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买椟还珠     
数次听到有人用成语"买椟还珠"批评信息化进程中的某种倾向.这个成语典出<韩非子>中"楚人鬻珠"的故事,说的是有个楚国人把珍珠装在木匣子里,到郑国去卖.有个郑国人看木匣子漂亮,买下了木匣子,却把珍珠还给了卖主--通常用来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  相似文献   

2.
论买椟还珠     
贾涉 《中文自修》2001,(7):68-68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一”这个寓言比喻人有时会舍本逐末,取舍失当。难道真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3.
买椟还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有一个寓言故事,叫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  相似文献   

4.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寓言四则》(140页)买椟还珠@张赛  相似文献   

5.
刘娟  徐丽娟 《现代教育科学》2009,(1):112-112,93
引子一:《韩非子&#183;外储说左上》曰: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相似文献   

6.
"鱼目混珠"出自魏伯阳的《参同契》:"鱼目岂为珠,蓬嵩不成贾"。"鱼目混珠"的意思是用鱼眼睛掺杂在珍珠里面,比喻以假乱真。而"鱼龙混杂"出自唐代的《渔父》词:"风搅长空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鱼龙混杂"比喻各色各样的人混在一起,好坏难分。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也用到了这个成语:"现在人多手乱,鱼龙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在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吐槽,这剧是给语文老师和高考学生看的。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台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台词的语病是个大问题。成分缀余、成分残缺、成语乱用、逻辑混乱、称呼不当、发音错误……还有过度文言化问题,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语文老师激动地表示,看完这部剧可以出一套语病训练题。比如:"手上的掌上明珠。""掌上明珠"本意就是"手上的明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的习惯认识,甚至在编入教材以后,人教社的编者也认为《楚人隐形》讽刺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实这是错误的。笔者认为,《楚人隐形》不是讽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是嘲讽不联系实际、妄加猜测  相似文献   

9.
《阿房宫赋》(见粤教版《语文》必修2)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在教学中颇有争议。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语文》必修2第97页对"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的注释是"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基本上也是沿用了这种说法。按照这一说法,此句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名词应该有四个活用了,至于哪四个活用,又是如何活用。  相似文献   

10.
《诗经·秦风·无衣》历来是高中语文教材常选的基本篇目,对这首诗中的"与子同仇"的"仇",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解释为"仇敌""敌人",音chóu。然而,无论从"仇"字的本义以及《诗经》对这个字的运用情况来考察,还是从全诗遣词造句的特征以及从全诗表达感情的侧重点来看,"与子同仇"的"仇"解释为"同伴""战友""伴侣"等意思为宜,音qiú。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训释了《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缃油""驻手""挺生""迥发"及"标奇"五条词语,分析了词语的词义,纠正了错误的解释,亦可补辞书之缺。  相似文献   

12.
偶翻词典,发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无以复加"和"小题大做"两个成语的释义之后,均用括号加注其感情色彩,分别为"多用于贬意"和"多含贬义".很多辞书却未对这两个成语的感情色彩加以说明,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华成语词典》(修订本)、《汉语成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汉语成语司典》(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成语辞海》(新华出版社)等等.只有个别例外,如《新世纪汉语成语词典》(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说明"无以复加""今多含贬义", 《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说明"小题大做"为"贬义", 《汉语成语小词典》(2003修订本)(商务印书馆)说明"无以复加""多用于贬义".这三部词典于另外-个成吾电均未说明其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3.
日前拜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6期发表的《有效设问:文本研习课突破的节点》一文,就《鸿门宴》课堂实录部分及对话部分,笔者认为还有值得与谭梦诗老师商榷的地方.谭老师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品味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语言运用之妙".(暂且不说这个句子是典型的病句,因为这不是本文评论的重点.)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透过"语言""体会"出项羽的性格特征:"狂妄自大""不善用人""自负、狂妄、轻敌、直率""目光短浅、寡谋轻信".而这种解读与教参关于项羽"自高自大""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简单暴躁而又刚愎自用""骄横气盛"①的评价相比,并没有任何"突破",同样是说明项羽性格上的诸多缺陷,同样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呢?  相似文献   

14.
《买椟还珠》这篇文章,作者认为这个郑人舍弃贵重的宝珠不要,而要一个木匣子,说明做事情不能像他一样没有眼光,不懂得取舍的得当。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其实这个郑人只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又有什么不对呢?每个人看待事物的眼光都不同,也许在作者看来,价格昂贵的宝珠比普通木匣子有价值,但是这个郑人买这个木匣子而不要宝珠,肯定是因为在他看来木匣子比宝珠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因而就会喜欢不同的事物,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喜欢昂贵的东西的。而且一个东西的价值并不是仅仅靠价格的高低来评价的。宝珠在大多数人认为很值…  相似文献   

15.
智慧幽默     
《小学生》2013,(6):24
妙解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向同学们解释"惊慌失措""不知所云""如释重负"及"一如既往"四个成语。恰巧,某学生正呼呼大睡。老师一拍桌子,该生顿时坐起来,拿起书便看,老师说:"这便是惊慌  相似文献   

16.
对于"荆""楚"称号及其关系问题,前人多有探讨,清华简《楚居》的公布,使我们在此问题的认识上更进一步。文章认为,在"荆""楚"通用之前,文献中的"楚"与"荆""荆蛮"是指代不同的族群的。由于楚人活动于"荆蛮"之中,故"楚为荆蛮"是中原诸夏的文化认识,而"楚蛮"一词只是太史公在《楚世家》中对"荆蛮"的代称而已,其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7.
正"视而不见"不是"看不见""视而不见"语出《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视"是看,"见"是看到。虽然睁着眼睛看了,却什么也没看进去。后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对看到的事物漠不关心、毫不重视。例如唐·韩愈《明水赋》:"视而不见,谓合道于希夷;挹之则盈,方同功于造化。"老舍《新文艺工作者对戏曲改  相似文献   

18.
正"事无巨细"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成语,《汉语成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事情无论大小。指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事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个成语不包含修辞用法,只须照字面理解,但它包含了一个潜台词:(事情无论大小)都要过问、操劳或负责。事实上,"事无巨细"是一个不自足词语,它不能独立叙述一个完整事件,不能明确表达说话人的感情色彩,必须在其后加上适当的词  相似文献   

19.
古代楚国是一个以江汉流域为中心、跨连长江流域多条水系的泽国。楚人对"水"的感悟尤为深刻。"水",不仅成为楚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还是荆楚道家看宇宙和人生的精神具象。水,滋生了荆楚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生命。荆门郭店楚简《老子》中"水""几于道"以及"水"反辅"太一"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荆楚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成语“曾经沧海”,《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那么。这个解释是否准确呢?让我们从这个成语的来源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