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戊戌政变后排满革命舆论渐成主流.从地理空间上看,其时东京、横滨等地是革命舆论的中心.早期两湖留日学生及革命派人士筹办《游学译编》和《湖北学生界》,利用东京、横滨等地与长沙、武汉等媒介网络广泛建构革命舆论.分析两湖留日学生刊物,可见近代革命在地理空间有重要表现,地缘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地方行省办的报刊以及日本留学生在域外办的中国行省报刊,都印证了这一点,这决定中国近代报刊既有同乡意识,也有全国目光.留日报刊对政治建构及革命话语呈现的媒介镜像,特别是其中传播的政治想象及排满革命等民族主义情绪,其后果波及辛亥革命的基本历程.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2011,(9):8-12
一百年前,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辛亥革命期间,大批思想先进的留学鲁霸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创办革命报刊,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民主政治纲领,组织反清革命团体,策划实施各地武装起义,为创建中华民国,起草宪政,组织机构,殚精竭虑,积极奉献。一代留学人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邹容是辛亥革命酝酿过程中用通俗史学形式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革命的"革命宣传家",其《革命军》运用许多史实证明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相当大作用,奠定了辛亥革命的思想基础,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运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宣传资产阶级革命,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建立了巨大功勋的不朽著作。  相似文献   

4.
通过报刊宣传动员民众,吸引革命的同盟军,扩大社会基础,是辛亥革命的一大特色。《云南》杂志是辛亥革命前以省命名的革命期刊中存在时间最长、出版期数较多、影响较大、颇具特色的一种。它的创办者和主要撰稿人都是留日学生和革命党人。本文试就《云南》杂志的创办及其革命宣传、特点和影响做一简要论述,为深入研究辛亥革命时期的舆论宣传提供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5.
宣传动员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最重要武器之一,革命作品的翻译是实现革命宣传动员的一种重要路径。复社所译的《西行漫记》是中国翻译史上最具抗日革命宣传动员力的不朽译作。在抗日革命宣传动员的动机驱动下,译者与作者合作,在正文本中展现真实的革命内容进行抗日革命宣传的同时,通过增加序、插图、译者附记等副文本,突显并强化了革命宣传主题,强化了抗日革命认同,增强了译作对目标读者的抗日革命感召力和革命参与意识激发。复社《西行漫记》翻译中副文本对抗日革命宣传动员的强化显著优化了作品的革命宣传动员价值,与正文本共同促成了译作在中国革命思想史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6.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农民在革命运动中的重要性,采取了多种手段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国民革命,这其中,通俗文学作为贴近农民生活的一种形式在革命观点的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广东省农民协会会刊《犁头》"农民俱乐部"为例,讨论通俗文学在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动员中如何起到宣传革命思想和动员农民的作用,同时探讨这种宣传形式对当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初年,祖国处于危难之中.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日益加紧,清王朝残暴卖国,更变本加厉,使人民不能再忍受下去;于是爱国革命的浪潮,就在全国兴起.青年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清政府的不满日甚一日,因此,在国外以日本东京为中心.在国内以上海为中心,宣传新思想,批判旧思想的刊物,不断出现.辛亥革命前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可以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著名的革命报刊有:《国民报》、《游学译编》、《大陆》、《新湖南》、《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国民日日报》、《中国白话报》、《童子世界》、《女子世界》等等.他们批判的问题相当广泛.批判的口径虽不完全一致,批判的程度也有深有浅,但他们所批判的主要对象显而易见是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大别之,有君主专制(见张(木丹)、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63、64—65、72—74、74—76、480各页;第一卷下册586、588、598各页.以下简称《选集》一上、一下等)、奴隶根性(《选集》一下589、671—674、702各页)、官僚政治(《孙中山选集》上卷22页,《选集》一上76、397、543:一下599、656、657、735各页)、法古和孔学(《选集》一上73、429、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以及孙中山和革命派的共同努力,在国内外掀起创办革命报刊的热潮。浙江是辛亥革命中心地区之一,所办报刊更如雨后春笋遍及全省各地。现简要介绍这一时期浙江所办报刊的概况: 《杭报》创刊于1894年冬,为浙江省最早创办的日报。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章中,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一部分内容是整章的开篇,也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问题导入,即以引导学生讨论告别革命理论能否成立为由头,结合国际、国内两个背景,围绕革命对象和革命主体两个力量展开论述,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指出告别革命是一个假命题。由问题导入和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1869—1936)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报刊活动家。主编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革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是章太炎一生所从事的最重要的报刊活动。值此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之际,对章太炎及其主编的《民报》开展个案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位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巨子,也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状况与特点。  相似文献   

11.
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们的革命宣传,尤其是排满宣传,对于动员广大汉族官僚、知识分子和下层民众参加辛亥革命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他们的武装起义和暗杀活动,不仅加剧了本已严重的社会危机,造成清统治者的极大恐慌,而且也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军事力量;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们提出五族共和的建国主张,尤其是他们以革命和国家为重的大局意识,对辛亥革命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其作用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没有革命派,也就没有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作用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年的中国,报刊广告逐渐成为革命派展开政治宣传的方式之一。在此背景下,《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创刊,并利用广告进行革命排满宣传,从揭露清朝的专制腐朽、残暴统治,到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反满思想,再到鼓吹暴力革命,在中国确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大致形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和运作程序,反映了20世纪初年革命党人应对、解决当时中国内外社会危机的主流思路,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舆论界有摇旗呐喊的支持者,也有发出质疑之声的反对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各异。北方大报《大公报》对革命的态度,在辛亥革命期间的日常报道和《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征文活动过程中一览无余,即使在起义爆发之后全国争相响应,革命一发而不可收拾之时,英敛之主持下的《大公报》仍然坚持着一以贯之的君主立宪理想。有奖征文不但是报纸和社会之间互动的有效方式,亦成为报纸引导舆论导向,传播自身理念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14.
《湖北学生界》于1903年1月(光绪二十八年底)在日本东京创刊。是当时最早的以省区命名的留日学生的革命刊物。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后,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和可耻的卖国政策,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愈益激化。许多知识分子抱着探求救国道路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药》这篇小说中冷静地思考了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即辛亥革命失败及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以明线为标准主要反映以华老栓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对辛亥革命的不理解,继而表现他们思想深处的麻木不觉悟;以暗线为标准反映出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革命路线。  相似文献   

16.
以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作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不恰当的,其实新文化运动早在二十世纪初年已经出现。理由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应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已具备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之前已广泛宣传“民主”与“科学”的资产阶级的新的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事变。而居于祖国边陲地区的内蒙古人民也加入了革命的斗争,成为全国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革命堪称内蒙古近现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民族觉醒,拙文试图通过分析辛亥革命前夕内蒙古社会矛盾及内蒙古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以及辛亥的爆发后内蒙古人民的革命斗争等内容来探究辛亥革命时期内蒙古人民族觉醒的过程及其独特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毓麟在1902年发表的《新湖南》一文中,精辟总结了湖湘文化的发展源流、近代转型及其思想精髓,在20世纪初最先吹响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号角,提出了一整套建立民主共和新制度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威力巨大的思想武器,不愧是实现湖湘文化近代转型的革命吹鼓手.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时期,以黄兴、吴禄贞为首的两湖革命派,首倡中部革命思想;共进会与学社中的两湖志士为中部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他们又进一步确立湖北首义,全国响应的战略。他们精诚合作、努力进取,进进扎扎实实的宣传、联络、策动,最终促成了革命条件的成熟,实现了湖北首义,全国景从的中部革命思想,中部革命思想是两湖志士大胆探索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辛亥革命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剧变.这场伟大革命曾给鲁迅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和震撼.在鲁迅的小说中,有一类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小说,如《药》、《阿Q正传》和《祝福》等,相当引人注目.这类小说对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进行了冷静而深刻的反思,同时也蕴含着包括鲁迅在内的辛亥革命追随者和领导者对民主政治理想破灭的苦闷. 鲁迅曾经是辛亥革命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早在留日期间鲁迅便成为光复会的正式会员.辛亥革命爆发后,鲁迅曾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为辛亥革命呐喊助威.鲁迅后来回忆时也说:"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是光明得多,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但是,随着辛亥革命的迅速失败,鲁迅的希望破灭了,使鲁迅"感到迷惘,感到寂寞,感到无以救国的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