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七五年,我受贫下中农的推荐和党组织的批准,进入师范学校学习。入学不久,就听到有人说什么“决不要带着口袋来装知识,而要亲临火线,参加斗争。”由于我受“四人邦”“两个估计”的毒害,上了当,跟着“四人邦”鼓吹的那一套瞎闹。记得有一次上政治课,我随便在煤炉上烤干粮吃,老师批评我,我不服气。我认为自己是工农兵学员,老师是“臭老九”,老师批评我,就是文化大革命前的“黑线”压我。于是我就“头上长角”与老师顶,闹得全班不得安宁。由于受“四人邦”的毒害,我学习不认真,作业不爱做,自己学的是政文专业,结果两年多没交一篇作文,文化考核经常不参  相似文献   

2.
笑对中考     
《考试》2007,(5)
最近,一个初三同学对我说:“老师,你常说要我们‘笑对中考’、‘快乐的心情是成功的一半’.可是我一想到中考就不快乐,以至于整天心里闷闷不乐,我该怎么办呢?”我现在回答这个同学的问题。我仍然认为这两句话说得好:就是“笑对中考”,  相似文献   

3.
有同学说:“我虽然也可以立下远大志向,可考不上重点高中,没有好老师,还不是枉然。”我认为你这种想法是有很大片面性的,少年大学生们就和你想的不一样。第二期少年班的周曙东同学在一份学习总结中写道:“学习,确实需要好的老师;但是,更重要的是靠自己。”这话说得多好啊!老师是引路人,是外因,这个条件是不容忽视的;但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一个人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调查一下少年大学生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部勤奋自学小史。很多同学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奋斗。小宁铂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奶奶就经常给他…  相似文献   

4.
课堂里,学生不讲话,不提问,自始至终保持肃静。这种现象好不好呢?我认为不一定好。我担任初三年级的政治课,在讲《法律》一章时,有少数同学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项重要的法制原则不理解,提出疑问。有个同学在课堂上当面顶撞我,他说有些有权的人的子女犯了法,仍逍遥法外,这就不能说“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他同学也跟着说了自己见到或听到的类似的事例。整个教室嗡嗡叫,简直无法讲课。我极为恼火,大喝一声,教室里顿时肃静下来。接着,我把那个首先提出疑问的同学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口气很重,语言严厉。那个同学低下了头,全班同学都不敢说一句话了。讲完这一章后,我进行了一次测验,对于“怎样  相似文献   

5.
朋朋: 我是刚入校不久的中师生,近来同学们对“交朋友多好还是少好?”“怎样选择朋友?”这些问题常常争论不休。有的同学主张各种人物都应结交,这样以后办事才方便;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中师生学习任务重,有一两个朋友生活上不寂寞就行。我很想听听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谢谢。四川王凡林小王同学:你好! 你的来信我看过了,谈点我个人的意见供你参考。  相似文献   

6.
课题是文章的“窗口”。从课题入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捞月亮》为例,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读题,接着提问:捞月亮的“捞”是什么意思?我以示范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捞”是动词。再启发学生围绕“捞”提出问题,学生纷纷举手说:(1)为什么要捞?(2)怎样捞?(3)捞的结果怎样?我当即赞许善于提问的同学,并将这些问题在黑板上写出来。然后,指导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默读课文,用“/”标出每一个问题在课文中的起讫点。讨论第一个问题起讫点时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有的认为是第一节。我点拨道:课文中一共写了几只猴子?如果有一只猴子意见不一样,它们能采取“捞”的行动吗?这些同学  相似文献   

7.
敬爱的校党委:我是数学系七二级工农兵学员,正面临着毕业分配,我坚决要求毕业后不吃商品粮,不拿工资,回乡当一名普通农民。我为什么这样做?想法如下:今年年初,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朝阳农学院的经验,深受教育和启发。朝农同十七年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对着干,学生实行“社来社去”,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一批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联想到我校个别工农兵学员存在着“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愿回家乡”的思想,为什么有的人上了几年大学就想脱离农村呢?就在这时,传达了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毛主席指出:“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币  相似文献   

8.
新学期开学了,我们班来了一位新的班主任。这学期又是我担任班长,是个老班长了。往常因为同学都怕我,所以,老师认为我在班上威信高。但他们不知道,我这个班长的“威信”是怎么来的。开学后,我还是像往常那样,哪个同学不守纪律我就打他几下,用“武力”解决,就连调皮的男  相似文献   

9.
在作文辅导课上,我一提到“想像”和“联想”是作文的双翼,常有些给自己贴上“差生”标签的同学认为这“双翼”太神秘,说“那是作家的专利,自己这榆木脑袋享受不起那奢侈品。”还有的讷讷地埋怨  相似文献   

10.
在本刊2012年第8期“请你发明”栏目中刊登了古弘宇同学的“不浪费的牛奶盒”问题,,他提出,牛奶盒底部的牛奶无法用吸管吸上来,应该把插吸管的锡纸孔移到牛奶盒角上、针对这一点,叶浓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呢?或者,你认为应该采用什么改进呢?欢迎把意见发送到邮箱zxkj@sste.com,期待你的来稿!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主席在2001年初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他说,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令人欣喜的是,几位大学生的来信对以德治国的提法持高度认同的态度,并且从几个角度做了很好的论证。只有法学院的一位同学乍一看到以德治国,“心里不免一惊,这不是向依法治国提出挑战吗?”这位同学很诚实,说出了自己最初的疑问。法学界也有人不甚理解,认为依法治国还没有完成,怎么又提出以德治国?这确实是应该弄清的一个问题。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目的是…  相似文献   

12.
红色赞美线     
邓静桐 《作文》2023,(6):15-16
<正>那天,我坐在位子上,看着作文本上“发表”两个大大的字和一条条长长的红色赞美线,开心得直冒泡!我恨不得告诉所有人:“我的作文被老师表扬啦!”这节是语文课,孔老师抱着一堆作文本走进教室,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这次作文大多数同学写得都不错,只有几个同学需要重写。”以前我的作文都是勉强过关,但是这一次我可是绞尽脑汁写的,自认为还可以,不知道入不入得了孔老师的法眼。我悄悄抬起头,看了看周围的同学,他们也都一脸紧张加期盼地看着孔老师。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对于“非正式群体”这个词,以前一直很陌生。但一年前几个学生让我开始了解了什么是“非正式群体”。事情是这样的:在新学年开始的一次三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上,当我正专心为大家讲解理论知识时,发现上节课被我不点名批评的几位同学自己不听讲,还严重影响其他同学上课。我马上停下来征求这几个同学的意见:“老师讲得你们听得懂吗?”“老师,我想玩游戏!”话音刚落,大家的目光都转向了子明,那是一个个子不高的小男孩。接着,其他几个同学也不约而同地大嚷到:“对!我们要玩游戏!玩游戏!”教室里顿时一片喧哗。“咱们学完今天…  相似文献   

14.
笔者给大学文科学生上课时,谈到了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全班百余名同学都听说过陈景润,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哥德巴赫猜想是怎么回事。19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了“任何大于4的偶数总能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大于7的奇数总能写成三个奇素数之和”的重大发现,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这个问题用三两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高年级讲清楚,但文科的大学生却不知道。笔者也曾教过这样一位理科大学生,他不知道保尔是谁,当时社会上正在宣讲张海迪的事迹,他在作文中写道:“向当代的宝儿张海迪学习”,我问他“宝儿”是什么意思,他答不上来。中…  相似文献   

15.
讲读完省编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以后,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请提出来。”一个同学说:“课文中‘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这句中‘蹲着’、‘半跪着’的各是谁呢?我不知道。”他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同学说:“这个问题还不好回答?不管是谁‘蹲着’、‘半跪着’都行。”另一个同学说:“本文是作者的回忆。因时间长了,作者记不清楚了,所以就没有交代是谁?”很明显,这两种回答都  相似文献   

16.
陶春霞 《江苏教育》2013,(11):58-58
我们班有一位小山同学,不能遵守学校纪律,喜欢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还常常无故破坏学校公物,上课喜欢讲与课堂无关的话,以期引起他人的关注。我找他个别交流,他告诉我:“我就是这样的啊,我也不想打他啊,可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打了。”“我课堂上好像是比较喜欢随便讲话,可我没讲废话啊。我反正就这样了,从小学就这样,改不了了。”“反正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我,我爸爸也经常打我。”从他的话中不难听出,他在家接受的就是棍棒教育,所以他解决与同学之间冲突的方式就是打架。从小学到中学,他一贯如此,自己已经习以为常,认为自己“改不了了”。虽然他的语气里有无助与无奈,也有对自己的否定,但我还是听得出他很希望老师同学以及家长喜欢他的。于是,我跟他的家长做了电话沟通。没想到他父亲接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陶老师,他又犯什么错误了?”我一愣:这是我接班之后第一次跟他沟通啊浴他怎么肯定是孩子犯错了呢?接下来,他父亲着急道:“这孩子,没法教了,你不知道,这个孩子,浑身的毛病噎噎真是的,回来我非得好好揍他浴”听到这里,我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孩子在班级用武力解决与同学的冲突,源自他父亲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在父母眼里,孩子一无是处,认为他“浑身是毛病”。在交流过程中,父亲传递的是“他没法教”。总之,在他父母的眼里,小山同学就是个“问题孩子”。接下来我通过约见、家访、电话交流等形式与他的父母沟通教育小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围绕着大学生要不要有崇高的道德理想问题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怀着火一般的热情向往未来,决心做一个献身于人民,献身于四化的战士,达是大学生中的主流。另外也有极少数同学缺乏生活的动力,热情不高,他们自认为已“看破人生”,革命、理想都是“空洞”而“遥远”的东西,只有多得些“实惠”才足人生的价值。我  相似文献   

18.
思想品德第四册《我爱帮助同学》一课中,介绍了“我”在旁边新同学没领到书的情况下,主动帮助同学,与同学合看一本书的事例。学完事例读课文时,我突然发现教室里有两位同学没带书,一位同学就与同桌合看书,而另一位同学的同桌却不让他看书。见到这情况,我灵机一动,在读完书后问:“今天思品课上有位同学没带书,你认为要不要借给他看?”大多数学生纷纷发言,认为应该借给他看,因为不借给他看,会影响他的学  相似文献   

19.
<正>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 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它属认识的感性 阶段。在这次风波中,许多大学生“跟着 感觉走”,卷入学潮,很值得深思。对于 为什么上街游行的问题,有的同学回答: “大家都走上街头,不参加游行,别人说 ‘不爱国’怎么办?社会舆论不都同情支 持我们吗?”我认为,这就是一种“跟着 感觉走”的表现。的确,在学潮中绝大多 数学生的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在学潮中能 真正清醒地把握自己,能独立分析问题的 又有多少呢?为什么个性极强,不轻易服 人的大学生会普遍产生一种“跟着感觉 走”的心态?  相似文献   

20.
大千世界,生活的调色板色彩斑斓,但长期以来,总有一些人认为这种生活不属于我们毕业班的学生,说我们生活太单调。那么,生活,在我们初三同学眼里究竟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对我们初三(7)班32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现在的生活是什么状况?”第二个问题是:“你是否喜欢现在的生活?”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认为现在生活“正常”的同学占了大多数,因此,同学们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见表2)也就在意料之中。有人说:“生活是一粒药丸,外面不包糖衣就没有人能将它吞下。”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不得不承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