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对语言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 :一是习俗文化与“文化休克”;二是概念文化与“文化曝光”;三是思维文化与文化心理。在言语交际中 ,进行交际的双方都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对方的文化中 ,理解对方的文化 ,才能实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交往日益增多的大环境下,进一步了解各国礼仪差异,适时适地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当中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赠送礼物——这一人类共有的表达情感和维系关系的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文化差异,各国之间送礼的习惯和习俗也各有不同。本文旨在初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应的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礼物交际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符号之一,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从礼物本身来看,礼物是一种物品,在交际的研究中,属于非言语交际的范畴;同时礼物也是一种符号,其能指与所指的意义蕴含在礼物的选择和包装等过程中,当礼物被赠送时,传达了送礼人的某种信息,也发挥了这一符号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4.
委婉语是曲折婉转地表达说话者思想的特殊语言表达方式,存在于任何社会语言中。为了避免言语交际中的粗俗、冒昧等现象,人们常常使用委婉语来避免伤害对方的情感,这体现了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百姓文化素质的提高。但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生活中涌现的一部分委婉语违反了交际“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和“方式准则”,阻碍了交际的进行。此外,委婉语体现了特定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只有了解了该语言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人们才能自如地应用委婉语,从而完成交际活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社会符号学的相关理论,重新定义了交际修辞活动,即它是符号传达过程的双方,为使得符号意义在特定语境中得以顺利传达而进行的双向符号资源的调度与整合活动。该定义特别适合于多模态的社交语篇研究,因为社会语境中的交际活动已超越言语交际的范畴,它将可携带交际意义的物品与言语交谈共同作为符号资源,通过相关具体的修辞手段来促进交际目的实现。为此,我们以“礼物交际”为案例,试图检验这种偏向符用的符号修辞研究框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王迪 《辽宁教育》2003,(12):45-4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交际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交际的冲动。同时,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由于受特定的交际空间的限制,与日常生活中自然的语言交际活动相比,受到了一些限制。而语文学科又恰恰具有相当广泛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课堂之外的活动也可以成为口语交际的内容。要解决这一矛盾,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也需为学生创设交际情境。一、创设视听情境小学生…  相似文献   

7.
武玉莲 《山东教育》2006,(10):21-22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因此,不懂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会一种语言。”跨文化交际意识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东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就语言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习俗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口语交际中的语境把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语交际是文明人类必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之一,是在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是受特定语境制约的。口语交际离不开语境,语言环境的不同产生的口语交际的内容也不同。因此,我们说语境是口语交际赖以生存的土壤。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活动中,只要你把握好一个“境”(语境)字,一个“巧”(口语表达技巧)字,你的口语交际活动就会成功。  相似文献   

9.
口语交际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学生语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小学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语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基于这一理念。笔在实际教学“口语交际”时,时常创设一定的“交际场”,诱导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同时也尝试着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之后进行“书面交际”——用作的形式把活动的有关情况包括活动的起因、经过、结果,活动中人物的表情、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虽然已经得到社会较为普遍的承认,但是存在的一个误区是,有人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只是为树立企业形象而长期赢利的手段,这是一种单纯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还应该赋予社会责任以"价值理性"的终极意义,这种理性上的价值转向,有重要的伦理内涵。同时,要实现这种理性的转向,需要引进互惠交换机制。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以“小政府、大社会”为模式的社会变革加速了国家与社会的分离,社区建设成为必然。我国现代社区建设需要一个善于调动、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其能动性的社区管理新体制,要求政府与社会之间能够形成共生共长、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是我国现代社区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元代爱情剧对民俗生活相的揭示和勾勒,是对民俗生活相的艺术概括和升华.在元代爱情剧中,代表婚恋民俗生活相的“春”、居住民俗生活相的“墙”和“角门”、行为的社会民俗生活相的“拜月”、无形心意民俗生活相的“圆”,既渲染描绘了元代爱情剧的环境气氛、构建了主要情节和戏剧冲突,也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民俗文化心理.而相遇、阻隔、分飞、团聚的“四步曲”情节发展模式,也形成了元代爱情剧“喜———悲———喜”的圆形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合理的社会流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职教育与社会流动相互促进:高职教育通过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提供社会培训,能够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社会的合理流动通过彰显高等教育“升迁”和“改善”功能,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需求,进而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客家民系是比较保守的民系,虽然客家人迁徙到各地,却仍然传承着源自于传统之儒家礼俗。然而,礼俗会因为社会变迁、族群融合而有所变化,婚姻礼俗亦然。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常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使得客家婚姻礼俗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台湾的客家婚俗,也随着时代与地域之不同而有所差别,至今仍可看出源自于原乡古代的礼俗。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以“广传家族、繁衍子孙”为主要目的;传统客家婚姻礼俗极为讲究,每一项婚姻礼俗都代表客家人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探讨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之变迁,可说明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乃源自于大陆原乡,论其渊源皆以《礼记·昏义》: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为依归,但在台湾又有所转化,演化成在地化之客家婚礼习俗。现代台湾客家婚礼,都已经过简化,古老完整之婚姻礼俗,已不多见,客家年轻一代,更不复知晓客家婚姻礼俗之文化意涵。本文探讨台湾客家传统婚姻礼俗内容,彰显客家文化中的婚姻民俗与精神信仰,有助于认识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丰富之内涵。  相似文献   

16.
马佳佳 《滁州学院学报》2013,15(1):34-36,40
苏轼的寓言作品是宋代寓言的优秀代表。其寓言长于揭示北宋中后期的政治面貌,描写在当时的社会习俗、人情世态和道德风尚中出现的种种弊端,社会现实指向很强,并且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强烈的政治性,常于嬉笑怒骂中,隐含着作者的社会心态,散发着独特的智慧和精神之光。在探索作者社会心态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17.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同时二者也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但人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在全球化与现代化交互并行的今天,人的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需要引起普遍性的回应与关注。中国社会发展中三者交糅与冲突的客观存在以及解决路径的考量探寻,是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一个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8.
一般而言,小说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结构的安排,而王鲁彦的风俗小说以表现浙东风俗为主要内容,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法和艺术手段:作家着意于表现冥婚风俗,由于风俗自身的强大社会规约性功能,致使小说的内容被风俗内容所划定;冥婚风俗是浙东民众所信仰的,这是结构小说的现实性基础和逻辑起点;悠久的历史承传,为小说创作设定历史和社会语境;为了达到小说的艺术效果和反映风俗的真实性效果,作者采用了民俗叙事与故事叙事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因此,风俗小说真实呈现社会习俗远胜于对人性的揭露,风俗成了小说创作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9.
浅析云南方言的语言变异--"马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是如此紧密地相连,研究社会结构可借助语言结构,同时提供了一种进行语言研究的途径。在云南方言中,当人们试图用普通话和不同群体的人进行交流时,一些特点迁移进了语言标准,形成了特定的语言变异——“马普”。本文试图讨论云南方言的一些特点,分析了在进行交际过程中形成的不同语言社团及形成不成文合作的背景和原则,折射出操这种方言的人的不同背景和交际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建立三江源生态经济高效模式的依据,并阐述了建立生态经济高效模式可使三江源地区走上环境与经济互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