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史》(选修本)在“贞观之治”一目里写道“……再有,进一步完善了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对此,笔者认为,唐朝贞观年间,科举制度尚处在发展阶段,还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要说清科举制度是否完善,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2.
一、如何理解孔乙己的“可笑”孔乙己受孔孟之道的毒害深至骨髓,被科举制度摧残的不会营生。他迂腐,假斯文,满口“之乎者也”,好吃懒做,麻木不觉悟,这种被压弯了的性格是可笑的。他可笑的形状、行动、言语是封建思想毒害和科举制度摧残的结果。因此,孔乙己本身的可笑,其实质是作者对孔孟之道和科举制度的嘲笑和讽刺,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些“笑”揭露了孔孟之道和科举制度的罪恶。二、如何理解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废除离不开一批著名思想家持续不断地批判。然而,1905年科举制度骤废后,那些曾激烈抨击过科举制度的思想家面对新的社会问题,又开始反思科举制度,甚至一定程度上为科举制度“正名”。这一历史现象在以往的近代教育史研究中很少提及,本文即试图挖掘几位主要的著名思想家在科举制度废除后对科举制度认识变化的言论,分析这些言论出现的原因,并对这一历史现象为何甚少引起后人关注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甘怀真 《考试研究》2010,(2):108-116
科举制度影响中国以至东亚社会甚巨,历来论者多矣。本文则重点讨论科举制与社会公平概念的关系。以明清为典范的科举制度的特色是“外部评鉴”、“客观量化”。弥封、八股文都反映了这种制度的原理。这种制度的原理反映了宋以后中国政治社会的结构及其权力关系。与这种宋以后的科举制度对照的是唐代的科举制度。本文也将着重讨论这个时期科举制度中的“文章干谒”制度,以探讨另一种公平的原理。本文也说明这种公平的原理与当时的中国古代士族社会的关系。这两种公平制度的对比,或许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日本不接受科举制度,而归因于不同的社会结构。最后,科举作为东亚的重要文化遗产,仍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对于公平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形成了“及第团圆”的结局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离不开古代中国科举制度这一文化背景,它是科举制度的派生物;而明末清初这一特殊时期文人们普遍的“求补偿”心理是这一模式得以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科举制度的兴废论考试的必要性和高考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的方法来甄别选拔人才的国家。封建的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是我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教育选才的基本制度。科举制度在我国经历了1300年之久。历史上曾有过六次关于科举存废之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动态地考察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直至退出历史舞台的整个过程,把它放在新制度对旧制度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加以认识,对推进和把握广泛关注的考试的存废和高考制度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一、“学而优则仕”是科举制度的核心,也是今天干部选拔的依据之一“学而优则仕”是科举制度的核心。“仕”者,“官”也。科…  相似文献   

7.
朝鲜半岛的科举制度起步于设立“读书三品科”的新罗统一时期,发展、兴盛于高丽时期和李朝前期,而最终衰微、消亡于李朝后期。科举制度直至1894年彻底被废除时已经在朝鲜半岛存续了近千年,同其他制度一样,既有推动其历史发展的一面,又有阻碍历史进步的一面。追寻朝鲜半岛科举制度兴衰的轨迹不是迷恋于过去,而是历史唯物主义地审视“科举制度”这一历史产物,在不贬抑其历史积极作用的前提下,探讨怎样理性且又科学地继承“科举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不受时空制约的合理要素的途径。历史无法被割断,因为今天是从历史的昨天走过来的。传统固然要有人去继承,但唯有去其糟粕、存其精华和不断创新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才会为后人留下值得继承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科举取士,始于隋唐。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唐承隋制,把这一制度更加完善起来,遂使天下才智之士一生为“功名”而奋斗。人们谈到科举制度,就自然联想到“秀才”、“举人”和“进士”,以为从隋唐到明清,其内涵大概没有什么差别。现在口头上常常谈到的“秀才”、“举人”和“进士”,乃是科举制度发展到了明、清两代才完备起来的三级称谓,不能与周代的“进士”、汉  相似文献   

9.
高三《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本提到的关于“科举制度”方面的内容有:第一,“唐进一步完善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科最为重要。”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茫然的感觉,隋为何开创科举制,唐发现有那些弊端需要加以完善?第二,“王安石变法时,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课本只提到学校改革,没有提到科举改革,师生都无所适从。第三,“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实行八股取士制度。”八股是一种什么格式,师生看似明白却不明白。为了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很有必要对这方面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用考试选拔…  相似文献   

10.
一、科举制度的渊源和演变科举制度,是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政权所采取的重要政治手段之一。“科”是考试的科目(就是门类),“举”是指地方上的选拔或推荐。从当前能见到的古代文献资料来看,科举起源很早,《周礼》、《礼记》中都有记载。在周代,地方官选拔“贤能”之士输送到中央王朝,是他们应尽的职责。《周礼》记载,乡大夫每三年举行一次“大比”,考察乡人的“德行道艺”,选拔“贤能”,这就是  相似文献   

11.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收买和笼络知识分子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手段,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它是逐渐形成的。从周代的三年一次“德行道艺”的“大比”、汉代的察举贤良方正的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品评人才优劣授官任用到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相似文献   

12.
一、科举制度及其演变 科举制度是各封建王朝设立科目,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其以“怀牒自投”为主要特征,以试艺好坏为取弃的主要依据,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  相似文献   

13.
2005年9月,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隆重举行,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越南、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150余名专家、学者。科举制度在中国绵延达1300年,废止之后争论仍在继续,不但国内研究从来停止,国外也有众多学者对中国的科举考试深有研究。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的千秋功罪,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废止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这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之一。著名学者潘懋元教授认为,“科举制度被废止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4.
考试过一生     
“老师,这一题有问题。” “什么问题,我看看:科举制度废除于清光绪……三十一年,没有错啊!”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具有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其肇始于隋朝 ,确立于唐朝 ① ,历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 ,其间虽有中落偃伏 ,却一直沿用不废 ,日趋完备、精细 ,具有很大的合理性。“所谓科举制度 ,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② 。与以前的选官制度 (如察举制度、征辟制度、九品中正制 )相比 ,考试虽非科举制度首创 ,但是在选官途径上 ,科举制度一改过去以官吏推荐为选举的主要途径之做法 ,首创“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平民自愿报名参加官府考试 ,通过考试获得受选资格 ,充分体现其平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成于唐,完于宋,衰于明,绝于清。由当初为国家选拔政治人才的考试制度,逐渐演变为腐蚀知识分子灵魂,禁锢知识分子思想,摧残知识分子人格的精神枷锁。一千多年来,封建统治者利用科举制度来笼络、束缚知识分子,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深深地打上了科举制度的烙印,形成了独有的心态。一、追求“功名”的官本位心态范进、孔乙己把追求“功名”作为人生唯一的目标。为了博取“功名”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白白浪费在科场上。经受了一次次落第的惨痛后,仍执著地追求,拼搏,直到垂老之年,即使穷困潦倒,依然执迷不悟,令人心酸,令人悲叹。据…  相似文献   

17.
对《孔乙己》主题的理解,多年来都是侧重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我们的语文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参书都是这么提的。如2001年人教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预习提示”有这样的说法:“《孔乙己》揭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而2004年人教版新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的阅读提示是这么说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理应受到社会上人们的同情。因为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身体,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灵魂,于是他成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然而,对于他的如此悲惨的命运,在《孔乙已》一文中却没有一个人去同情。相反,周围的人们无不“笑”他!那么,他们为何都“笑”他?这里,不妨让我们剖析一下他们各自的“笑”意吧。  相似文献   

19.
科学信仰与"科举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只有科学信念而缺乏科学信仰,主要是古代科举制度造成的。考察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科举考试使民众形成对人的信仰而失去对物的信仰。科举制度的长期历史积淀使其本身形成“科举信仰”。“科举信仰”对今天科学与教育有着复杂和广泛的影响。培养当代民众的科学信仰。必须正视“科举信仰”的存在。对其合理重构。  相似文献   

20.
对《孔乙己》主题的理解,多年来都是侧重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我们的语文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参书都是这么提的。如2001年人教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预习提示”有这样的说法:“《孔乙己》揭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而2004年人教版新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的阅读提示是这么说的:“一个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一个‘苦人’和弱者,在当时的社会有怎样的命运?这篇小说透过一个少年的眼光,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的一角,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