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人工智能的发展迅速,其生成物的出现也对现行法律体系提出了挑战,目前还未有合适的法律对其进行规制和保护。现有的理论多为探讨生成物是否是“作品”,对人工智能是否能成为“作者”却鲜有论述,规制和保护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核心问题是人工智能的主体适格问题。在人工智能生成物不是“作品”,人工智能也无法获得“作者”身份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权利归属于使用者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延伸和扩展了人类能力的同时也让人类生存面临一系列挑战。深入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演变的研究,赋予人工智能与自然人一样的道德主体地位这一命题,面临人工智能制造过程中有限的伦理规范与无限的现实问题的矛盾等困境的检验,探讨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问题,从而更加关注人机共生的伙伴关系,才能有助于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由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举办的第二届中俄教育研究会议日前在俄罗斯莫斯科召开。此次会议聚焦"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主题,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前景、教育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数字化转型对学校形态带来的挑战、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实践的变革、数字化转型和优质公平教育、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法律政策和伦理工具以及数字化转型中的学习模式等问题展开研讨。会议发布了中俄联合报告《教育的数字  相似文献   

4.
2023年3月,巴黎政治大学针对人工智能工具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发起讨论,内容涵盖ChatGPT引起的巨大反响及其背后传达的价值观、人工智能工具对教与学的重构、人工智能模型的数据来源与内容生成、人类与人工智能工具的共存等方面。参与讨论者从教育技术、教育政策、新闻传播等角度探讨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和研究带来的主要挑战,为利用人工智能工具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价值归宿是为教育主体赋能、为教育系统赋能.何以可能、如何赋能是其核心问题.人工智能交互是人工智能赋能的关键,如何理解并运用其视觉交互方式,扩展实践赋能空间,增强实践赋能"活性"是需要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结合研究文献和实践应用考察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形态及特性,在"交互赋能"观念下分析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交互形态及视觉交互方式;立足"可视化"研究和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分析了视觉交互的"赋能"通则;最后在教育赋能层面上从学与教两个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视觉交互应用为教育主体带来的影响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认为,可见性、可变性与智慧性是人工智能视觉交互应用的三大赋能通则.人工智能视觉交互的赋能实践,可充分发挥赋能通则的认知"内辅"与互动"外辅"效用,设计并运用视觉交互方式与形态,从认知方式到行动策略全面促进学习,从个体差异到群体共性精准改进教学,并在赋能行动的智能理想与教育现实间辩证地应对人工智能交互赋能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局面,人文学科在这一知识背景下发展前景如何? 20余位来自四川省不同高校的学者围绕这一议题展开了探讨和对话,并引申出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不同的见解。关于人工智能写作是否具备文学属性的问题,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应该回归文学主体性本身来思考人工智能创作;关于人工智能发展是否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威胁的问题,与会者从自身学科知识出发剖析人工智能现状及其影响,形成了焦虑居多的悲观主义、有节制的乐观主义和实用性的工具主义三种不同看法;数字化的强大功能不仅带来了新的学科优势和价值,同时也衍生了发展应用不完善、人类认知及情感体验受到冲击等新的挑战,着眼学科建设与重视情感道德判断兼顾,才是将数字化的挑战转变为机遇的最佳途径。在数字时代,以关注人的发展为指归的人文学科将会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自引进教育领域以来,其发展潜力与价值已得到广泛验证且取得较大成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20年4月发布了《教育中的可信赖人工智能:前景与挑战》报告,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从现状看,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及教育系统三个层面发挥了巨大价值。从影响看,人工智能推动了正规教育系统进一步变革知识与技能。从前景看,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给各国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8.
智能时代下,人工智能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智能技术拥有优越的算法和自主决策能力,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研究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三大机遇:人工智能赋能教师自我发展、人工智能优化教学资源获取、人工智能驱动学生评估动态全面化。文章梳理了三种挑战:技术门槛与应用挑战、数据采集与算法伦理、角色定位与态度迷失。基于教师应用智能技术存在的问题,需从掌握人工智能专业知识,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坚定人工智能专业信念,树立教师人机协同信心;培育人工智能专业能力,建立终身学习的资源库三种路径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响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回应法律人工智能行业需求,高校法学教育亟须作出相应调整,但目前法律人工智能教育仍停留在通识性教育层面,存在课程内容割裂、理论实践相脱节、创新实践机会不足等问题,现有教育模式不适配法律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因交叉学科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跨学科团队合作为重心,以知识融会贯通为重点,在法律人工智能创新教育中能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未来提倡学生参与项目申报,吸纳学生参与项目调研、数据标注、知识整理,参与创新竞赛等创新实践,以学生深入参与科研全过程的形式赋能法律人工智能创新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助推教师培训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知网中相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培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梳理了国内教师培训在内容与方式、体系与模式以及培训策略方面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一是加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培训的政策设计和基础建设的研究;二是加强智能时代精准培训新模式新方法的研究;三是加强智能研修解决课堂教学瓶颈问题的研究;四是加强提升乡村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简述法律趋同的内涵及研究概况的基础上 ,首次将人性问题引入法律趋同的研究领域 ,并论证了这种研究模式的可行性 ,提出人性的共同性是法律趋同的根基的观点并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2.
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对我国1999~2009年间与航海体育相关的论文,从文章的载文情况、著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主要特征与规律,对研究的现状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规律,为航海体育科研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我国航海体育论文的发文量各省市发展不均衡,航海体育科研论文总体上呈波浪式增长趋势;我国航海体育论文的研究内容集中在课程设置与改革上;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中年专业教师是我国航海体育科研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3.
我国《合同法》违约归责原则的变迁及经济学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违约归贲原则集中折射了一国评价违约行为及违约责任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基本的价值观念.我国<合同法>之违约责任究应以"过错贲任"抑或"严格责任"作为归责原则?围绕这一问题的学术见解可谓聚讼盈庭,直至今天,法学界仍然延续着上开命题理论上的不懈探讨.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借鉴经济学和制度学派的理论研究思路和工具对我国<合同法>所设计的违约责任归贲原则之效率结果予以初步探讨,以期实现对相关理论研究的有益拓补.笔者认为,从预防违约损失的有效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我国<合同法>应采行过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4.
刑法的调整对象是我国刑法学界探讨极少但理论意义重大的一个问题。厘清刑法的调整对象,对于刑法的完整理论体系和整体逻辑框架的合理建构具有一定意义。本文认为刑法的调整对象应分为直接调整对象和意接调整对象,并分别对其进行了恰当的界定和梳理。  相似文献   

15.
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是具有创新能力人才所必须掌握的。文章介绍了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应用热力学一般原理讨论了离子型盐类溶解过程,通过对有关热力学数据的分析,找出了该类盐溶解性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动词分类角度考察述宾组合及其所带谓宾的语义特征,试图总结出两者间的搭配规律,并从语义平面论证该组合的语义选择限制。  相似文献   

18.
国际法学教材体系是顺应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发展而动态变化的体系,其以调整国家间关系为核心的研究对象应得以遵循,以一般法律体系的构成部分为事实的原则应得以坚持.总论和分论的划分,以及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划分是重构中国国际法学教材体系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近几十年来,清水江区域社会与清水江文书问题,一直是学界高度关注的对象。总体而言,清水江区域社会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则是围绕清水江木材市场贸易网络,探讨该区域社会的结构化过程;而对于清水江文书的研究,侧重于其保护、抢救、整理,以及试图从清水江文书中找到民间法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互动关系。本文试图梳理上述两层面的现有研究成果,同时指出可继续深入推进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20.
The general education process is discussed with emphasis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t the level of high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s and at university level. By law, a shorter curriculum was introduced at universities in 1982. In this paper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project stimulating micro-electronic design. The various possibilities in the post-graduate studies are also mentioned. Some differences from other European educational systems are touched up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