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歌剧《白毛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穷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而"白毛女"喜儿的经历则表现出了该剧"旧社会将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本文通过对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进行阐述,分析歌剧所表达的精神与情感,以期能够为相关艺术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以戈焰为主的一些人对由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及署名问题提出质疑.通过详实、确凿的资料披露与分析,证明了这种质疑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黄河大合唱》选曲的赏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词曲作者非常成功地把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结合起来,把革命理想和现实斗争结合起来,把革命豪情和革命抒情结合起来的创作思想和方法,从而完成这部划时代的不朽音乐巨著,它在我国民主革命战斗历程中和我们今天杜会主义建设中,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当今它已成为我国词曲创作同志必读的一部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4.
小议歌剧《白毛女》唐春梅一、“帐”的牵连:《白毛女》第一幕第一场写杨白劳躲帐;第二场写黄世仁、穆仁智逼帐,两场戏都围绕着“帐”而展开.“帐”是“白毛女”选场的结构线索,喜儿被逼卖、被侮辱、逃进深山.变成了“鬼”,杨白劳痛不欲生,喝卤而死,又都和“帐”...  相似文献   

5.
一、民间新传奇“白毛仙姑”一九四○年 ,在晋察冀边区河北西北部某地传出一个故事 ,叫做“白毛仙姑”。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靠山的某村庄 ,八路军解放后的几年来 ,工作一向很难开展。……某次 ,区干部到该村布置村选 ,决定某日召开村民大会。但是 ,届时村民都不到会 ,区干部询问理由 ,村干部畏畏缩缩地说 :“今天是十五 ,大伙都给‘毛白仙姑’上供去了……”区干部接着便追问了“白毛仙姑”的详情。估计可能是一个什么野兽被村人误会了 ,或者是敌人玩弄的破坏阴谋。最后决定到奶奶庙捉鬼。当晚 ,区干部和村的锄奸组长携带武器 ,隐蔽在奶奶庙…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白毛女》的原型批评尝试,试图揭示其政治话语遮蔽下的民间原型特质并从原型视野审视其文化内涵,揭示其文本所体现的政治力量、民间文化和知识分子写作交融的文化多重性,以期使它具有现当代社会文化关怀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歌剧《白毛女》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深刻揭示了“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人”的重大主题,引导了解放区文艺的时代走向,实现了文艺作品的政治价值和艺术魅力方面的高度融合和统一。歌剧《白毛女》其艺术审美性通过本身所特有的历史价值来塑造,通过人类审美意识,艺术的真善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三方面来表现。  相似文献   

8.
9.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我国民族歌剧是歌剧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区别于一般歌剧,它的特点是继承了我国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并向着更科学更合理更尖端的方向发展。我国的民族歌剧从它的诞生,就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的土壤里,因为它的演唱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以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突出民族地方音乐特征,通过表演者由内在与外在的情感表现有机结合,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剧中人物形象,从而产生其丰富的演唱艺术感染力,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称赞。  相似文献   

10.
1945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功地演出了由贺敬之、丁毅作词编剧,马可、张鲁、李焕之、瞿维等人作曲的歌剧《白毛女》。该歌剧一经上演,就在当时的延安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标志着中国首部新歌剧的诞生。歌剧《白毛女》取材于晋察冀解放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讲述了贫苦佃农杨白劳之女喜儿惨遭恶霸地主黄世仁的迫害,逃入深山变成"白毛女",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农民翻身解放后,重获新生的真  相似文献   

11.
一部好的歌剧之所以流行,广为流传,不仅仅是因为表演者高超的表演和演唱技巧,与音乐的高度融合,还有就是它带给观众的共鸣,就是说看到这部歌剧我们会感悟和引起什么样思考。美学虽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美学的思想得到了丰富的发展。美学的研究与艺术息息相关,而歌剧作为艺术中的一部分,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不断的丰富着艺术发展的内涵。本文就歌剧《白毛女》中丰富的艺术魅力,探讨其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民族歌剧《白毛女》在中国现当代文艺发展史上是一部影响极为深广的作品,其内容和主题的时代性、政治性、革命性都非常明显,它的创作者是当时在延安鲁  相似文献   

13.
电影《白毛女》对歌剧的改编,既赋予了作品更多的理想色彩,致力于提高作品主题的思想高度,同时也强化了电影的政治语义。而影片政治语义的强化,并未失去民间文本所固有的叙事魅力,反而以影像的方式强化了原作的民间话语修辞。影片把民间修辞与影像叙事进行了较为完美的融合,以对比意味强烈的蒙太奇手段来强调和渲染冲突,在这种视觉表象上,能较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民间"比兴"手法的痕迹。同时影片进行了"虚实结合"的探索,把现实性和假定性"揉合"起来,使这一舶来的电影艺术与中国传统的民间传奇较为完美地融为一体,完成了从民间传奇到红色经典的跨越。  相似文献   

14.
15.
文章从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创作方面,叙述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成功之处和对本国戏曲音乐的借鉴与吸收,民歌题材以及民族调式的广泛运用,并对中国歌剧创作的民族化方向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丁力宁同学问:《白毛女》作为中国歌剧成型的标志,有什么特点?《白毛女》是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逐步形成和创造的一种具有革命内容和民族特色的新歌剧,是我国歌剧创作的一座里程碑。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在内容上,《白毛女》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  相似文献   

17.
歌剧《白毛女》是我国近现代歌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意义的代表作品。自1945年公演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在艺术界内先后出现了据此改编的各种形式的同名音乐剧目京剧、舞剧、电影等等。本文试图看该剧对当时艺术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白毛女》是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部歌剧作品,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它的创作涵盖了多种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展现出鲜明的民族化特点。黎英海以钢琴为伴奏乐器所改编的唱段《杨白劳》深入民心,其钢琴伴奏部分更是发挥着情景交融的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歌剧《白毛女》的作品风貌,在了解黎英海音乐创作风格的基础上,对其改编的唱段《杨白劳》钢琴伴奏处理进行研究,将钢琴与声乐、剧情相结合,达到恰当运用钢琴配合声乐,延展剧情的学术目的。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一直被“中西分岐”、“土洋之争”等问题困扰。本文跳出单纯思考歌剧技法的窠臼,将创作、表演风格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结合起来。并通过两部不同时代的巅峰剧作--《白毛女》、《苍原》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对比,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了优秀歌剧创作的关键要素,为歌剧创作者把握中国歌剧发展的脉络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