合。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电视剧是我国电视剧的组成部分,但其产量和质量在电视剧市场使其不足以形成竞争优势,原因在于其生产机制和受众消费机制互不匹配。2015年电视剧《丝绸之路传奇》得到了观众的极大认可,其在符号生产和受众认同一致的完成度为少数民族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具体表现在:通过语言符号中细节的生产,实现受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文化归属感;非语言符号不再流于表层叙事,除了满足受众对少数民族生活的空间想象,还在深层意义进行挖掘,完成民族认同;通过话语符号的植入和主流表述完成了国家认同,为应对受众认同危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献的编辑出版活动发挥着传播本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功能.相对于大量复制、内容规范、传播广泛的专业编辑出版活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献的编辑出版活动具有数量较少、内容版本多样、内部流传的非专业化特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生存环境及宗教信仰为其编辑出版活动提供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动力.编辑出版活动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建构族群性的重要手段,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保障,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和全球化导致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同危机,而大众传媒是现代化的催化剂,所以,大众传媒使少数民族传统被解构、断裂和碎片化,是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诱因之一。但是,大众传媒也可以修补、重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对于少数民族产生积极的传统文化认同也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创造出了中华民族灿烂多彩的文化。伴随着民族地区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如何稳妥、科学、有效地管理随之产生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是民族地区档案管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傣文史书《勐果占壁及勐卯古代诸王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共有二十四种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分布地区占全省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自古以来,云南各族人民开拓着祖国西南边陲,创造了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古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古籍包括历史  相似文献   

11.
心仪的树     
我的故乡文山是一个以壮族和苗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地处中东南少数民族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直接交汇之处,中东南少数民族的灵秀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古朴,是这块土地与生俱来的特色。这种特色融入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各面,并一直为热爱这块土地的人引为骄傲。尽管汉族先民的足迹到达这里不算很早,尽管中原文化在此地传播落后于其他地区,但中华民族勇敢、勤劳和质朴的本性,却是这里具有的不逊于其他地区的  相似文献   

12.
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基础的传播技术革命,催生了社会信息化和舆论大众化。面对技术革命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诸多障碍。在文化全球化国际视野中,网络与新媒体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少数民族共同心理认同逐渐消退,民族文化传承自觉意识难以形成。人才缺乏与技术落后,媒介生态环境失衡,城镇化等不确定因素导致民族文化传承的种种困境。少数民族文化重开发、少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播变样等,影响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因而寻求开辟民族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在"新的时代"下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3.
巩杰  李磊 《现代传播》2022,(7):119-127
长城作为古老的民族建筑空间,在中外不同的叙事话语中,经过了纪实性、符号化、象征化、消费化和景观化的嬗变,形成了启蒙现代性、共同体意识(民族精神共同体、文化审美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视觉景观想象的文化空间转向。长城影像文化空间见证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民族影像的形象塑造和文化精神的历史嬗变,也试图探寻符号化、图像化和景观化的长城,在全球本土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文化艺术生态中的跨文化传播与传承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牛锐 《青年记者》2015,(10):44-45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新闻记者应多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关注其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出积极贡献。充分了解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种类多样。在语言方面,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使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  相似文献   

15.
尹晓琳 《兰台世界》2021,(1):119-122
各个民族丰富的口传文学作为民众世世代代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传统资源,其中蕴含了群体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审美理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与认同.少数民族口传文学的档案建设具有着多元文化价值,收集整理少数民族的口述档案对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开发民族地区的资源、进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土地信仰的社祭在粤港澳大湾区形塑具有共通的文化符号表征系统的民俗认同,同时也建构处于信仰阶序核心地位的国家认同。追溯民俗文化传承的内在逻辑,土地信仰形塑民俗认同达致国家认同的路径,亦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符号机制过程。通过"社"的地域文化景观的叙事、语言文字的叙事、仪式行为的叙事等三维符号叙事路径可以建构土地信仰立体的符号形式与结构谱系。土地信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语境中,经由民俗认同建构的国家认同具有特殊的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17.
程鹏 《文化遗产》2015,(2):103-111
安期生是中国古代的仙人,在山东省莱芜市南部地区有着广泛的信仰。关于安期生的多维叙事体系,为我们描绘出了安期生的多面形象:在史书中,他从一位方士修炼成仙;在方志中,自唐朝时起,他在矿冶业兴盛的莱芜地区被作为矿冶业的行业神而受到崇奉,随着莱芜矿冶业中心地位的变迁,对其信仰也经历着兴衰更替。在口头叙事中,他是安仙村的先祖,后修炼成仙成为保佑一方平安的仙人老爷,受到广泛的信仰。在当代的信仰复兴中,景观叙事融合了文本叙事与口头叙事并做出慎重选择,安期生被强化为安仙村的文化符号,其人性本质的先人身份得到了强调。在当代,安期生仙人合一的身份认同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复兴出现向文化偏重的倾向,并充斥着文化的再造。在这一趋势下,文本叙事与口头叙事往往被加以选择并应用于民间信仰的复兴,而民间信仰的复兴又促成了传说文化的再生产和叙事文本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6,(5):14-18
在当代生活题材电视剧中,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成为一种天然的存在。国家认同话语的建构模式主要表现为边疆少数民族在新中国的新生与发展,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帮扶建设、民族间的抚育与通婚等。电视剧将少数民族置于繁荣稳定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隐喻了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新疆文化多元、宗教多样的地区建构中华文化认同,有两种方法:一是将中华传统文化向少数民族文化渗透,以文化中的艺术融合作为重构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二是以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变迁,将现代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重构入少数民族文化中;而电视节目成为建构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王江生  梅黎 《新闻世界》2010,(10):36-37
湘西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历时态过程,在这过程中媒介对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