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道德说教是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拙劣现象,它使大量的教育活动收效甚微。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因而严重地妨碍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本文拟在对道德说教的产生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克服道德说教的途径。 一 道德说教,就字面而言,属于说教的一个方面或一种内容,而说教本身则来自宗教信徒的教义宣传,道德说教与宗教宣传一开始就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宗教信徒尤其是神职人员  相似文献   

2.
教学具有道德性,是教学中的伦理价值问题;道德具有教学性,是道德的教学实践问题。教学的道德性具有两个向度:外生道德和内生道德,教学的外生道德与教学的内生道德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道德的教学性具有两种属性:人为性和自发性,道德教学的人为性与自发性是制约与反制约的关系。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教学的道德性陷入知识的窠臼...  相似文献   

3.
在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之后,美国学校的课堂德育模式已经进化到了比较成熟的第三阶段,该模式基本包括四部分:说教、体验、探究、践行引导。以简练说教开题明义;以人际互动体验诱发、强化道德心理势能;以探究活动澄清是非观念;以践行引导促进行为改进。其中,以人际互动体验诱发、强化道德心理势能是最核心、最关键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道德建设制度化路径的局限性,在实质上是双轨经济体制与渐进武改革路径的局限性;采取混合型道德制度建设模式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道德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进行制度化,不能具体化可操作化的道德规则不进行制度化,使道德制度具有宽容精神,是实施道德制度化建设的补充原则}建立完善的个人财产权利制度,是道德制度化建设的根本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一、品德心理形成的基础与“抽象说教” 在品德心理的研究中,对“品德心理”与“品德行为”这两个概念,有必要加以区分。区分这两个概念,有利于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品德心理形成的基础。 品德心理,是反映一定社会的道德关系的内部心理活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或者说,包括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两个方面。它属于主体的心理、意识的范畴。品德行为,通常指以“人”为对象的、直接有利于他人或集体的行动;  相似文献   

6.
高中政治课堂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凸显其直接全面的德育功能。高中政治课德育课堂的构建必须调动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让学生在教学愉悦中认同道德观念,在情感震撼中陶冶道德情操,在激情互动中提高道德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一条把道德知识传授、道德情感陶冶、道德意志培养和道德行为引导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寓德育于不知不觉和潜移默化中,论道而不说教。  相似文献   

7.
道德制度化建设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认识道德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推进道德制度化建设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结合实际,本文从道德建设的制度环境、道德制度化建设的目标以及道德制度化建设的方法三个方面对道德制度化建设做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以维护封建阶级秩序为前提,在本质上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说教,不能有效地保障民众的自由权利,真正做到以民为本。直到近代,孙中山先生顺应时代潮流,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空前的创造性发展和超越。其民本思想内容全面系统,既坚决反封建专制,又积极倡导民主共和,使民本制度化,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民主化,且社会发展以民众的经济生活为重。这都充分体现了以民众为政治统治的根本这一核心主题,故具有思想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9.
学校文化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主要从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入手。要用美的形象和愉悦的机制来克服道德"说教"的枯燥与抽象的弊病,变"说教"为情感渗透,让学生们在春风化雨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提升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0.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原则除具有道德原则的一般共性外,还有着不同于其它道德原则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原则必须是直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产生出来的道德规范,是对社会经济关系的直接反映,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温生彬 《学周刊C版》2019,(9):101-102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品德学科教学也改变了以往的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更加注重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如果品德学科教师能将心理辅导融入品德课,在品德课中精心设计心理辅导体验活动,巧妙运用心理辅导技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体验、用心感悟,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12.
一、还原生活,在具体情境中领悟认知体验低年级儿童在单一的说教中难以领悟道德的内涵。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历来存在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有人主张文学应为道德服务,也有人主张文学具有独立的价值,不应把道德教化的使命强加在文学头上。上述两种观点皆有偏颇之处,文学不必刻意进行道德说教,但引导人类的心灵进入一种更高远更纯净的境界则无疑是其最重要的使命之一,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体现了文学的道德功能。  相似文献   

14.
就人们普遍的道德信仰和道德价值而言,历史地存在着民间道德范式与制度化道德范式。在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中,虽然制度化道德范式与民间道德范式存在着道德价值的同一性基础,并且保证了道德文化的稳态性,但由于制度化道德范式与民间道德范式的自身价值逻辑存在差异,需要在新形势下通过价值认同来促进制度化道德范式与民间道德范式的同构。  相似文献   

15.
管窥当前我国的道德制度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制度化是当前我国伦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准确把握道德制度化概念、认识道德制度化过程的规律以及掌握实现道德制度化的方法、程序问题,尚需作进一步探讨,但研究不能局限于伦理学范围。道德制度化作为道德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范畴,有其特定的涵义,只有依据道德社会学的理论、方法研究这一问题,才可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6.
从发生学的视域看,传统的以权威主义伦理为基础的知性道德教育忽略了道德活动的情境性、在场性与变化性,使得本该生动活泼的学校道德教育沦为了空洞的理论说教与道德灌输,而道德情景的缺失很容易导致个体的道德自我被对道德规范的服从所取代。本文试图对如何有效地在学校中创设道德情景以及理智地认识道德情景创设的教育意义进行些微探讨。  相似文献   

17.
对道德教育中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何教育活动,如果没有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道德教育更是如此。在道德教育中,如果没有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其教育活动就会不可避免地成为教育者空洞的说教。因此,为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充分认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道德对人类自身具有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教育和激励功能等。但是,道德的这些功能并不能自发产生作用。只有当人们自觉地把他律变为自律时,道德的功能才能充分显现出来。在社会进程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总要奉行某种道德…  相似文献   

18.
李香 《考试周刊》2015,(24):118
<正>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使品德教育能真正打破说教形式,具有实效性。体验式学习是指在道德情境、道德形象的作用下,学习者通过类似身临其境的氛围和细微体察,以及换位思考等真切的内心活动,对道德问题获得真实感受和经验的学习方法。它  相似文献   

19.
"两地书"活动是一种寻找学校、家长、社会和学生各方契合点,体现心理、伦理与经济等因素相互渗透的理念,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的互动式思想交流活动.活动的特点是,将经济分析方法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学生们通过计算,体会父母的亲情与艰辛,体尝到国家对他们的殷切希望,从而转化成勤奋学习的动力;运用书信传递真情实感,使两代人的思想得到真诚的交流和沟通;通过一些传统的方法与人才资本投资效益分析等现代手段相结合,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心中简单说教的形象,促使其道德境界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20.
制度化行为和非制度化行为产生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通常情况下,健康的文化有利于制度的发展,不良文化会助长非制度化行为。非制度化生存的文化诱因源于不良文化心理、不良文化行为和不良文化习俗,文化基因对制度经常性地起着作用,文化变异是非制度化行为的重要诱因。对非制度化行为的祛魅和解蔽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实现的,随着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非制度化行为的活动空间会越来越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