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通过搜集相关史料加以分析,可知1897-1898年间清代武举制度的变革始于内忧外患,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促使清朝军事制度变革的转折点.另外,火器在军事上广泛的使用,作战方式也要求改进和提高,使得清代武举制度不能符合时代战事的要求,因而在戊戌变法前后,提议变革武举制度的呼声高涨.提议武举变革的内容包括提倡设武备特科,停止弓、刀、石考试改设兵校,限制应考资格和更改考试内容,改试枪炮等,但最终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代武举制度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通过对武举、武举制度起源的探讨和对历代武举制度发展历程的回顾,分析了武举制度延续千余年的主要原因在于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了一定数量的武艺人才,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抵御外来侵略,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代武举制度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武举起源的探讨和对历代武举制度发展的研究,认为武举制度起源于"武选",开创于唐,完备于宋,衰亡于清,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了一定数量的武艺人才,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今天要讲的这套书册,封面题字为“辛酉(1861年)秋、庚申(1860年)春、壬戌(1862年)春闱同考书册”(图1)。要读懂书册,需要对清代科举制度有所了解。“闱”在科举制度里是考场之意。春闱、秋闱指的是在春季和秋季举行的科举考试,考试时间、地点范围和内容均由官方指定。明清时期,最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在此之前还有初级的县、府、州的考试,以及童试和院试。童试通过者称为“童生”,院试通过者称为“生员”,即“秀才”。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为民间习武的平民百姓提供了一个进入官场、报效国家的机会,极大地刺激了民间武术的发展.武举制度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才,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  相似文献   

6.
武举,堪称武科,始于唐武则天二年,废于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在中国历史上存活了1200余年。作为我国封建社会选拔武艺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对我国武术运动的发展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从隋朝禁武到出现非正式的选拔武备人才制度。形成于唐的武举制,完备于宋,发展于明,衰亡于清。完善了'文武兼备'的人才选拔标准。但随着拥有'坚船利炮'...  相似文献   

7.
通过史志与文献分析,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等理论探讨了在文官治国之下文官对武举制度以及武举人的纠结状况。这种纠结矛盾的情结从统治者与文官对于"尚武"与"禁武"的傍徨,行武举制度而不重武举,选武举人而轻视武举人等等可以窥见。武举制度只是文官治国的手段之一,是一种既可以稳定文官,又可以安抚武官的政治手段,而非尚武精神地体现,就武举人而言始终没有摆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境遇。  相似文献   

8.
宋代武举制度虽然较前朝完善,但宋代武举几经兴废,异化现象非常严重,具体表现为:宋代武举"以文制武"、"将从中御",武学是武举的附庸,武举录取人数太少,武学规模太小、武将官员补充、晋升不以武举科考为主等,宋代武举异化原因有显性原因与隐性原因两种,文章试图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更进一步地去研究宋代武举异化及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肇始于唐,发展于宋,衰亡于清,期间虽多次更迭,却也延续了1200年之久。文章借助史籍资料的分析,在参考今人对武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武举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演变,以及其存在的意义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古代的武举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据杭州文史资料记载,民国期间,1929年在杭州召开的第一届国术国考大会上,无极拳传人张绍贤多次上台表演无极拳。解放后,该拳法流人民间。1992年在江西南昌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笔者展示了无极拳法系列的无极拳、无极双刀、无极长剑器。  相似文献   

11.
张莹 《精武》2013,(23):12-13
武举制度对于古代中国和朝鲜具有十分深远影响,两者在制度方面有着很大不同。中国和朝鲜设立武举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适应政治斗争的发展需要,而中国是创设武举制度,朝鲜是在中国创设的武举制度基础之上,借鉴了这项制度,结合本国具体国情而采用的,起点较高。在考试内容上,中国和朝鲜虽然也有相同,但是中国在武举制度中,从未重视过对火药等新式武器的考试,朝鲜更加重视先进武器,并将其列为考试必考科目。在武举制度的废止上,朝鲜的直接原因是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对其直接干涉,中国则是上层统治阶级的推动而结束的。  相似文献   

12.
李君华 《体育与科学》2011,32(3):110-111,120
武举制对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由于武举制度自身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清朝作为近代历史的开端,武举制度在清朝的延续和废止,为我国武术运动在民间全面展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清朝武举制度结束的背景,是武术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13.
论武举制度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我国历代武举制度进行了概述。研究认为:武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选拔武艺人才的考试制度,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由于武举制度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武术的发展,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对武举制度变迁的社会动因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的武举制度自唐代创立后经历了宋、明至清始终处于"文治"的范畴之内,作为文举制度的组成部分,武举始终未能摆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境遇;研究进一步认为推动武举制度从诞生到废止的社会因素有三个方面:1)统治阶层维护政权以及战争对武术和军事人才的需要使武举制度得以诞生并延续;2)统治阶层始终存在着"尚武"与"禁武"之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尚武精神"的扩布;3)武术在戍边卫国维护政权稳定上功能的丧失是武举制度消亡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5.
历代科举制度是社会对其成员资格的认定与要求,昭示出社会所需人才的标准,对士人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甚至体育、社会心理等.武举作为科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也影响到我国古代体育的发展态势.通过资料搜集与分析可以看出:历史上.武举既能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同样对体育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具体而言,盛世处于维稳的目的多重文轻武;乱世处于强国目的多重武.休闲体育、养生体育在盛世往往得以繁荣;而军事体育、竞技体育在乱世多受重视.  相似文献   

16.
王春华 《武当》2012,(11):52-53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才,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17.
武举制是朝廷设立的考试科目,通过定期统一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并对其授予官职的一项人事选拔制度.武举制正式创立于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此后的宋、金、明、清各朝也都沿用了这一制度,到光绪二十七年(1903年)被废止,共延续了1201年.唐代在我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武举制的创立在当时是一项重要的创新,对当时及后世体育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先秦的'士'最早为武士,武士是最低的一级贵族,为世袭。一般都认为武举制始于唐朝,事实上,非正式的武举制从隋就开始了。在武则天正式开举之前,已有了某些课程试练选拔武勇人才的做法,隋朝从禁武到出现非正式的选拔武备人才制度,形成于唐的武举制,完备于宋,发展于明,衰亡于清。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由于其自身的...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武举制度的发展路径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我国历代武举制度进行了概述。认为武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选拔武艺人才的考试制度,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由于武举制度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武术的发展,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郑焕明 《收藏》2007,(6):122-123
清朝初期,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为了筹集军费,朝廷大量裁扣地方财政存留,以济国用,“于紧要处养赡满洲兵丁”。为了节省开支,清廷还实行低俸禄制度。在京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从一品180两、二品150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两1钱到从九品的31两5钱不等,俸米按每两俸银给一斛的标准支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