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由 自然进化而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本质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体现了个体与他人本质的互证关系.自然是人化的 自然,因而人与 自然是本质同一关系.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人与人是本质一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仁爱万物"的博爱观、"天下为公"的义利观、"协和万邦"的和合观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哲学滋养,普惠理念、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旗帜鲜明地提供了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叙述与倾听:道德教化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人的生命存在是人德性生成的基础,人的德性生命乃是基于自然生命之上并对自然生命的超越与提升,道德的教化正是基于对个体生命存在事实的关注、引导来实现个体生命从肉身自然形式向德性价值形式的超越与提升,倾听个体生命的叙述,回应个体生命的价值祈望,在对话性交流中敞开个体的道德视界,启迪个体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智慧,把个体生命引向德性价值的完满。  相似文献   

3.
曹禺在前期剧作中,塑造出了周蘩漪、陈白露、花金子、瑞珏和愫方等现代文学史上光彩照人的女性系列形象。在这些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气禀美丽的女主人公“金丝鸟”般处境尴尬的命运寓言里,寄寓着作者对女性原罪意识和人的自然本性相冲突的女性人生命运及个体存在方式的形而上思索,升腾着作者迥异于其他作家的强烈深刻、宗教般的悲剧命运感以及对整个人类命运进行审美关注的人文情怀,从而使得曹禺的戏剧蕴含更为深远、丰实。  相似文献   

4.
余华通过对古典爱情基本模式的颠覆,将写作焦点对准了爱情故事中的人物的个体命运。他关注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联系,还关注个体在其人生命运中所建立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个体在面对现实的痛苦处境和自己的内在精神欲求相悖时所建立的,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个体就在这种关系中不断地寻找解决生存困境与实现欲望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庄子认为“自然”是事物的本真状态,而梭罗所说的“自然”是荒野的大自然;庄子强调人的个体存在,而梭罗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但二者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看法上却是内在一致的,具有惊人的相似。他们都对生命对人类的生存走向表示特别的关注,都认为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都主张人类应从人为存在回到自然存在。  相似文献   

6.
“命”与人类的生存休戚相关,统摄人类生活的全部。《论语》中论述了孔子及儒家对个体自然之命的珍惜、对命令及使命的重视、对命运及天命的把握。在对“命”的论述和把握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处理自我关系、群己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方式,而这一过程,也是孔子及儒家走向超越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道更加注重道与个体的人的联系,试图发掘出人应有的道性.在发掘道性的过程中,庄子对自然与语言的存在进行了反思与澄清,指出自然是人走向自由、走向美的必经之途;而语言是表达"道"的方式.他以独特的言说方式,消解机械的语言,使个体从逻辑语言的遮蔽下解放出来,与天地自然的无限生机整合而进入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许德 《学语文》2007,(2):13-13,22
《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它是一篇探寻救赎之道的作品。个体独特的生存体验引发了作者对命运与苦难的形下思索,在反复的自问自答中,作者自觉地转向对存在与救赎的形上追问,最终作者引入时间概念,在对时间与存在的关联性思考中,获得了个体生存最终的安宁与平和,由此个体从对苦难的不平与冤屈中得到了超越。因此,时间是解读《我与地坛》的核心概念。地坛与时间.存在与时间.命运、苦难与时间等等,无论是描绘景物的存在还是人的存在.时间都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思维背景.  相似文献   

9.
郭先美 《文教资料》2005,(27):92-93
中等职业学校的思维风格是对个体思维风格的隐喻,人文精神是个体对自身存在、价值、生存意义及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探索,人文精神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思维风格存在冲突与矛盾,但从本质来看,两者完全可以和谐相融.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教育领域中一项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其重点就是讲创新。那么,为什么要大力提倡创新呢? 第一,创新是创造力的积累过程。创造力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也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前提。国民创造力的有无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21世纪的前途和命运。创新乃至创造力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体制必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生活于玄学盛行时期,玄学中尊重个体人格,肯定自然人性的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他,"自然"成为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他从容地实践着崇尚自然的主张,使得他的生活和诗歌皆接近于自然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论沈从文与佛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的“心性论”为他思考“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使他掌握了认识人类自身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反视内心,从而体现出他对人类生命本质认识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系统提出人性论问题之第一人。他的人性论教育思想主要强调人性的基本平等以及后天发展的可塑性,尤其强调个体差别主要是由各人后天所受的环境、教育的影响和个人的主观努力的不同而造成的。正是基于此,孔子指出教育对国家、人才和社会的重要作用:第一,强调人的德智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二,指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对人才发展的作用;第三,明确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先秦哲学看人性与物性的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性的解释,历来纷杂繁芜。中国哲学的先达们,一开始就把人和物区分开来,以“德性”论人。他们也承认人的本能,但人毕竟不是只有“饮食男女”欲望的一族,道义使他们有了礼义廉耻,有了孝悌诚信。这是中国先哲主体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相似文献   

15.
天人观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命题,庄子和荀子在这方面有非常丰富但又驳杂的思想。而且,两人的这些思想还存在许多根本对立的地方,例如庄子提倡天道,荀子则反之;庄子要求无为,荀子则呼吁有为;庄子追求天人合一,荀子则要明天人之分。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宇宙、人生及两者关系三个方面来对庄子荀子之天人观进行疏理,并力求客观、准确地评价其得失。  相似文献   

16.
形而上学之命运是对形而上学何以必然是的一次思的冒险,这样的思是把人生带到界限的边缘之处,让幸福与痛苦在这样的划界中各自显现出自身。  相似文献   

17.
安娜、蘩漪、娜拉悲剧命运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娜、蘩漪、娜拉在家庭这块阵地上为争取自身的独立自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安娜、蘩漪追求的是爱情,娜拉追求的是人格独立,然而,她们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同一悲剧结局。这说明女性的解放不仅要依赖社会历史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女性自身的独立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18.
以霍姆斯的《普通法》和卡多佐的《司法过程的性质》为素材,对自霍姆斯以来形成的实用主义司法哲学中法律与道德、法官个人道德与主流道德等问题进行探讨。揭示普通法和实用主义法学中丰富的法律哲学和司法哲学思想,分析我国当今司法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天命思想中包涵着许多不为人知和难以为人所解释之处,孟子认为天命是一种冥冥中的规定事物发展进程及结局的决定性力量;孟子讲"天赋予人以四端","天赋"也是其天命思想内涵所指之一,天赋即天命。孟子的天是一位人格神,有意志,有善恶,有思想,有智慧,有力量。"天命靡常",但天命的显现又是有规律的。孟子在谈天命的基础上谈"人事","尽人事"首先要"知天命",从个人角度要"尽心知性",但"人事"才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在孔孟道德人格修养和提升的方式中,"自得"是一种以个体生命的自觉和体验而"悟道"和"体道"的独特方式,也是"悟道"和"体道"的最高收获和最佳境界。这种方式不是以言说的形式表达,而是以"心得"的方式所表达的亲身体验。其旨归在于它的获致可使得个体生命摆脱世俗的羁绊而达到自由乐适、宏阔畅达、充实无累之超越性的心灵境界;其内在意蕴在于它充分高扬了个体生命之主体精神的自觉;其根本指向不是具体的存在物,而是"性与天道";"自得"于"道"表现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不同的贯通方式;"自得"所达至的境界是生命的自由和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