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学在一定意义上是地域文化的审美表达。淮河流域因长期的灾荒记忆而形成淮河文化“慢”的特质,全面而深刻影响到当代淮河流域文学书写的价值立场、叙事心态和审美形态,并使之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淮河文化相契合的“慢”的叙事特征。以安徽作家许辉的小说集《人种》为例,具体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的少数民族文学,是受工农兵文学规范的文学。其小说创作以全国性政治运动的眼光,审查少数民族的政治斗争,表现本民族独特的政治生态;以全国性政治化生活的眼光,审查少数民族的社会情态,表现本民族独特的情感和风俗;以中华民族的眼光,审查少数民族的人物,表现本民族独特的精神风韵。所以,中国当代的少数民族小说是在"为工农兵"的大方向下,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认识和评价这一时期中国的少数民族小说,除看其民族特色之外,还应审查其思想感悟和人物形象,而中国文学史界对它们的认识存在偏差,对其小说的评述也不尽人意。  相似文献   

3.
《河西学院学报》2019,(3):81-85
地域空间书写是西部少数民族文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创作特征。从藏族女作家益希卓玛的长篇儿童小说《清晨》,可看到绚丽多彩的草原风光、鲜活的藏族语言、具有现代气息的藏族人物、理想状态下的民族情怀等带有藏族风情的地域空间文化特征,作品通过对西部草原、文化、情感、意识等的空间书写,揭示了民族生活的普遍性意义,构建了富有民族本性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同社会变革、时代变迁同步前行,并折射出新的时代、新的民族生活的矛盾和走向。文章从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这四个方面勾勒了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发展的现状:通过作品分析,指出民族儿童小说的价值在于它所体现的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和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民族儿童小说是最有光彩最为精彩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在书写文化大为盛行的今天,口传艺术常常被忽视和被边缘化。书写文化的过度膨胀不仅对口传艺术造成了遮蔽,而且形成了片面的"视觉中心主义"。口传艺术与听觉文化紧密相联,其特质迥异于书写文化。对口传艺术的重视与发展有利于摆脱对书写文化的过分倚重,走出视觉中心主义。口传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尚有活态的保留和传承,加强对少数民族口传艺术的研究,对形成视听统一的文艺观、纠偏视觉中心主义的谬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殷周之际的思想文化变革中,周公制礼作乐的意识形态建构不自觉地促生了西周的文学制度。西周文学制度肇基于礼乐,孕育了独特的文学精神特质,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文化基因。具体表现为:礼乐书写制度彰显指向现实的精神向度,教化主题促生趋向温婉中和的审美取向,农业经验涵养深厚的历史理性精神,礼乐文献承载形成体例独特的文学表达。西周文学制度依“礼”“教”“经”“体”之制度四维建构了早期中国文学精神特质的生成场域,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在后世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7.
吴组缃是20世纪30年代乡土社会剖析派小说的重要作家,其小说具有高度现实主义成就。因为历史原因,以及吴组缃小说创作数量并不多,在新时期之前的文学批评及文学史书写中吴组缃并未得到重视,甚至受到文学的"外部关系"影响被错误批评。进入新时期之后,文学研究者对吴组缃小说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在形象研究、文化研究以及叙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来说,吴组缃小说研究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8.
文学文化学以文学与文化的交互作用作为研究视角对草原知青文学展开文化类型学的分析,不仅可以明晰地类型化草原知青小说的文本风貌,更可以勘清影响其不同风貌形成的内在知识单元,从而为草原知青小说的深入研究奠定文化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可发现草原知青小说叙事风貌深受国家政治文化、地域及民族文化的影响,由此显现了独特的文学身份与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文学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文学。然而,目前流行的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的编撰均是以汉民族文学为本位书写,忽视了中华民族文学的多民族性这一基本特质,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编撰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编撰中,要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编撰理念出发,并不断深化教材内容;适当突出少数民族文化。注重平衡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之间的关系;重视发掘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特性,弱化“汉民族中心主义”的文学意识;同时还要注意学术资料的整理与搜集。  相似文献   

10.
各民族的史诗创作往往体现出不同的民族审美倾向,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学和文化特质,该民族的远古史诗为我们提供了最为明晰的透视视角。本文拟就从蒙古族史诗的二元特征入手,从原始宗教与人文宗教的共存、虚实结合的艺术描写手法、人物塑造上的二元特征入手,阐释与比较蒙古族史诗的文化特征和文学审美的独特走向。  相似文献   

11.
民俗与影视     
民俗是人类古老文化的遗存,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又扩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孕育并滋润了现代影视艺术。影视通过复制式、点缀式、点化式对民俗进行了艺术整合,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欲求,同时也使自身的审美特性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2.
乌鸦意象是中国文学中一种比较重要的禽乌意象。从民俗文化及审美心理的角度来考察,喜乌意象生成是我国早期民俗审美中实用、功利色彩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13.
乌鸦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奇特的美学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乌鸦意象从类型上可分为世俗意象、历史意象和神话意象;从审美情趣上,可分为“兆悲”和“兆喜”两大类,这主要是由于乌鸦其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追求文学的“纯正”即审美性,强调文学自身的价值,是现代文学贵族化审美意识的重要体现。在重视现代性功利的同时,现代文学仍不乏注重和强调文学自身的审美特征、追求高雅的美学趣味的理论主张,并在创作实绩上取得了突破,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审美的品格。  相似文献   

15.
"民间文学概论"作为一种系统性、理论性和整体性的课程体系话语,它是对于"民间文学"进行言说和体认的特殊知识传承方式和知识生产途径。纵观该课程的发展历程,其呈现出的课程意义主要有三方面值得总结:一是作为民间文艺学而言,它彰显了民众口头文化的文学特质;二是作为民俗学而言,它突显了民众口头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同一性和关联性;三是作为文化诗学而言,它反思性地书写了全球化语境中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文化意义。
Abstract:
As discourse in an entity of systematic and theoretic course system,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Folk Literature" is a special method of inheriting and producing knowledge through interpretation and realization of"folk literature".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reveals its significance mainly in three aspects: 1) as folk arts,it displays literature features of folk oral culture;2) as folklore,it manifests identity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folk oral culture and daily life;and 3) as cultural poetics,it reflectively expresses unique value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local culture in globalization context.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民族文化记忆的本土反弹是其必然趋势。寻根文学从民族神话中找到了野性思维的优势,将它激活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构建起一个有着现代特色的原始空间;致力于把地域文化重新发掘出来,使“寻根”作品沾染上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借鉴传统审美经验,其作品展现了汉语言的活力和灵性。  相似文献   

17.
民间传说提升了旅游资源的神秘性和吸引力,提升了旅游资源的道德教化作用,提升了旅游资源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作用。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合理地给民间传说进行定位:注重民间传说与地理环境的结合,激发游人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情操;注重民间传说与旅游者心理期望的结合,突出民间传说的地方特色;注重民间传说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注重民间传说的合理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相似文献   

18.
“主旋律文学”是一种文学命题,它包含着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求的主题内涵,强调丰富多彩的审美表现形态,主张“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相辅相成。“主旋律文学”是一种艺术原则,它呈现出规范性和主导性、道德自律性和意识形态化、宽容必玫整合性等理性特征。“主旋律文学”作为一种创作存在,由于其最终价值目标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在创作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充分体现出历史的合理性和现实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历史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海派文学在内容上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现代性的批判,在美学品格上体现为颓废唯美的倾向,这构成了审美现代性的特征。海派作家借鉴现代主义的手法、用感性、欲望的描绘来恢复现代社会中被异化的"人性"和"诗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学教育窥探两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教育不是一种临时应急的拯救行为,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所以不必把新世纪出现的文学边缘化现象与文学教育联系在一起。文学教育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适应社会变化和需要的同时,更加普遍地扩大教育的审美内涵,立足于营造整个民族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