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治学类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所独有的类型。虽说它是借助诗的形式谈治学之道,但由于诗人采用了形象的语言,有韵味的诗句,又用设比联类等手法去表达抽象的道理,因而仍有其可读性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长篇小说创作达到高峰,对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结构的研究,大家辈出,见解纷呈。笔认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结构是一种圆形结构,本主要从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典诗学视野中的诗味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味”作为诗歌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味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诗味创造与生成的考察。古典诗学对“味”的论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味”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诗词的阅读鉴赏是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鉴赏过程中,如何更好更快的抓住关键进行解读鉴赏,我觉得以诗解诗是一个较好的方法,用已经学习过的、较为熟悉的诗歌作为对比解读的参照物,寻找诗歌之间的有相似性的地方进行比较对比,就可以见出异同,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  相似文献   

5.
去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题,使用的材料是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折柳”这一典故。因“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  相似文献   

6.
小说的结构形态同典型形态、叙事形态一样,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但作为小说的构架,它又有其“个性”发展道路,亦即由线到网,由平面到立体的过程。本文试图沿着这一过程,寻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结构演进的轨迹。一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一问世,在结构艺术上就显示出惊人的成熟。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正如同一个健壮、聪慧的婴儿的诞生,与他的遗传基因、孕期营养以及所受“胎教”有关一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就是说,诗文中用比喻的方面很广,有的比声音,有的比形貌,有的比心思,有的比事物,足见比喻的类型之多。那么,怎样才能运用比喻写出优美的诗句呢?首先,古人主张比喻以“切至为贵”,比喻要贴切、准确。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管欧。别有幽愁暗很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  相似文献   

8.
诗传统在中国白话长篇小说中的延续和发扬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本文对中国白话长篇小说中的诗歌运用及其延伸出的诗意、诗境进行分析,并兼及其中抒情传统、抒情境界和诗意识。  相似文献   

9.
唐蓉 《文教资料》2014,(33):4-5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虽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但徐诗魅力产生的根源还在于其表现出的对中国古典诗创作传统及鉴赏习惯的一定程度的皈依。文章就徐志摩诗的中国传统诗美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何倩 《广西教育》2023,(2):103-108+123
本文阐述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古典长篇小说的研究背景,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论述古典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指出教师可通过梳理知识框架,围绕核心素养,从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做出教学调整,旨在提升古典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长篇小说名著是最璀灿的珍宝之一。长篇小说,容量大,篇幅长,多以社会重大事件为题材,在广阔的背景和复杂的社会矛盾斗争中,描绘众多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长篇小说的优秀之作,常常被视为历史的巨幅画卷,有着帮助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作用。长篇小说名著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中广泛传播,虽沧桑变迁,但这些伟大的作品却千古流芳,得到人们永远的喜爱。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长篇小说名著至少有两个  相似文献   

12.
薛胜元 《语文天地》2013,(13):39-40
文人创作时,根据表达需要,常常对前人诗文中的语句加以变化,变成自己的句子,这种创作手法就叫化用。化用重在借"意"而引发读者的联想,给作品带来较原诗句更加深远的意境。可以说,化用属于二度创作,只要化用巧妙,诗文便可赢得后人的青睐。句子虽然形似,意趣可能远远高于原作。下面以古典诗词创作  相似文献   

13.
试论古典诗歌中的弃妇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许多文艺大家都这样说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人们精研爱情作品的时候 ,我们不妨来关注一下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弃妇诗。弃妇诗砸碎了爱情浪漫而美丽的花环 ,揭开了婚姻的狡诈与虚伪 ,也撕开了爱情温情脉脉的面纱后的贪婪与私欲。弃妇诗以其内容的简洁明了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残酷和复杂。从《诗经·谷风》到《孔雀东南飞》 ,我们看到了婚姻从最初的单纯的爱情吟唱到后来多种生活颤音的交织 ,婚姻 ,硬是被人强行塞进了许多不协调的东西。一《诗经》中被历来注释家注作弃妇诗的作品也不过七八篇 ,虽然数量占全部《诗经》作品不到四十分之一 ,…  相似文献   

14.
送别诗的发生学研究,旨在探究送别诗发生的理论依据.重土轻离是送别诗产生的重要原因,然而,送别诗的发生却必须从分离道别开始,离别是送别诗发生的必要条件.人类对于分别意识的觉醒并且事实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离别,才有可能发生送别诗.送别之际的赠物、赠言、赋诗乃至各种送别仪式,为送别诗的发生准备了充足的条件.离别时刻感情的震撼点燃了送别诗创作的激情之火,苦闷的发抒使送别诗的发生成为现实;而祖饯祝辞在传达集体意识上的局限性与诗歌在表情达意上的优越性,决定了送别诗一旦涉足送别题材领域,就成为送别文学中的一种不可替代的体裁.  相似文献   

15.
我国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古典园林艺术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世界公认的人类艺术瑰宝之一。我国古典园林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性认识和独特的美学观念,表现之一是园林与诗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杜荣 《现代语文》2014,(12):157-158
在近几年语文高考古诗文的鉴赏题中,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多次作为主要内容而受命题者的青睐,因而,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是高考语文教学中诗歌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七大提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中可以看出教育不仅仅是培养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才,更应该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具有完善人格的健全的人.那么如何把这些抽象的思想贯彻到具体的教学中,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真正地受到教育从而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呢?我以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正>"以诗解诗",就是让学生学习用诗词的语言和思维去解读诗词,以便更好地领会诗人、词人的情感,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形式和韵味。"以诗解诗"的过程就是为古诗词教学营造出一个诗词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更多古典诗词文化熏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动词发,引起对自身生命的悲忧。秋之物象流动,与人的生命行程往往相吻合,使悲秋成为古代诗人的一种心理定势。本文就此谈谈悲秋诗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提高古典诗歌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不畏惧,进而把握方法,喜欢欣赏古典诗歌,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注重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要教会学生欣赏古典诗歌,关键是要教给学生规律,让学生掌握其具体方法,而不能就一首诗词讲一首诗词。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