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剑英 《晋图学刊》2008,(5):118-118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2008年7月14日报道从7月1日开始,国际儿童图书馆(ILCL)资料的照相复制及馆际互借服务已通过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联机公共检索目录(NDL-OPAC)的网页在线提供。读者通过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联机公共检索目录网页获得的服务有:1.为注册用户(机构及个人)提供照相复制服务;2.为国际儿童图书馆用户注册系统中的图书馆提供馆际互借服务。  相似文献   

2.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每到4月5日,人们都要携带酒食果花、纸钱等物品,按照旧习俗到祖先或故人的墓地去祭拜。和我国一样,世界各国每年也有为死去的亲人、朋友祭奠致哀之日,或可称其为外国的“清明节”。日本的“盂兰盆节”在日本,“盂兰盆节”是规模仅次于元旦的  相似文献   

3.
FOJO,乍看这个名字,真以为是个日本机构的名称。难怪连他们介绍自己的宣传品劈头第一句话也是:“不,FOJO不是练习日本自卫术的中心,尽管我们有时也想踢谁一脚。”FOJO其实是瑞典新闻进修学院的简称。它是瑞典唯一一所专门培训在职记者的全国性机构。 讲起FOJO成立的经过,现任院长艾尼丽·埃瓦斯说,当年瑞典的一位财政部长对瑞典记者经常向他提一些“傻问题”感到恼火,觉得这些记者“太笨”,不懂经济,应当对  相似文献   

4.
“公共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潮流的 新闻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对美国的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共 新闻”实践及其研究今天在美国继续向前推进,出现了“公共新闻”与“参与式新闻”相 融合的新趋向。作者近期作为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对“公共新闻”进行了实地 观察和研究,这篇文章阐述了其最新发现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郭平 《当代传播》2006,(4):85-87
美国“公共新闻”运动自上世纪90年代在堪萨斯州兴起以来,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但这些研究大都是从新闻角度出发的。事实上,欧美国家一贯以古希腊的公民社会为其参照,因此,本文拟从政治传播的角度,以古希腊的公民意识特征为基础来考察“公共新闻”运动兴起的背景和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对现代美国公民意识的培育和推进,从而更深层次探讨“公共新闻”运动对美国现代政治民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公共广告可以看到一个国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阶段的日本,公共广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很多都是今天的中国同样具有的。日本利用公共广告这种传播力量来提升公众对公共问题的认识,并改变公众的观念和行动,从而推动有序的公民社会建立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日本公共广告机构的设立借助于朝鲜战争和美国的扶持,二战后日本的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在国家财富迅速累积的同时,国民内心却日益焦虑,自私自利、商业欺诈、环境污  相似文献   

7.
当代瑞典新闻传播业概观(下)□杨瑞明广播电视:公共体制占主导商业化趋势增强1925年,一家由政府授权的特许公司创立并开始垄断瑞典的广播业。1955年,这家公司又创建了瑞典的电视业———第一频道(STV1),并重新命名该公司为“瑞典广播公司”(SBC)...  相似文献   

8.
何文炯 《民生周刊》2022,(21):63-65+62
<正>最近10年,国家在加快发展老年照护服务业的同时,积极探索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全社会养老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实现“老有所养”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针对老年人所面临的贫困、疾病、失能等风险,国家不断完善老年收入保障和健康保障制度,积极探索照护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养老服务,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满足老年人的需要,使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  相似文献   

9.
郭平 《青年记者》2006,(7):69-71
美国“公共新闻”运动自上世纪90年代在堪萨斯州兴起以来,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但这些研究大都是从新闻角度出发的。事实上,欧美国家一贯以古希腊的公民社会为其参照,因此,本拟从政治传播的角度,以古希腊的公民意识特征为基础来考察“公共新闻”运动兴起的背景和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对现代美国公民意识的培育和推进,从而更深层次探讨“公共新闻”运动对美国现代政治民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谈话”.是人类最普遍的信息传播及交流方式.当“谈话”以节目的样式重现在电视屏幕上,在公共注视空间来呈现个人生存状态,无论从内涵或外延上都显示了“谈话”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日本70年代的中流现象,与中国近年来的中流社会非常相似。日本的“中流阶层”从20世纪最初10年开始起步,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先是工薪阶层日益扩大,公司的一般职员、政府行政人员、学校教职员及医生、技师等掌握各种技能的人员率先产生“中流意识”。到了战后,随着技术革新的兴起,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阶层开始日渐成为“中流阶层”的主力。而在日本20世纪60~70年代经济腾飞时期,“中流阶层”的认同感更是急剧扩大,以至于它打破了原有的职业界限,成为社会大多数人群的共识。日本的“中流意识”先是从消费起步,在20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12.
在公共领域媒介中(诸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公众所能获取的意见量不足,甚至处于“缺氧”的状态,如此这般怎能使公众不在长期单一意见体系的熏陶下出现麻醉状态呢?新媒介的出现就像是“兴奋剂”,打破了传统媒介意见垄断的局面.微博的勃兴,可以看做是公共意识积极觉醒的写照.其实质从正性方向看是一种公众普遍的公共参与意识的觉醒与提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兴起的微博中质量参差不齐.在大多数公众的认识水平、能力、素养尚未达到相应层面的情况下,此时的微博中也存在大量的情绪性表意和追随性表意.在产生公众舆论后,意见的质量不高,缺乏理性或许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由微博触发的网络环境下的舆论事件试图分析其是否存在公共舆论的基因,以及网络舆论本身存在的相关问题,以期对其形成正确的引导思路.  相似文献   

13.
余玉 《编辑之友》2015,(3):104-108
五四时期我国报纸副刊实现了从消遣性向公共性转型,为我国报纸副刊奠定了光荣传统,对副刊良性发展影响深远.五四副刊在形式上通过公共栏目设置、开展平等对话、进行公开争鸣和开展民意征询等方式,为五四知识分子构筑“公共话语空间”;同时,在内容上通过加强公共议题讨论和私人话题公共化处理等方法凸显副刊公共性.五四时期副刊公共性也有其历史局限生,即副刊构建的“公共空间”很不完善、学理与趣味之间失衡以及副刊“半公共性”与“伪公共性”出现,销蚀了“公共论坛”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我国报业的“双重属性”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一次在党的中央文件中明确使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词。这个表述也暗示着,经过近30年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意义变得较为含混的“文化事业”一词,开始彰显“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5.
发生于2010年的iPhone4“天线门”事件促使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及其高管启动危机公关,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成功应对并化解了这场危机。论文通过深入分析苹果公司处理该危机的决策过程以及乔布斯在相关发布会的现场发言,指出“天线门”事件的成功处理得益于苹果公司对西方修辞中“争议点理论”的应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乔布斯长久以来所塑造的个人修辞权威和修辞人格。  相似文献   

16.
毛竹菊 《青年记者》2016,(15):36-37
网络时评是发表于网络平台上的时评,相较于传统纸媒的时评专栏,具有时效性强、平民化、发表门槛低等特点。网络时评的兴起,吸引了更多人参与社会讨论;时评人也基本认可“时评写作的公共取向”。①走在舆论浪尖的网络时评人在评论哪些新闻呢?笔者选取了凤凰网2013~2014年评出的十大时评名博②中的10名博主,对其博文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7.
余霞  任红丽 《新闻世界》2011,(11):123-124
本文通过对“百度贴吧”中关于日本地震这一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的研究,结合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引导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航 《大观周刊》2011,(30):204-204
成长小说是美国文学中一种重要的形式。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对马克·吐温的著名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作了重新解读.通过分析哈克在冒险经历从无知到有知的成长过程,充分地表达了文化与人格、社会与个人、“自性”与“他性”的冲突,揭示了“冲突”这一贯穿人类成长始终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媒介化理论是21世纪的新兴课题,以北欧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媒介研究学者开始从“媒介研究”转向“媒介化研究”,形成了“媒介化学派”.媒介化研究最早出现在政治领域,媒介化一词第一次出现在瑞典媒介学家Asp (1996)对瑞典选举中媒介权力与影响的研究中.当前学界更多将mediatization翻译为“媒介化”,而mediation则翻译为“中介”或“中介化”.  相似文献   

20.
徐义涛 《大观周刊》2011,(48):50-50
公共危机直接影响“人的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乃至“全球安全”,关联着公民的生存权利、社会的公共秩序、国家的公共权力和国际社会的外交格局。公共危机是任何社会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悲剧发生的可能性,是任何政府所要解决的必要任务。本文将从我国目前公共危机决策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的观点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