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 传统思品课最大的弊病就是以道德知识的学习代替整个德育过程。现代品德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悟学习实现的。《品德与生活》作为小学低段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整体塑造儿童健康人格,为儿童的发展和幸福生活服务。它以儿童的生活原型为视角,整合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劳动教育等学科目标,构建主题单元,使儿童的现实生活与学习情景融为一体,随机进入道德情境,在活动中实现儿童的体悟式学习。  相似文献   

2.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师的具体的“课”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联系实际进行体验性学习的一门崭新课程。在中小学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与学科课程形成优势互补,是构建较为健康、科学、完整的,有利于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包含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个部分,其中研究性学习课时最多。  相似文献   

3.
德育活动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高职院校应分年级开展德育活动课,并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习阶段的思想、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德育活动,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之中实现"知行"统一,从而提高德育活动课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德育活动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高职院校应分年级开展德育活动课,并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习阶段的思想、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德育活动,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之中实现"知行"统一,从而提高德育活动课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联系当前中国基础教育中德育与劳动教育的发展变革特点,分析当下中小学德育与劳动教育协同长效发展中的现实困境和暴露出的活动、成果、内容、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借鉴德鲁克目标管理思想提出“一核心,一手段,四模块”的长效协同目标分级校园劳动德育体系框架作为突破方向和策略,有效落实“以劳树德、以德育劳、以劳促全”政策要求,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谭绵胜  谭海红 《教师》2024,(4):48-50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英语教学与劳动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存在许多共通之处。为了实现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并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文章结合当前劳动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互融策略,通过构建劳动教育英语素材库,发现不同学段劳动教育与英语教学互融切入点的差异性,找准合适的时机,开展英语应用和劳动实践“双体验”活动。同时,把劳动教育融入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使用英语的劳动游戏,以“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旨在让学生在英语应用和劳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提升劳动教育融入英语教学的效果,在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7.
我院从1999年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重点就高职院校德育如何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如何把主阵地和主渠道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创造一种学生喜闻乐见、能广泛参与的教育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不断实践,我们创立了一门教会学生做人的大课——德育活动课。这门课推倒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墙”,形成了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活动课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课改前的“劳动技术教育”在新课改中改称“劳动与技术教育”.在课程形态上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存在.而是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之一。这些改变使这一学习领域更有开放性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法国,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基本劳动技能训练的一种形式。它是通过在初中以下学校开设的“劳动技术创造课”进行的。目前,这门课在法国中、小学校普遍开设,并取得了与其它传统学科并驾齐驱的地位,同样被看成是一门“高尚的”学科。首先谈谈“劳动技术创造课”的由来。法国为了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曾在中、小学校普遍开设了“劳动课”。这门课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上讲,具有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而且实践证明,劳动促进了  相似文献   

10.
丁如许 《班主任》2003,(10):28-29
在新课程改革中,有一门课引起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关注,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谈及新的课程结构时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通知规定: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增加一门课——“综合实践活动”,该课程为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影视文化创作与鉴赏》这门课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影视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相关影视作品的鉴赏方法,而且要在教学中合理融入创新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格素质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从而使德育和智育有机统一,进而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承担着赋予每一个大学生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等的任务。因而,要达到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提高这门课的德育实效性,需要用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影响和教育学生;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为学生创设德育的真实情境,使学生感受到道德的魅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的评价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4.
“劳动”在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我们的话题主要界定在中小学生的“体力劳动”教育。本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义务教育阶段把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使其成为一门必修课程的一个学习模块,目的在于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为劳动而劳动或坐在教室里被动接受劳动知识的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15.
自1980年以来,伴随我国小学德育课程政策的变化,其中的劳动教育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观念和内容上发生了调整。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小学德育课程中劳动教育内容呈现以下特点“:爱劳动”始终是劳动教育核心的教育目标,劳动教育的“建设话语”逐渐减少“、品质话语”不断增多,劳动教育中的道德理性不断增强,劳动者教育中的“成长”意识越来越鲜明,对劳动者交互关系的理解更加多元立体。新时期,德育课程在定位劳动教育目标时,整体要按照儿童劳动品质成长的逻辑展开。在实践设计中,注重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劳动观和劳动教育观为指引,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突破场域限制,拓展多样化的学习平台。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途径则是“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而实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这就说明: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重视劳动技术教育。从小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习惯,学会把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把知识变成实践能力,就是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使劳动教育收到实效,我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中,注重了“两制宜”和“三渗透”,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新颁的指导性《课程计划》中,《研究性学习》已作为一门单独课程列入,并与《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并列于“综合实践活动”一类,成为新增的一门必修课。 许多地区和学校纷纷响应,在“校本课程”领域里搞出了许多研究型课程的初模,亦收到了不俗的效果。 笔者认为:无论一门多优秀的课,试图一举解决教育积弊,或从此“以一胜多”,制衡其它诸学科的“传授型”传统,都是不切合实际的。且任何新的教育价值取向也不可能只从一门新兴课程中实现,而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机械叠加在一个不相容的课程体系中只能起到…  相似文献   

18.
一、课标解读“教育就是生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回归生活成为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鲁洁教授明确指出:“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我们这门课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所作出的改革,最主要的表现在哪里?我们的回答是:回归生活。因此,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成为德育课程追求的目标。”《家庭树》一课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  相似文献   

19.
劳动技术课是对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课程,是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所谓“课”,应该是依据“课程表”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所里,由教师、教材和课组成的完整的教学活动。做到了这一点,才算是按照有关规定,真正地开设了一门课。可是在一部分学校里劳技课却成了“童养媳”。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常被架空,课时常被各种劳动所占用;课前无教学目标,课中无教学指导,课后也无教学检测,因此这是算不上劳技课的。有人认为,劳技课就是干点活罢了。以单纯的劳动代替劳动技术,这样做势必造成对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的扭曲。在有些学校…  相似文献   

20.
学生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极为广泛、极为丰富的。就其内容的性质划分,可概括为:学习性的德育实践,人际交往的德育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自立自理的德育实践等。实践性德育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德育活动课就是通过多种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