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既与家庭内部因素有关,也与学校和社会层面因素有关。基于家校社协同视域的剖析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着“教育主体缺位、责任意识不强,教育观念陈旧、方式方法欠妥,教育环境堪忧、默化作用不强,隔代教育弊端多、替代作用不明显”“家校合作较少、家校沟通欠佳、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薄弱”“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等多重困境。对此,家庭应明确教育责任、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环境、优化隔代教育;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与沟通,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社会应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发挥社区教育协同作用,助推家庭教育和留守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2.
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生活环境中,由家长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影响,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德治国”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实践。[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从本质上分析主要是因为家庭教育在观念上重智育轻德育,没有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家庭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就需要父母从观念、教育素养、教育原则等方面进行积极改进,从而确立家庭德育的支点——孝敬。  相似文献   

4.
家庭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石;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当代家庭教育的必由之路;做人为本、以德育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要把家庭美德教育作为家庭道德教育的起点;必须遵循品德形成规律和优化德育环境,抓好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5.
严英 《华章》2007,7(5):106
本文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道德教育的失范等问题,分析了家庭教育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种种优势:基础性、针对性、感染力、广泛性等,建议家庭道德教育中应以素质教育为契机,更新、完善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动的教育网络,共同促进个体道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隔代教育现象普遍存在、亲子依恋较为缺乏、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氛围、家庭与学校缺乏沟通。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要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完善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从多方面来改善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以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0,(54):7-8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中父母属于重要的教育引导者,对于孩子日后的性格养成以及智力发育、行为习惯养成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家庭结构不同,特殊群体隔代家庭教育也在不断涌现,由于隔代家庭教育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基于此背景下研究探讨隔代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相关原因,并分析针对问题如何有效改善,提出隔代家庭教育的科学管理对策,希望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1,(67):10-12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持续提高,社会各个层面对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关注重视程度也不断增强。"少年强则国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青少年是否常态化具有扎实过硬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运行发展,而青少年自身综合素质及专业素养的培训养成,需要在针对性、适应性教育教学层面下足功夫、做足功课。在当今新时代新形势氛围之下,由于青少年的父母面临更多职业发展压力的挑战,隔代家庭逐渐成为普遍的家庭组成形态,而受到隔代家庭自身所存在的特殊属性的影响,青少年的教育教学往往面临不小的障碍,为此需要根据隔代家庭教育的客观实际及现实情况,有的放矢及因地制宜地进行青少年教育,为中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该篇文章在对当前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阐释的情况后,有针对性、适应性地提出相关优化措施建议,以谋求在全面周到有力加强促进新时代隔代家庭教育实际效果方面提供部分参考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9.
"家庭支持"取向是英国学前教育政策中最突出的特点,这种取向对促进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如今,我国隔代教育普遍,家庭教育缺失严重;教育治理呼声高涨,家庭在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学前教育政策执行效果不佳,迫切需要家庭支持。在此背景下"家庭支持"取向成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突破口,以家园合作管理、学前教育费用分担、家庭教育指导为出发点,探寻"家庭支持"取向的实现路径,对未来学前教育政策制定及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农村幼儿家长的素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投入及对幼儿园认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论:农村幼儿家庭教育虽有所发展,但仍存在家长文化素质较低、教法单一、重知识学习轻游戏活动、留守幼儿和隔代教育问题突出、家-园教育不一致等问题。建议:从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加强家-园合作、关注非父母看护家庭等方面促进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从政府、社会、家庭三个方面思考如何改善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对策:加大地方经济投入,发展地方产业,让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回流;优化农村幼儿园师资和设施,建立家长咨询站,弥补家庭教育不足;开办家长学校,提高隔代教育质量;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家庭教育》2004,(4):71-71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两种主要形态。隔代教育一般在三代家庭和隔代家庭中进行。尽管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但有统计表明,我国三代家庭仍占家庭总数的37%,儿童年龄愈小,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三代家庭所占比率愈大。在社会竞争加剧、工作节奏加快,父母需要集中更多精力干事业时,  相似文献   

13.
裴斯泰洛齐认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社会教育的补充。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爱的教育"和品德教育是幼儿家庭教育的中心。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依然存在的问题包括:家庭教育理念不科学、家庭教育环境未被充分利用、爱与道德教育实施不当、劳动教育被忽略等,因此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正确实施爱与道德教育,重视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14.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开端,作为小型教育单位,家庭对学生的德育发展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思想道德建设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处于转型阶段,家庭德育问题成为思想品德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家庭教育的内涵和特征,进一步分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从而提出优化家庭教育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我国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家庭教育模式,但是隔代教育却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了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因此,我们应从加强大众传媒对隔代教育正向宣传引导、兴办隔代家长学校、强化幼儿园对隔代教育的作用以及引导父辈家长回归家庭教育等四个方面提高对于学前儿童隔代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三个朝鲜族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家庭运用访谈法进行叙事研究,与留守儿童个人访谈,了解朝鲜族留守儿童对隔代家长教育的感知现状。对A、B、C三名儿童对家庭教育的不同维度的感知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朝鲜族留守儿童对隔代家长教育的普遍感知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马生俊 《考试周刊》2014,(99):167-168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实现教育目标。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隔代管教、监护不力、放任自流等弊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和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家庭教育目前主要存在着五个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的改革,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制约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力寻家庭教改之路径,使之真正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有力促进因素,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今,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且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应向传统学习,以此来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颜之推的家庭教育内容以道德教育为主,教子婴稚、勿失时机,严慈相济、爱子贵均,馨香日久、久而自芳等有关家庭教育的思想和方法恰恰是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的。结合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在当前家庭教育中必须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学习和借鉴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方法,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此来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唐爱民 《教育科学》2021,37(4):26-32
家庭教育是儿童道德成长与学校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制约学校德育成效的深层次的社会因素.学校德育问题的复杂性、艰难性都有其深刻的家庭教育根源.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不良家庭结构与消极教养方式,是影响学校德育获取家庭教育支持的最明显的客观障碍与主观偏差,这些主客观制约因素又进一步增加了学校德育的难度.学校德育应通过精准摸清儿童真实的家庭道德表现、开展有效的家长教育、弥补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建构协商互助的家校社共育机制等措施,从学校系统之外的家庭教育中寻求道德缘由、德育资源与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