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南子·天文》有云:“物以三成,音以五立,三与五如八,故卵生者八窍。律之初生也,写凤之音,故音以八生。”范宁《集释》:“《吕氏春秋·五月纪》曰:‘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陯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次日“含少”。次(淡按:“次曰”或作“次日”。今从毕氏校刊《吕览》据《说苑》定作“曰”。)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此引有疏误,故略辩之。范引《吕氏春秋》文,在《仲夏纪》之《古乐》篇,作“吹曰舍少”云云。《吕览》此段文,…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八五年十一期发表了萧寿海同志的《文言难句辨析》一文,其中说,“《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前面的‘策之’、‘食之’都是动宾结构,而‘鸣之’则明显地不能理解为动宾结构”,并赞同王泗原先生的说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个之字误衍……策之,食之是人驱策马,人饲养马。鸣是马鸣,鸣下不可用之……鸣字下面的而字表明了“鸣’和‘不能通’是两个方面,这也可以看出这个分句与策之、食之两个分句的不同。”对上述意见,笔者不能苟同。首先,从文脉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接上面两个排比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作者从使役(策之)和饲养(食之)两方  相似文献   

3.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这样一句话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而公子亲数存之。”对“鼓刀”一词 ,教材解释为 :“动刀宰杀。”如此作注 ,实似是而非。翻开古籍 ,不难发现 ,古时屠者多鼓刀。如屈原《离骚》载 :“吕望之鼓刀兮 ,遭周文而得举。”又《战国策·韩策》载 :“聂政曰 :‘嗟乎 !政乃市井之人 ,鼓刀以屠……’”凡此等等。其中的“鼓刀” ,王逸的《离骚章注》作 :“鼓 ,鸣也。”姜亮夫先生在《楚辞通故》中注 :“‘吕望之鼓刀兮’ ,此鼓字 ,王叔师训鸣 ,释其义也。以训诂言当训击 ,即击鼓之引申义 ,专言则指击鼓 ,通言则凡击皆可曰鼓。…  相似文献   

4.
竹,贞而不介,弱而不亏。《诗经》中有“瞻彼淇澳,绿竹依依”、“篁篁竹竿,以钓于淇”之句。《礼记》载:“礼之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可见在上古竹子即具有道德上的意义。王国维说:“竹之为物,草木中之有特操者,群居而不倚,虚中而多节,可折不可曲,凌寒霜而不渝其色,……使人观之,其胸廓然而高,渊然而深,冷然而清。其超世之致与不屈之节于君子为近,是以君子取焉。”古诗文中竹子还有很多的别称。《庄子·秋水》中讲“凤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文中的练即是竹子。南朝谢灵运的“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诗中的筱即小竹子。白居易的“几…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驾言”语出《诗经》,如《邶风·泉水》:“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是驾车出游。《卫风·竹竿》:“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此处为划船出游。所以《管锥编·毛诗正义·泉水》云:“操舟曰‘驾’,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即此‘驾’:御车亦曰‘驾’,苏轼《日日出东门》‘步寻东城游,……驾言写我忧’,乃此‘驾’,故为章惇所纠,而以‘尻  相似文献   

6.
一路上有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小石潭记》由仰慕你的盛名,而诵读你的诗篇;因沉醉你的诗篇,而崇拜你的风格。终于,为感受你的思想,而追寻你的足迹……  相似文献   

7.
何为古八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音”是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周礼·春官·大师》: “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韩愈《送孟东野序》: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者,物之善鸣者也。”《辞海》.“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敔等属木类,笙、竽等属匏类,管、籥等属竹类。”现略作分述。  相似文献   

8.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离骚》) 雄鸠,朱熹释为鹘鸠,今人有指为即《诗·关睢》之“睢鸠”,按《方言》:“其大者谓之鳻鸠(即今之班鸠)…其小者或谓之鹘鸠”;而《尔雅·舍人注》则以为“鶌鸠,一名鹘鸠,今之班鸠”,无论其为大为小,均不见比兴之义。说为“睢鸠”者,意谓“睢”为“且”字之讹,即雄鸠。但就《诗》言之如此,则“关关”两字无着;且“古以鸠为匹鸟”,屈原亦不应“恶”之,故亦难通。按《释文》“雄”作“鸠”,《集注》又云:“黄云:‘呼故反’,然则‘鸬’字  相似文献   

9.
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廿三课《货殖列传序》中“繦至而辐凑”(305面)注:“繦,同襁,如现在的包袱……繦至辐凑,指四方人带着包,赶着车,来贩运。”此注欠妥。 1.繦,不能同“襁”,更不宜解为“如现在的包袱”。 繦,即钱串。《康熙字典·系部》解:“繦,钱贯也。《前汉·食货志》:‘臧繦千万。’俗作镪。”《新华字典》解:“《古》钱贯。”《现代汉语词典》解:“古代称成串的钱。”本文“繦至”之“繦”即从此义。为名词,作状语,即“象钱串  相似文献   

10.
石磐     
石磐是中国的一种古老乐器。商代甲骨文中磐字作(?)形,左半象悬石,右半象手持槌击磐。又聲,字从殸从耳是个会意字,郭沫若同志在《释龢言》中说:“声音亦无形之物也,故聲之借为磐,音之借为言。其意若曰以手击磬,耳得之而成聲,以口吹箫,舌弄之而成音。”故声字即借磐以会意。有人认为,早在石器时代,已经有了用普通石头制成的无固定音高的磐。《尚书·益稷》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这里的石指的是原始的磐,说明原始的舞蹈,是以敲击石器为动作的节拍。又有“戛击鸣球”。  相似文献   

11.
《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元年》,御史大夫段文昌曰:“今岁礼部殊不公,所取进士皆子弟无艺,以关节得之”。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也说:“造请权要,谓之关节。”(按:打通“关节”,旧社会指暗中行贿、说人情借以攀援升附的  相似文献   

12.
《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一句,中学语文课本注:“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他们各有等级(妃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此注不确。一、妃,指王侯配偶或太子之妻。《说文》:“妃,匹也。”《仪礼》:“以某妃配某氏。”孔颖达疏云:“某妃配某氏,尊卑通称也。”《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即元妃孟子乃惠公元配之妻。  相似文献   

13.
对《马说》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鸣之”一词,解释历来不同。大家对“鸣之”的歧义主要是“之”充当什么词的问题。“鸣之”的“之”作助词时,解为:叫了、叫唤起来。这样解释易于教学,然而,与句式不合,因为前面是以人为主动者的两  相似文献   

14.
1、三味意指三种书的“味道”。三种书即经、史、子。典出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序》:“无若诗书之味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又如宋代李叔《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 2、方寸本指心,后引申为心绪、思绪。如《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  相似文献   

15.
一、其乡人《曹刿论战》(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乡人”,同学们喜欢把它译为“乡亲”、“老乡”,这是值得商榷的。先看“乡”。据《周礼·大司徒》:“五州为乡”(州:二千五百家为一州),可见:“乡”即古代居民的行政组再看“乡人”。一般来讲,是指同“乡”的居民,即乡亲,老乡。另“乡官”,如《礼记·乡饮酒义》:“乡人,士君子尊于房户之间。”郑注:“乡人,乡之大夫也。”  相似文献   

16.
“璇玑”一词出自《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在汉代后产生了两种不同看法:一主星象说,一主仪器说。前者如《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后者如孔安国说:“璇玑玉衡为正天之器,可运转”。肯定璇玑玉衡为仪器。孔颖达进一步解释说:“又以璇为玑,以玉为衡者,是为主者正天文之器也”;玑衡者,玑为转运,衡为横箫,运玑使  相似文献   

17.
周飞虎 《江苏教育》2008,(17):52-53
“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载于南朝·梁·憎佑《弘明集》)  相似文献   

18.
唐朝李端的《鸣筝》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金粟柱”是指乐器筝柱上华贵的装饰。诗中用了一个典故。据《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  相似文献   

19.
一八一 嗔 《说文》三上:“(讠真),恚也。”段注:“今人用嗔,古用(讠真)。昌真切,十二部。”河东方言称责怪、恼恨为chu,本字即“昌真切”之“(讠真)”,今多作“嗔”。如说:“你这样说,他会嗔你的。”“他嗔你那天没帮他说话。”此“嗔”今普通话口语中多用“吃腻”,书面语偶或见之。而古籍中则颇习用,兹举隋唐五代时的例子。如《敦煌变文·父母恩重讲经文》:“……阿娘几度与君  相似文献   

20.
《毛诗大序》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据孔颖达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所谓“异辞”,指的是不同的表现手法。亦即朱熹所说:“赋则直陈其事,比则取物为比,兴则托物兴词。其所以分者,又以其属辞命意之不同而别之也。”我们打开《诗经》一看,《诗传》指明“兴也”的就有一百一十六篇,但没有提及“比”和“赋”。这是由于“凡托鸟兽草木以成言者皆兴也,赋显而兴隐,比直而兴曲……赋、比易识耳”(陈奂语)。到朱熹作《诗集传》才把每章的赋、比、兴一一加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