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惠萍 《甘肃教育》2002,(12):21-22
抽象、形象这本是学生想像能力的方法。从抽象——形象这是一种追本溯源的逆向思维,它通过模拟事物的原本形状,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还原事物本来的真实具体面目,使所描绘的对象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比如“冬”,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师训练学生写想像作文时,可指导学生由“冬”这个概念想像到寒冰、白雪、枯树等可见可感的具体景物来表现冬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小语新大纲指出 :“要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像和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说明了想像之于作文的重要性。那么 ,在作文教学中 ,如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 ,学生作文时想像的路在何方 ?一、抽象———形象 ,想像事物形状这是一种追本溯源的逆向性思维 ,它通过模拟事物的原来形状 ,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 ,还原生活本来的面目 ,使所描绘的对象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比如 ,“春” ,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我们要求学生作文时 ,由“春”这个词想到丽日、和风、绿树、红花……由这些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具体的景物来表现春的…  相似文献   

3.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这一心理过程往往通过彼此之间相关联的地方,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生动,使无形为有形,给人以生动、具体之感。《大纲》中对小学生作文要求明确指出:在作文训练中,要求学生逐步做到“要有具体内容”。为了使学生作文写具体,平时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按不同类型对学生进行序列性的片断训练。即按如何把景写具体,如何把物写具体,如何把人写具体,如何把事写具体的序列训练。在把景和物写具体的序列训练中,我们注意指导学生用“联想法”把景和物写具体,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4.
介词“以”在它所构成的介词结构中,其基本的核心用法是表示凭借的事物。以此为中心,为纲。可以把多种语法作用贯穿联系起来。联系的线索即引申的途径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现将“以”字结构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从具体到抽象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比喻生活化     
比喻往往选取另外的生活化事物来描绘本事物的内在特征,化抽象为具体,以浅显比为深奥,生动形象通俗。比喻生活化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有鲜活的生活实感。1 喻体要切实精选有鲜活生活实感的喻体才能切实地反映生活。比方说愁苦是大家都感受过的,所谓解不开的结、挥之不去的雾,剪不断理还乱的丝都化为了具体可感的“劳而无功”的实体。李煜《虞美人》:  相似文献   

6.
“内容”一词,从它的本义来看,是指“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现代汉语词典》);从它的语言环境来看,在不同的场合还有不同的含义。就教学角度而言,它有时单指“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有时单指题材范围。如“这篇作文虽然也写了一个熟悉的人,但内容消极”和“今天的作文写些什么内容呢?”这两句话的“内容”,前者指的是中心,后者指的是材料。材料是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的;而中心是第二性的,抽象的,理性的。只有当内容的含意为材料时,我们才可以先带学生观察,进行直观感知后,再来讲写法(先内容后形式),如观察作文等就是如此。当内容的含意为中心时,我们就不  相似文献   

7.
由于象征和比喻都是通过别的事物来表现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把事物形象化,所以有些同学往往把它们混淆。其实它们是有很大差别的。1.它们在概念上是有本质区别的。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于丰富的想象,采取的一种委婉含蓄的说法,读者可以通过象征物去理解抽象的意义,即托意于物。实际上它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从而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使描绘的事物人格化,使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深刻。如高尔基的《海燕》具体描绘海燕这一形象,从而象征了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比喻是指在描绘事物或…  相似文献   

8.
开讲一、关于说明文的分类说到说明文阅读教学,首先需要大概了解说明文的分类情况。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是它的主要目的。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它的主要目的。不过,在具体的说明文过程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有时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相似文献   

9.
儿子问父亲“东西”是什么意思,父亲解释说:“东两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有时也特指人。”然后儿子举例说明什么是“东西”。  相似文献   

10.
《中文自修》2001,(5):46-48
作文考试,最关键的当然就是审题。审题正确,一篇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在中考和高考中作文题型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话题”作文,有时是“材料”作文,有时是“命题”作文,有时甚至是以漫画为题,所以我们在作文训练中千万不能偏于一隅,盲目跟风、揣摩试题。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作文时可以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呢?教学中,我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逐步探索出一条“感知情境———积累表象———启发想像———描绘情境”的作文教学的路子。一、精心引导学生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必须引导他们经历从“感知情境”到“描绘情境”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里所言的情境,前一个指的是“实境”,即人、自然与社会;后一个则是“虚境”,是经过艺术加工和感情过滤…  相似文献   

12.
投影以它独特的优势,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的具体事物,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可是,倘若一味以“化抽象为形象”去迎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征,却又束缚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投影教学有“抽象——形象——抽象”的“否定之否定”的认识功能,而概念教学是以“具体——抽象”的过程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本人认为将两者重叠比较,得到“抽象——形象(具体)——抽象”的过程,可以发现其  相似文献   

13.
我校在作文教学中,注意根据儿童特点,结合当地实际,教给各种观察的方法,同时在观察中,启发学生想象,发展语言。把观察、思维与作文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文章写得具体生动。下面以“记一处景物,把观察最细,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具体”的作文《登黄歧山》为例淡谈做法。一、抓紧事物的外形特点观察,激发由此及彼的联想,使文章言之有物儿童年龄小,积累的形象少,观察事物往往不知从何着眼,抓不住特点,因此作文中不  相似文献   

14.
词义辨析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更动、变化”的意思。 “改变”指比较具体的事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人为的意味比较强。 “转变”指由一种情况变到另一种情况。一般指较为抽象的事物的变动。它所表示的变化往往显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黄桂林 《宁夏教育》2002,(11):29-30
有话写不清楚、说不具体是小学生作文的一大弱点,许多学生叙述事情简单笼统,描写事物抽象浮泛,介绍人物寥寥数语。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对事物的感知粗浅,叙述中眼前难以还原出事物的具体形象,对语言的把握粗略,叙述中笔下难以表述出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对事物具体感知、具体还原、具体表述的能力,为其创造性地认识事物、创造性地描述事物提供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虚与实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虚,多指空灵、超脱或引人生发联想、补充的笔墨;实,则指真实具体的描绘。中国古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脍炙人口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灵活运用了这一手法。在诗歌中,一般地说,具体事物是实,抽象情理是虚。虚实结合,大致有两种情况:一、化实为虚化实为虚,即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也就是前人所说的“化景物为情思”。以实为虚,由具体实物生发抽象的情思,诗歌就能产生无穷的意韵,创造幽远的…  相似文献   

17.
联想,就是由一件事物而想到另一件事物的思维过程。联想到的事物就是储存在记忆里的事物。它把所见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与所想到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文章里写进了联想,就可以使文章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使思想感情得到充分表达,使文章更形象、生动,中心明确。大纲对小学生的作文要求指出:逐步做到要有“具体内容”和“真情实感”。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重视了如何用联想法描写事物的序列性片断训练。一、相似联想观察时找出两种事物在形态或性质上的相似点,用比喻手法写。如第十一册《草原》一文写草原上的河时有句话:“…  相似文献   

18.
一、本单元作文训练基本要求本单元作文的范围是“写物寄意”类的散文写作,要求是抓住景物特征,恰当类比。“写物寄意”,“写物”是方式、手段。它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是描写具体事物。“寓意”是寄寓作者要抒发的文旨。它是写作之目的。借某种能寄寓作者的思想、观点,表明作者的感情倾向性的事物的描绘来表述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本单元写作训练的要旨。要达到上述的“要旨”、“单元训练”要求做到“抓住景物特征”,“恰当类比”。这两条是评价本次作文是否达到要求的两个重要标准。向学生布置本单元作文训练要求时,宜明确列出这两条。二、本单元作文技法指要  相似文献   

19.
想象作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 造力的重要途径。“扩充”、“变换”、“续编”的训练方式,注意做到了想象作文与阅读教学的紧密配合,同时使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具体作法如下: 一、化略为详,扩充情节 课文中为特定的需要,往往对多侧面的事物只写其中一个方面,或对  相似文献   

20.
作文命题中有一类题目是很具体的物,像2011年中考作文中的那些花儿、一朵美丽的浪花、升起心中的太阳、风筝、雨露等。如何写好这类题目?那就是要由具体的事物想到一些抽象的道理、相关的人生,也就是要写出题目的比喻义,这种写法叫“恰当联想,化实为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