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俊科 《地理教育》2013,(Z2):29-30
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二节,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从动态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内容的要求有"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两条。第一条标准重在"演示",意在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通过演示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第二  相似文献   

2.
方启梅 《贵州教育》2009,(15):42-43
在地理教学中,导入的方式可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选用适当的方法。如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我采用表演式导入法。先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分别让两位学生扮演地球和太阳,表演自转和公转,从而引导学生从中掌握自转的方向、中心、周期及产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一、整体感知。突出重点 在新课开始前,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自转和公转,播放一段FLASH动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播放前,要求学生认真听,仔细看:  相似文献   

4.
赵慧 《职教论坛》2003,(8):37-37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公转”一节属地球概论范畴,是高中地理中的难点之一。由于高一学生刚刚接触立体几何,空间想象等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涉及球体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很多同学更是难以理解。为此,本人对该部分内容,进行了反复思考和研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演示法与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作图、练习等方法交替使用,相互补充,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一、演示与创设问题情境相结合,层层深入,以境诱思关于地球自转部分,可先放映一段有关“地球自转、公转”的光盘,给学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但看完之后…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地球一边绕太阳做公转运动,一边绕地轴做自转运动.在公转一周的过程中,经历约365.25个昼夜,这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地球每年自转365.25圈.但实际上地球公转1周,自转的圈数要比昼夜更替数多1,而达到366.25圈。  相似文献   

6.
李密 《物理教师》2001,(12):28-28
由于地球的自转、月球的公转以及地球的公转 ,产生了日月年的现象 ,因此有些人认为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以及地球公转的周期就等于日月年的时间 ,实际上它们并不完全相等而是相差一点 ,下面介绍一下它们的区别 .1 日的概念以地球自转运动周期为基础的时间单位叫日 .根据参考点的不同 ,有不同的“日” .以恒星为参考点的计日单位为恒星日 ,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计日单位为太阳日 .地球自转一周 36 0°所需的时间是 2 3时 5 6分 4秒 ,这叫做一个恒星日 ,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1天是2 4h ,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太阳日 ,一…  相似文献   

7.
针对以太阳和恒星作为参照物的区别,以及地球自转公转叠加等理解难点,自制太阳日与恒星日演示仪,旨在为学生模拟地球在不同运动方向下的公转自转,并直观展示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形成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8.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地球公转形成黄道平面,地球自转形成赤道平面,两者的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交角为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加之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图:  相似文献   

9.
吴静 《地理教育》2002,(4):16-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及它们所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2.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学难点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陈书来 《地理教育》2014,(10):39-40
正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节"地球运动"中太阳高度角相关知识的内容十分抽象,学生普遍反映是高中地理学习阶段难度最大的知识点之一。能否化难为易或另僻佳径构建新的思维模式?整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选取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互动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较有探讨性、实用性的课程,并能有效激活知识,应是教师教学中必须努力的方向。一、太阳高度角在时间上的变化首先从"地球公转二分二至图"(图1)探讨,明确地球公转到A(夏至日)、B(秋分日)、C(冬至日)、D(春分日)这四个地点(或说四个日期)时,因地球本存在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所以每天太阳也是东升西落。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让学生去发现 善于质疑问难、发现问题,不仅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品质.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出新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时,有的学生提出"假设地球自转时不绕日公转,那么一个太阳日和一个恒星日所需的时间就会相等."还有的提出:"如果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相反而不是相同,恒星日和太阳日的长短会有何变化呢?"还有的提出:"假若黄赤交角不是23°26',而是变大或变小,那么五带范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通过思考与探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一、复习导入谈话:我们对“地球的运动”这一单元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地球的运动有了哪些了解?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在自转的过程中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并导致在地球的不同位置时间不同;由于地球向  相似文献   

13.
刘绍春 《地理教育》2012,(Z2):21-23
一、知识构建"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知识构建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其实质是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设计思路本节内容研究的是地球的本质属性 ,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五带的划分”三部分。由于地球运动的时间跨度很大 ,空间很广 ,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们很难有地球运动的感性认识 ,因而内容非常抽象 ;而高一学生大部分活泼好动 ,自制力差 ,空间想像力还不是很丰富 ,他们主要靠直观现象建立条件反射形成感知 ,因而确立空间概念有很大难度。俗话说 :“百闻不如一见”。为解决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和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的局限性之间的双重矛盾 ,一方面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精心设计制作具有声情并茂动态彩色的CAI课件…  相似文献   

16.
一、探究法突破"地球的运动"头脑风暴:尽学生所知,说出有关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诗句、成语或生活体  相似文献   

17.
武慧 《地理教育》2015,(Z2):46-47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难点。其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因其时空跨度较大、知识较为抽象而成为本节教学难点之一。针对这部分教学内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活动建议:运用教具、学具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教材也提供"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如何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标解读: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沦,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即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相似文献   

19.
教学分析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地球真的不动吗》的第二课。本单元是一个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第一课《白天与黑夜》相当于这一课的引入,也为本课的探究打下了基础。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事实。本课由两个实验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组成。  相似文献   

20.
孙福林 《教育革新》2007,(10):73-74
"经纬网"、"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等内容的学习,需要抽象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做基础。对于初一甚至高一的学生来讲,这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欠缺,因此很难理解;即使到了高二、高三复习时,学生仍然害怕面对这些内容。而这些内容不仅在高考中涉及份量较大且用途十分广泛,是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经过长期探索,我觉得通过地球仪演示与图表、归纳、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效果较好。现就部分教学实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