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在我国当前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和医药职业领域迫切需要药学类专门人才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由于该学位设置时间短且发展迅速,其导师队伍的发展远远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现阶段迫切需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导师队伍,以满足全日制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教育与创新文明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研究生教育是人类创新文明的主要源泉高等教育的目标,往往体现在对大学功能的认识上,即一般认为的大学具有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赵沁平副部长在多次报告中指出:引领文化是大学的第四功能。2006年11月,在  相似文献   

3.
以搞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切入点.定位了创新性工程型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纲,更新培养模式:坚持因材施教,培育推动行业进步的精英人才:以导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确保试点顺利推进.探索并构建创新性工程型精英人才的培养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专业学位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型大学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文章在研究专业学位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对其导师的要求,并结合当前导师队伍建设面临教育教学观念的、导师职业素养的、教学方法的、教育对象的挑战,提出对策建议:消除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偏见;促进“双导师制”的推进与落实;建立创新的师生关系;提高导师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5.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要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就必然要求高校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把导师队伍建设纳入到整个师资队伍建设中来,并把它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相似文献   

6.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给导师队伍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目前,导师队伍中存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滞后、准入制度僵化、培训培养缺位、考评标准不合理以及“双导师制”的管理失效等问题。本文基于对导师队伍中存在问题的深入剖析,为建设一支优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提供可行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广东地区三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校的问卷调查结果,对目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双导师制”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进一步扩大产学研合作规模、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评聘制度,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创新导师管理制度等,是加快“双导师制”的推进与落实、激励校内外导师积极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自1996年我国正式批准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来,教育管理方向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培养目标、招生考试、课程设置、论文写作、师资配置等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比较优势理论是探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定位与发展的一个视角。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其理念基础。其比较优势需要通过特别的培养方案来实现。牢固树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理念,坚守专业博士学位品质,培育专业精神和专业伦理,创新培养体制和办学体制,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是强化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优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对全国24所培养院校进行的调研,介绍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在管理机构设立、制度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能力培养、学位论文管理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指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分类培养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对无师范教育背景或跨专业的研究生没有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校外实践基地稳定性差、作用发挥有限以及学科课程教学论教师队伍萎缩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高校内部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当前的培养模式中存在职业导向不充分、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培养环节安排不合理以及专业培养资源缺位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1+3+2"培养模式为例,提出构建以职业胜任力为价值导向、以"三位一体"为培养路径、以"第四课堂"和"合作共建"为机制保障和资源保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具有可复制化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是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要。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的逐年扩增,其教育质量备受各界关注。以TSR模型为基础,通过分析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硕博双维度、培养过程的内卷化表现、质量标准框架的多指标环节,研究表明,可以从内部质量保障和外部质量监管两个维度构建了硕士和博士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框架,不同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的构建应呈现不同特色,硕士层次的框架突出职业导向、专业特色及就业竞争力;博士层次的框架突出应用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研究生教育自1978年恢复招生后不断改革和发展,现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年)》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要达到在学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20万人、博士研究生15万人,如今由于近些年我国博士生扩张速度过快,到2004年已有在学博士生165,610人,提前6年就超过了这一目标,到2013年在学硕士生的规模达到1,719,818人,也顺利完成了硕  相似文献   

14.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1):F0003-F0003
燕山大学1961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78年恢复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8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子权,学位授权学科门类包括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111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28人;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1311人;研究生在校生人数8837人,其中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897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35人,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3808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997人,在校留学研究生100人。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三部分,以此三要素来对比分析我国与美国的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总结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理出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落实培养目标,细化落实程序;改革招生入学,强化责任承担;以实践为导向,调整课程与教学;增强培养方式的灵活性,打造导师指导特色;革新培养评价,严格学位授予。  相似文献   

16.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联为基础,重点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具有的创新性的本质属性,以此为基础指出其培养创新人才的合理性;纠正了创新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对立的偏见,提出了建立全面科学的创新人才新理念;明确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只是学术性研究生教育的专利,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状况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调查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论文选题和导师指导等培养环节以及影响专业学位发展和培养质量的因素加以分析,认为农业推广课程设置基本适合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指导教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但在政策支持力度、招生录取、培养方式、教师队伍等方面仍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8.
2023年7月3—6日,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暨中国研究生教育长江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来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用人单位、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研究咨询机构和教育服务支撑机构等领域的代表就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与成长成才、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发展、学位授权审核与学位授权点建设、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共育卓越工程人才以及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等议题展开讨论。与会代表认为,面对新挑战、新形势,应坚持“四为”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升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有效提升导师队伍水平,深化并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与智慧治理。  相似文献   

19.
在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实践性趋弱是一个普遍现象,具体表现为生源中非师范生占比高,教育实践能力不足;导师偏好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指导能力有限;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培养,论文选题偏离实践。为了走出这个困境,杭州师范大学通过实践和改革,探索出了“全程·融合·协同”的新型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孙新景  李礼 《时代教育》2010,(5):271-271
本文从培养目标、生源和招生制度、师资和组织形式、评价制度四个方面比较了中美两国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中发现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不足,为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改进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