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尝试分析敦煌石窟中千佛造像的符号性质、类型、结构和特点,探讨图像对语言的依存关系以及从语言文字到图像的一些翻译规则.  相似文献   

2.
武周至开元时期(690—740年左右),四川广元千佛崖石窟造像活动兴盛。期间,千佛崖诸窟的营建大致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690至700年代,以第535窟为代表,造像诸形式上可见650年代皇泽寺石窟的强烈影响;第二期为710年代初至720年代前半,形成了以第366、513窟为代表的两大造像系统;第三期约从720年代前中期至741年,出现了完全融合第二期两大系统形式的造像风格。这应是广元千佛崖造像体系自立性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赵丰  王乐 《家教指南》2022,(2):21-32
本文所论藏经洞所出千佛刺绣残长81.3cm、宽63.5cm,现收藏于印度国家博物馆。作品以红、蓝、紫、橘等色丝线采用劈针绣出小坐佛、伞盖坐佛和供养人。小坐佛有头光,结禅定印,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之上。伞盖坐佛的造型与小坐佛基本一致,用色也基本一致,只是头顶上方有伞盖,上下方有白色联珠带。绣像上的供养人有三处,男性供养人身穿左衽窄袖圆领袍,系腰带,足穿皮靴。贵族女供养人身穿长袍,下露裙摆及高头履头部。侍女则着圆领窄袖上衣,外套长裙。男女供养人冠式或发式都表现为山形的尖状物,头顶均有伞盖。从技术和造型来看,这件刺绣很可能在山西太原或是山东一带生产的,年代可能是6世纪末到7世纪初。刺绣原本为挂饰,破损后重新剪裁拼缝,改作袈裟或经巾。  相似文献   

4.
栖霞寺千佛岩石窟始凿于南齐永明二年(484年),至今未见考古报告面世.经我们调查统计,现有石窟佛龛254个、石像532尊.经反复寻觅,发现题刻39段,分属梁、唐、宋、明、清、民国等5个时代.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年)凌长族题名石刻的发现,为确定千佛岩石窟竣工时间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千佛在敦煌早期石窟的各类题材所占壁面比例中居于首位,是敦煌早期石窟艺术中十分兴盛的题材。莫高窟第428窟四壁上层保存了敦煌石窟中最多的影塑千佛,有1485身,它们按照一定的排列组合方式精心制作而成。该影塑千佛与西壁五塔图中央大塔上层的白衣佛构成三世三千佛,其在第428窟中的造作与北朝时期僧尼坐禅观像和僧俗信众礼拜供养三世三千佛的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一生受到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学界一般认为苏轼是信奉佛教的居士。本文通过对苏轼作品以及宋代笔记小说等史料的分析,证明苏轼不仅不是居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排佛的。  相似文献   

7.
莫高窟第197窟主室西壁佛龛帐门南北两侧中唐绘制的壁画非多子塔,今经研究判定为贤劫千佛从莲花中出生的贤劫千佛诞生变;由此推及第169窟与第197、351窟同样位置、同样内容、不同布局结构的三铺壁画亦应为贤劫千佛诞生变。且第197、351窟南、北、东三壁绘制的壁画可以称作简约式的贤劫千佛诞生变。贤劫千佛诞生变是由五通曼荼罗演变派生而来的。贤劫千佛诞生变的窟数、铺数虽少,但对敦煌佛教史乃至中国佛教史、佛教美术史等具有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佛教在吐蕃二百多年的发展中,发生过两次灭佛事件,其中后一次朗达玛灭佛,导致吐蕃境域"无佛"现象长达近一个世纪,给藏传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最为深远的社会历史影响。本文认为,朗达玛时期之所以发生灭佛事件:佛教的过度发展是根本原因,经济问题是重要原因,政治问题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现代汉语佛源词汇的使用领域、类别和构成特征。佛源词汇的使用领域有佛教专门用语、哲学、文学、日常生活等。从类别上看,佛源词汇可分为一般词汇、成语、歇后语、惯用语、谚语等;从构成上看,有音译词、半音译半意译词、意译词和新造词。  相似文献   

10.
佛陀涅榘后,其事迹受到弟子们的追思和缅怀.杂藏、律藏、经藏保留着数量不菲地记载佛陀传记的经典.在整理分析经藏、律藏佛传,考察佛传在佛典中的分布和文体使用情况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观点:第一,文体上,佛传应是先使用偈颂体,后采用长行,或偈颂与长行相结合的文体形式;第二,内容上,从零散片段记载佛陀生平发展到叙述完整、层次分明、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的佛传;第三,传主的形象从朴素的僧伽演变为无所不能的宇宙大神.佛传文学在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些基本母题.  相似文献   

11.
敦煌遗书中,佛教典籍占绝大多数,在不少佛经的字里行间,体现出儒家的伦理思想内容.通过敦煌遗书中的《父母恩重经》、《报恩经》、《梵网经》等几部佛经,可以窥知敦煌地区儒佛交融之一斑.  相似文献   

12.
在援佛入儒的过程中 ,朱熹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为解决从“理”到“物”的难题 ,朱熹援取佛家学说 ,提出“理—分殊”说 ;朱熹提出“格物致如”理论 ,使传统儒学哲理化和神学化  相似文献   

13.
“据于儒 ,易于老 ,逃于禅”似乎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生活 (或历程 )的典型模式。他们往往先是在儒家入世精神的鼓舞下努力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但现实社会混乱的政治秩序、黑暗官场残酷的游戏规则、万千世子无情的激烈竞争 ,常常毫不留情地粉碎他们的梦想 ,在济世之志渐衰、独善之求日增的情况下 ,他们往往会到道家那里去求精神慰藉 ;一旦其独立的人格受到严重损害 ,自由的精神受到重大创伤 ,道家重身轻物、少私寡欲、守柔处弱、无为不争、超然物外的原则都不能熨平思想的伤痕时 ,他们又往往会遁进空门 ,用禅定之法来实现精神的解脱。…  相似文献   

14.
关于敦煌莫高窟创建的原始动机,大多数专家公认与石碑记载中的乐僔"忽见金光,状有千佛"有关,但对所述的"金光"的认识与理解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认为所谓"金光"实为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即宝光,并对"状有千佛"等描写给出了较为确凿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漳州市城区在旧城改造中,一座座具有百年历史的红瓦古厝成为了钢筋水泥的森林.老街坊是城市文化的根,街坊的形成和变动与漳州府城的兴衰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史料考证,阐述漳州市老城区的名胜、城池、寺观、书院、教堂以及桥粱、街市、老地名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6.
敦煌佛曲的曲调有三个来源。第一,鳊佛教曲调,随佛教传播传入我国,曲词由梵语翻译而来,其中和声亦系译音;第二,中国本土自创典调,曲调既专为佛赞而设,内容也纯为咏叹释门之事;第三,本土既有的民歌曲调,佛教加以利用,以唱经劝世。  相似文献   

17.
从时间与方位两方面考虑,东山宝塔为隋开皇时智者禅师始建有值得推敲之处。据新近发现的东山宝塔二级内室之西北壁碑刻推测,应为宋代僧宗愍所建。  相似文献   

18.
巴蜀地区的佛道相争自南北朝时期即见端倪,至唐代前期愈演愈烈,双方施展各种手段,激烈地争夺信徒,以扩大本教影响,当时佛教似乎占有明显的优势。玄宗朝大力推崇道教却并不抑制佛教发展,但道教得到了朝廷的更多支持。佛道二教在玄宗时就呈现出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趋势,到了中晚唐时期,最终形成三教“殊途而归、体本无异”的和谐共存局面。巴蜀地区具有深厚悠久的道教文化传统,唐代该地区的佛道之争颇具代表性,是我国中古时代佛道关系发展历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徐兵 《现代语文》2007,(3):126-127
所谓涉佛诗,就是诗歌中涉及到佛教题材的作品。本对李群玉涉佛诗的考量以诗题为准,包括登临题咏寺院、赠僧访僧、参禅拜佛等内容。学们对李群玉诗歌的研究多以其登临山水、怀人送归的诗篇为主要观照视野,却忽略了在其作品总量中占有一定比重的涉佛诗,这些诗歌在抒发胸臆的同时,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涉佛诗作,渗透出极其明显的入世思想,构成了其诗歌创作的的多元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张建华 《天中学刊》2002,17(6):75-77
隋唐时期,佛教由于统治者携崇而盛行起来,佛教寺院经济也随之发展,它们不仅得到历代帝王的大肆封赏和达官贵人的施舍,而且通过经营一些高利贷等行业聚积了大量钱财。僧尼的奢侈生活吸引了大批好逸恶劳的逃避赋役者,不仅对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被地方割据势我利用,对政权的稳定、国家的统一也构成严重威胁。寺院经济的膨胀对唐政权的灭亡起到加速作用,同时,它也随着唐政权的灭亡而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