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种特殊的自我参照效应:群体参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分析和总结群体参照效应的研究现状,对群体参照效应的概念、研究范式、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对个体自我参照效应和群体自我参照效应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指出群体参照效应研究的不足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自我参照效应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总结,探讨了个体、群体、本体自我三个层面的自我参照效应,包括自我参照效应的概念、研究范式、研究对象等.进而从对立统一规律的视角归纳出自我参照效应的相对性,指出了自我参照效应研究中的不足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3.
自我参照效应(SRE)是指与自我相联系的记忆信息的记忆优于其他编码条件下的记忆现象。目前,关于SRE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自我参照的脑成像研究,旨在运用脑成像技术探讨自我的脑区定位;二是将东西方文化的自我概念差异与自我参照进行结合研究。与文化的记忆效果结合已成为SRE和自我研究领域新出现的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4.
群体参照研究领域的出现与“自我”研究视角的转变直接相关,代表了社会心理学从个体层面向群体层面的深化。自Johnson等人2002年发现群体参照效应至今,心理学家们已经在发生群体、发生层面和心理加工的解释机制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并对集体自我作为自我概念的重要表征给予了肯定。十年来,争议主要集中于群体参照效应的本质、强度、范式以及背后映射的个体自我与集体自我在自我概念中的地位等问题。群体参照效应的研究应在社会认同理论的指导下寻求建立统一的研究范式,用同一层面的内群-外群比较,并结合一般他人的对比作为研究范式将是较为合理的选择。依照社会认同的研究路径展开探索将会促进该领域不断走向完善和整合。  相似文献   

5.
群体参照研究领域的出现与“自我”研究视角的转变直接相关,代表了社会心理学从个体层面向群体层面的深化.自Johnson等人2002年发现群体参照效应至今,心理学家们已经在发生群体、发生层面和心理加工的解释机制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并对集体自我作为自我概念的重要表征给予了肯定.十年来,争议主要集中于群体参照效应的本质、强度、范式以及背后映射的个体自我与集体自我在自我概念中的地位等问题.群体参照效应的研究应在社会认同理论的指导下寻求建立统一的研究范式,用同一层面的内群一外群比较,并结合一般他人的对比作为研究范式将是较为合理的选择.依照社会认同的研究路径展开探索将会促进该领域不断走向完善和整合.  相似文献   

6.
对国内外有关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性研究进行了综述.从儿童的自我参照效应、青年人的自我参照效应以及老年人的自我参照效应三个方面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年龄发展阶段进行梳理.最后还针对现有研究中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盲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儿童的记忆是否依赖于自我的问题引起了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者极大的兴趣,国内外研究者由此开展了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目前,这类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集中于论证自我参照效应是否存在,尚未能对其产生机制进行深度的解释.研究范式是这类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最主要的瓶颈.本文对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产生与发展、研究范式及理论解释作了评析.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形容词效价翻转与大小比较的新范式,探讨自我参照效应是否受形容词效价翻转与大小比较的影响.由形容词效价翻转与大小比较组成了四种实验条件,结果如下:实验一中形容词效价恒定并且积极效价词大于消极效价词,发现了自我参照效应与积极效应;实验二中形容词效价恒定并且消极效价词大于积极效价词,发现了自我参照效应但没有发现积极效应;实验三中形容词效价翻转并且翻转后积极效价词大于消极效价词,发现了积极效应但没有发现自我参照效应;实验四中形容词效价翻转并且翻转后积极效价词大于消极效价词,两种效应都没有出现.这些结果说明实验任务难度对探究形容词效价与自我参照效应之间的关系有影响,为后续自我参照效应研究领域值价性分离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刘颖 《林区教学》2010,(7):68-69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记忆的效果比较显著。自我参照效应的心理机制主要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以及双过程说。自我参照效应是个心理学概念,但是它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也具有适用性,大学英语课堂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示,它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记忆的特点,为了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尽量呈现给学生跟他们的"自我"尽可能相关联的语言材料,另外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使他们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进一步促进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10.
当记忆材料与自身经验相联系时,记忆效果明显优于其它编码方式,这种现象就叫做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的影响,对于大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和意义,它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记忆特性,并依照自我参照效应的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自我觉知的参与,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与记忆效果.  相似文献   

11.
对自我参照效应在高职英语教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实践探索,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语言教学的技巧和策略,并提出自我参照效应与学生的特征与动机融合;改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职业发展的匹配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性,保障学习材料多元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联系时的记忆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编码条件。虽然,自我参照是在研究本族语的记忆过程中发现的现象,但是经实验发现,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理论也适合运用于外语的词汇学习。运用自我参照编码进行词汇学习能有效促进词汇的记忆和提高写作的词汇产出量,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相比以其它方式编码的信息,个体对与自我相关的信息存在记忆优势的现象。自我参照效应与个体的社会功能紧密相关。已有研究运用特质记忆范式、所有权范式和操作效应范式分别对孤独症个体的自我参照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研究涉及自我概念的不同水平和层次导致。为更好地理解孤独症个体的自我参照效应,未来应系统研究孤独症个体不同水平和表征层次的自我参照效应、扩展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领域、深入探究自我参照效应与孤独症症状的关系以及加强神经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在生活中,我们似乎都有一种不自觉的优越感与自我中心。我们常常感觉自己处于世界的核心位置。由于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看成世界的核心,冈此我们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行为的指向程度。我们经常把自己看成是某件事情的主要负责人,而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其中扮演一个小角色。当评判其他人的行为和表现时,我们经常本能地与我们内己的行为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范畴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上存在差别。宏观层次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较多关注群体身份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群体身份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生物基础可用亲缘选择模型解释。这种解释符合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行为连续性假设。群体身份影响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内部机制与行动者对求助者身份的社会认知过程有关,求助者的内群或外群身份使行动者亲社会行为意愿、表现有差别。行动者感受到求助者和自己的"相似性"越大,亲社会行为越易发生。未来研究应在具体社会情境背景下探讨两者的关系,丰富该研究主题的内涵及其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身份是县以下学校任教人员依据城乡二元结构所共有的身份认定。乡村教师乡村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同是隶属乡村客观属性与追求乡村社会价值吻合的结果。然而,受主客观、历史与现实、国家政策与个体因素制约,乡村教师普遍在认知上理性拒绝、情感上主观排斥和行动上客观逃离乡村社会身份。为保障乡村学校教师的有效供给,开展高质量乡村教学,需减弱“外地化”师资供给方式、在乡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渗透乡村理念,积极干涉和解决乡村教师的生命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17.
西方社会的新社会运动引起了政治领域对于身份问题的广泛关注,一种专注于构建和维护特定身份的文化权利的政治形态应运而生。身份政治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寻找自我身份的结果,它从新社会运动中独立出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政治斗争形态。身份理论重视诸如性别、种族、年龄、语言等属性,将人的身份形成从经济所有制转向日常的文化生活,避免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经济还原论和决定论,在更为开阔和多元的视野中去考察人类社会内在矛盾的多元形态及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8.
国家认同是个体对个人身份与集体归属的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辨。在媒体工具广泛应用、多元思潮泛滥及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当下,个人逐渐产生群体身份缺失、归属力弱化、精神游离的认同危机。对此,必须把握“历史—当下—未来”这一主线,挖掘共同经验,追问“我是谁”“我们是谁”“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的认同问题,以群体身份与文化共识实现“我者”与“我族”的自我判别,探究新时代高校国家认同教育的进路,推动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究了朋友参照条件对前瞻记忆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朋友参照编码的回溯记忆成绩要好于名人参照编码,前瞻记忆任务的反应时在朋友参照编码下要长于名人参照编码;而朋友参照编码和自我参照编码条件下,前瞻记忆的反应时、再认率的成绩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表明朋友参照编码和自我参照编码一样也会促进前瞻记忆的效果。此外,再认率的结果显示,个体对褒义人格特质的记忆效果要好于贬义特质。  相似文献   

20.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给我国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不足,独生子女的不幸离世后导致失独群体的产生。失独群体由于自身的原因和法规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失他们面临着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很困难。但是通过建立公共的交流平台让失独者相互慰问和帮助,再通过政府机构等的帮助让失独者再次重新融入到社会中去,从而再次获得正常的社会人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