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依照课文默写(1)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2)安得广厦千万间,!(3) ,化作春泥更护花。(4)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虚写的一句是。(5)《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最能够体现作者傲世情怀的句子是。(6)《己亥杂诗》中,暗示作者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句子是,。(7)《行路难》引用的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非常愿意施展才华,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是,。(8)写出两句古诗词中借月抒怀的诗句:(可以填写课内所学,也可填写课外相应的诗句) …  相似文献   

2.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为著名的山水游记之一。这篇散文通过对西山景色的描绘 ,表达作者的傲世情怀。教学时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将收事半功倍之效。一、诵读点拨使学生略知大意准确朗读课文是文言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古人云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始得西山宴游记》读起来不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那样朗朗上口 ,这就需要教师教读 ,再由学生自读 ,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长短句错落有致的句式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以句号为单位或以相近…  相似文献   

3.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是柳宗元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贞元年间中进士 ,升监察御史里行。因参加王叔文集团改革 ,永贞元年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之胜 ,作者寄情山水 ,形诸笔墨 ,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作于元和四年 ,为“永州八记”之首 ,它是唐宋时期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始得西山宴游记》先是概写 ,从“始得”二字着意 ,写西山的“怪特”和游人的心情 ,在叙事写景中显示出作者的性格 ,流露出作者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情感。而后是特写 ,用准确、简洁的词语 ,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作者宴游西山的所…  相似文献   

4.
古代游记散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初语第五册第五单元所选的四篇古文: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袁宏道《满井游记》、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以下简称《始》、《醉》、《满》、《峡》),都是山水游记中的典范之作。它们在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各自具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中同时选入了三篇古代经典游记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它们均为大家手笔,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可谓典范之作。三篇文章无不综合使用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等艺术手段,或发抑郁忧惧之心,或抒随遇而安之情,或  相似文献   

7.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 ,它通过对西山之怪特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培土娄为类”的独特人格。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了解作者表达的主观感受。二、教学过程1.知识链接:在第三册教材中,我们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回顾这篇课文的内容,背诵这篇课文,与《始得西山宴游记》对接。2.投影显示与本文有关的写作背景资料:柳宗元在永贞元年(805年)因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而获罪,被贬为永州司马。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孕育出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于元和四年(809年),为“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篇幅比其他七篇都长,思想内涵也要丰富一些,可以看作是“永州八记”这组游记的开宗明…  相似文献   

9.
明人茅坤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柳宗元游记散文所记之山水、草木、鱼石,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浸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永州八记"大多仅仅用了一个"记",如《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按照常理,《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也应该命名为"西山记"或"西山游记",可是作者为什么在看似简练的题目上再加"始得""宴游"四字呢?细读文本,我们发现在《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此后才知道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这句话告诉我们柳宗元格外看重这次西山之游。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千古传诵的写景佳作。教材将其中语句“萦青绕白”注释为:“蒙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之相配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译文也将此句译为:“青山萦回,白云缭绕。”笔者认为这种注释大为不妥。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下简称柳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下简称欧文)是两篇酒气淋漓、醉意纵横的美文,都是作者被贬之后寄情山水之作,而且两文中都屡次写到醉——“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柳文),“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欧文)。千古共一醉,那么其“醉”所折射的作者情感是否相同呢?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胸襟和政治抱负。二、教学过程1 .知识链接 :上了中学以来 ,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以“记”为题的文章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这些文章 ,或叙述事件 (故事 ) ,或说明事物 ,或偏重借景写怀、抒发身世之慨 ,或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 ,林林总总 ,美不胜收。2 .投影显示有关背景资料 :宋仁宗庆历五年 ( 1 0 45年 ) ,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意见 ,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利益 ,…  相似文献   

13.
一样心态两般参悟──《始得西山宴游记》与《前赤壁赋》对读贾文丰过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与苏武的《前赤壁赋入人们很容易发出“何其相似乃尔”之;叹。前会乐山”,‘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深林”,””于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辞观U...  相似文献   

14.
<正>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一·教学参考书》中,对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的主旨分析为"作者感到超脱而旷达,忘却了自我,也忘却了烦忧,获得了精神的慰藉"。对此,我深有疑问。本文想从柳宗元的人生理想以及他被贬永州之后的生活经历为切入点,谈《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另一种解读思路。柳氏家族,当年在河东,可谓显赫至极。只是到柳宗元曾祖父之辈,已经衰落,已无一人在朝为官。  相似文献   

15.
李学婧 《阅读与鉴赏》2007,(6):57-57,60
公元805年,即永贞元年,柳宗元因参加“永贞革新”而横遭牵连,被贬为永州司马。际此能诗擅文并与韩愈并驾齐驱的柳宗元寄山水聊以忘忧,写出了一系列享誉文坛的游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为八记之首。  相似文献   

16.
一、文言诗文(30分)1.按原文填空。(6分)(1),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梦江南》)(3)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己亥杂诗》)(4),日之夕矣,羊牛下括。(《诗经·君子于役》)(5)锦帽貂裘,。(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6),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2.结合要求按原文填空。(5分)(1)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表现作者攀登西山后,酩酊大醉而忘却时间的句子是:“,,。”(2分)(2)《出师表》中体现了历史典故“白帝托孤”的语句是:(1分),。(3)请你参照“深秋的芦苇啊花灿灿,清晨的…  相似文献   

17.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品“永州八记”的首篇,入选苏教版初语第一册。笔者教读此文时,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创作技巧的纯熟和语言的精练生动。特别是本文在简练的叙述中蕴含的情感,容易被初读者忽略,而这恰恰又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8.
西山再考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西山”是现永州潇水西岸的哪一座山?其争论已旷日持久,笔者经过实地考察论证,认为珍珠岭即柳氏笔下的西山。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胸襟和政治抱负。二、教学过程1.知识链接:上了中学以来,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以“记”为题的文章:《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这些文章,或叙述事件(故事),或说明事物,或偏重借景写怀、抒发身世之慨,或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林林总总,美不胜收。2.投影显示有关背景资料: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意见,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政知事(副宰相)的…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 2 1课《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一字 ,阅读提示中作“灏”,正文及注释作“颢”,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亦作“颢”。究竟是“灏”还是“颢”?师生无所适从。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6年修订版 )第 5 0 6页“灏”字 :〈书〉(1)义同“浩”。 5 0 5页“浩”字下有“浩气”“浩然”等词条。据此 ,当用“灏”无疑。再查《辞海》语词分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 ) 10 5 6页“灏”字 :(1)义同“浩”。广大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悠悠乎与灏气俱 ,而莫得其涯……”据此 ,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