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内迁难民是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环境的产物,它对内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内迁难民是构建内迁文化的重要基础,影响着内迁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内涵。内迁文化和内迁难民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内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迁文化是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一种带有鲜明时代和区域色彩的抗战文化。作者第一次就当时全国抗日救亡形势、国共合作形成的大气候、西南地区存在的小环境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得出内迁文化形成和发展是一系列历史因素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时期,具有强大的社会向心力,周边各民族不断向中原内地内迁与朝贡,其中西域人的内迁就是一个典型。西域人的内迁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影响,胡化风尚成为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为躲避日寇的战火,中国出现了一次自东向西的文化内迁,高校成为内迁的主要载体。内迁高校以其固有的爱国传统、先进的文化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推进了贵州的民主解放运动,促成了贵州教育事业的飞跃,推动了贵州社会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为躲避日寇的战火,中国出现了一次自东向西的文化内迁,高校成为内迁的主要载体。内迁高校以其固有的爱国传统、先进的文化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推进了贵州的民主解放运动,促成了贵州教育事业的飞跃,推动了贵州社会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抗战内迁时期的私立大学办学的特点及其动因,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课题。首先,内迁时期私立大学的管理模式颇具特色。私立大学采取了集权式管理模式,校长总揽了本校的事宜,使其作为教育家的办学理念得以贯彻始终,保持了校长本人办学理念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其次,内迁时期私立大学在延聘师资、招生、专业与课程设置等方面较之公立大学采用了更具弹性的若干制度与措施。再次,内迁时期私立大学大学秉承了古代书院式的、具有浓烈的传统文化氛围的教学相长互动式模式,举凡家庭式的教学、重视国学课程的内涵、学生考试信誉制、宿舍点名制、选科制、有弹性的学分制、真正意义上的导师制的推行等,折射出私立大学对于传统书院教学模式的回归与尊重。对于私立大学上述办学特征的动因,应当结合民国时期的具体时代背景,特别是战时背景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大批文教界人士迁入广西,使广西形成了战时文化中心。内迁文化人士一方面推动了广西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广西的文化空前繁荣,同时为战后广西文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河西学院学报》2019,(3):50-55
河西魏晋墓葬壁画题材丰富,其中有大量壁画图像反映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民族交流、文化融合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图像生动再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各族人民劳动和生活的场景。将这些墓葬壁画图像与历史文献资料结合起来,探讨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牧业并重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和民族交流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共生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有辽宁地区,在东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燕国将华夏文化直接传播到了辽宁及其以外地区,秦汉统一王朝对东北地区实行了郡县,王国,部落三种相辅相成的政治政策,进一步促进了辽宁等地的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分裂割据的时期,游牧于北方的氐、羌、匈奴、羯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内迁进入中原。伴随而来的是,民族的疆域界限逐渐消亡和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就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的农耕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民族生态视角下的京族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经近500年的繁衍生息,中国京族创造了灿烂的渔业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作为京族民族文化最鲜明的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海滨地域个性和鲜明的海洋少数民族特征。受区域多民族聚居、现代农业与渔业发展、旅游业发展、边贸互市交流等诸多环境生态和社会生态因素的影响,广西东兴京族各种生活场景中的饮食事像丰富多彩。近年来,东兴京族饮食文化资源面临着流失的危机,需实施政府主导下的整体保护、主动保护、开发保护和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12.
京族教育从原始阶段发展到纳入国家统一教育体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出现了教育和经济脱节、传统文化流失、学校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面临瓶颈的问题。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处理好经济和文化教育、国家统一教育与本民族文化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京汉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带有海洋气息的京族人过春节并不是孤立的文化事象,春节前后一个多月,包括做“年晚福”、扫墓祭祖、吃“散年饭”、到哈亭公祭祈福、拜社神、祭海祈福等习俗,是一个综合性节庆系统.京族哈亭事务委员会所延续五百年的族内“村翁”组织,使京族春节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中原文化特征、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和多元包容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民汉合校作为民族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在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一所典型的民汉合校完全中学的各族教师调研,详细分析民汉合校中教师专业成长现状,提出了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黑龙江省乌拉嘎镇鄂伦春民族小学为研究对象,从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设置、民族文化课程校本研究等三个方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民族小学利用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指出了民族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迷茫,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走进民族生活的民族幼儿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幼儿教育本应该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但当前民族幼儿教育脱离生活,成人化、主流化、小学教学化倾向严重。回归幼儿的民族生活,有助于克服以上弊端,观照民族幼儿的生存状况、认知特点和人格的健全发展,营造民族幼儿的幸福生活,实现民族幼儿的健康成长,并且初步实现在幼儿阶段的民族文化传承目标。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民族文化转化为产品和商品、满足游客需求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民族文化的加工与重塑,动摇着民族文化存在的基础.只有在开发中实现民族文化开发、保护的良性互动,才能保证民族文化的存在、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族教育及其学校教育机构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学校教育培养人的使命与文化发展是不相矛盾的,学校教育是发展文化的基础.由于民族学校文代使命的特殊性,必须通过学校文化建设传递和延续民族文化,具体通过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活动和文化环境建设等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9.
沈坚 《历史教学问题》2010,(1):F0003-F0004
语言格局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是漫长历史演进的结果。探究各民族的语言状态及其成因,须从追寻其历史根由入手,它同历史上常见的民族征服与异族统治,民族文化的长期接触与交流,人口迁徙引起的语言变化,语言政策等政府行为的导向性,以及地理环境的规约作用等,都是有着一定关联的。  相似文献   

20.
"云计算"、"云储存"、"云服务"、"云传播"等概念交织构成一幅生动的云时代现实图景。云时代促成了民族地区族群文化交往内容的网络化和虚拟化,出现了网络互动这一新的族群文化交往的形式,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交往路径同时联动以及族群文化强弱格局的动态变化。云时代民族地区族群文化交往表现出多极族群文化主体的联动、族群文化的反思与变构、族群文化交往能力的快速攀升、族群文化交往进程的广延性以及族群文化交往的公共整合性特征。云时代民族地区族群文化的选择路径和整合态势决定了族群文化交往的实现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