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巨大,为中国人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目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为切入点,对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在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以期探索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2.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促进职业院校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分析阿克苏教育学院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现状。分析影响职业院校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从营造良好风气、开展文化教育、提高教师能力、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个方面,提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的可行性建议与对策,以期为职业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倡导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模式.现阶段的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新模式,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新的思想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基于现有的工作经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价值出发,浅析传统文化教育在职业院校思政教...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价值,然后论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包括创新创业园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齐头并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创新有机融合;创新创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服务社会、服务产业最有生命力的教育方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古今工匠精神。文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职教育,并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及研究体系、特色课程体系、实践养成体系、平台建设体系进行探索与实践,对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认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滋养沁润作用,共同致力于成就职业院校学生实现就业光彩、生活精彩、人生出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旅游职业教育中,探索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是旅游职业院校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人才培养实践为例,建设以传统文化与旅游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发挥传统文化与旅游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教科研基础性作用;构建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教学团队;加强文旅融合的理论研究,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美育资源,而实施美育又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要想不断增强自身文化的软实力,不仅仅要靠人文精神的培育,更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美育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间接提高美育教育的水平,更好地树立高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基于美育教育视域,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教育的有机融合,使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根筑基。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新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9.
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进行探究,首先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的关系,阐述将两者结合的意义后,提出了相结合教育的方法,从分学段开展两者的融合教育、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开展校内教育活动、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融合五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应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充分融合,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阐述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意义,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现状,并探究了相关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应锐 《中国教师》2024,(1):71-7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意义深远,既为现代教育指引方向,又可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基于此,本文聚焦小学数学教学,在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价值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的现实样态,并总结出教师对文化融合认知有限、融合方式较为单一、教师的融合经验不足等问题,进而围绕现实困境,提出深化教师文化内涵、丰富融合方式、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深入挖掘资源等行动路向,全面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增强高校师生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与网络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可通过深刻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转化利用、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体系传承平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课程建设、建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等途径,促进二者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本文以视域融合为视角,考察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融合,进一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延续力,提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践行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邹凌梅 《现代教学》2014,(12):12-12
毋庸置疑,教育是传承文化的命脉。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学校,而课程的设置是突破的关键。当下,中小学实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还处于模糊不清的探索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浩瀚,在我们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课程内容应有不同的选择,从而实现有序推进。我们在制订课程内容时应有一个大方向,国学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我们应融合提炼国学经典中的精华,以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结晶,与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有着高度的精神契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当中,对教学和学生都有极大的意义。但是由于授课模式机械化、缺乏实践、认知不足、与学校特色未能形成良好的融合等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效果并不好。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不仅汇聚了民族特质与风貌,同时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我国教育部门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强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是推动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课程教育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丰富幼儿课程内容,还有助于幼儿爱国情怀、思想品质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就对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杨彤彤 《广西教育》2023,(18):54-57
本文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内在价值,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坚守和谐共生的融合理念、采用多元立体的融合方式、提升教师的融合教育能力、建构适切的融合评价方式等策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理念对高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英语教学,可在培养学生英语素养的同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并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引导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实现文化意识的有效树立。文章以大学英语教学有效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深入分析当前英语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现状,对影响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问题进行总结,通过教学方法模式创新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而又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既有助于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艺术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时代的创新,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完善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正确思维辩证关系,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应坚持的原则及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丰富的文化思想和优秀的教育资源为思政课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厚资源。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相融合,既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求,也是创新思政教育、提升思政课效果的手段。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积极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传承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