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后现代鼻祖的博尔赫斯,其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模式,构筑了学创作的新格局。从他的作品来看,博尔赫斯始终在实践着这样一种创作观念:小说即游戏,从而剥掉了传统小说作为认识本体论的神圣外衣,从小说包孕的哲理、结构、幻想三个层面娱己娱人;在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说小说无非是梦的引导,从而消解了现实与虚构的对立关系。同时对传统小说主人公概念内涵也进行了置换,时间、空间和事理孤傲而鲜明地取代了人物作为主人公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作为后现代鼻祖的博尔赫斯,其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模式,构筑了学创作的新格局。从他的作品来看,博尔赫斯始终在实践着这样一种创作观念:小说即游戏,从而剥掉了传统小说作为认识本体论的神圣外衣,从小说包孕的哲理、结构、幻想三个层面娱己娱人;在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说小说无非是梦的引导,从而消解了现实与虚构的对立关系。同时对传统小说主人公概念内涵也进行了置换,时间、空间和事理孤傲而鲜明地取代了人物作为主人公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阿拉贡晚年所写的一篇自传性短篇小说入手,分析提出“假假真真”是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环境、所走过的道路、以及自己性格的一种认知和反省,也是解开他一生思想和创作变化的关键。既而抓住他特殊的假假真真的遭遇和被假假真真的现实扭曲了的人格,对他一生思想和创作的几次大变化作出解释。结论是:强烈的受骗感和对虚假的痛恨,使他二十年代成为反传统反现实的达达派和超现实主义的先锋;而对真与美的寻求又使他和超现实主义决裂,真诚地追随苏联社会主义;可无条件的忠诚却使他走向了真诚的反面——虚假,积极推行苏联左倾路线;在晚年的自我反省与搏斗中真诚占了上风,不仅创作上有了新的飞跃,而且实现了人格统一。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一位伟大而杰出的编辑家,长期的编辑实践,使他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编辑经验,形成了一系列鲜明的编辑思想:他主张办刊物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他倡导刊物要有战斗的文风和鲜明的个性;他要求审稿要严格、细致、及时、全面;他非常注重书刊的编排之关和版式设计;他视校对如同创作,将其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学习、探讨鲁迅的编辑思想,对我们做好今天的编辑工作,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广田被誉为"乡土作家",他前期的散文创作大多以"故乡"的风物人情为题材,从知识分子的视角深刻审视这片土地,用睿智的笔书写他对家乡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的悲悯与深情。  相似文献   

6.
本主要考察了三十年代后期深从小说创中出现的一种变化,即:湘相社会变化中的堕落趋势逐渐成为他关注和表现的中心,其体遂注入了更多的现实内容,抒情的笔政中也浸入了越来越多的现实讽刺。这和他原先充满牧歌情的乡土抒情小说相比,显示了沈从小说创作走向现实的倾向。对于这种变化的原因,本从现实的社会政治压力、作家的学观念和创作审美心理的变化等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关注黑人文化,充满民族自豪感,谴责种族歧视,是兰斯顿·休斯诗歌的主旋律及其思想的灵魂.在这一主旋律下,他的诗歌体现出从强调一元民族意识到突出多元文化观、社会观的变化过程.其前期偏重于反映他鲜明的黑人民族意识,后期则更多地探索了黑人与白人民族文化融合的途径,凸显出他多元的文化观与社会观,并能融民族意识与多元文化观、社会观于一体.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他对美国黑人处境认识的日益深刻以及美国黑人对实现民族平等、自由呼声的日益高涨.休斯诗歌超越了黑人作家的创作传统,其主题对后世黑人作家的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浮华放纵到艰苦奋战;从追慕庄、阮的“出世”到崇尚周、孔的“入世”;从吟风咏月的贵族才子到反映现实的爱国诗人;刘琨前后期的生活、思想和创作,竟然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探索其创作道路,总结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也许对我们会有一些教益和启迪的。对此,本文拟作一个粗浅的评述和探讨,并求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9.
杜诗有"诗史"之称,杜甫的生活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性格及遭遇使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形成了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本文总结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在其讲述事实,反映现实,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此外在他诗歌中爱国主义与人道主义贯穿始终的特点也体现了其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简介李广田(1906-1968),现代散文家、诗人,在诗歌创作的同时也从事散文创作,他的散文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代表作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记》、《日边随笔》等。散文名篇有《山之子》等。风格特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广田无疑是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家,他以其独具个性的散文、诗歌、小说创作为新文学宝库增添了光彩。但他最出色的作品其实是散文,其独特的诗人气质使他的散文充满了浓郁的诗情。冯至先生很早就说过:“广田的散文是独树一帜的。”他的散文,篇篇都是“独立的创作”(何其芳语),都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教育思想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梁漱溟人生经历的变化和思想的成熟,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也经历了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前期是对东西文化和教育从学理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后来从个人经验和现实出发,对当时中国的学校教育进行批判性反思;最后是构建极具个性特色的乡村教育理论和实践,以教育促进乡村建设。通过梁漱溟教育思想的梳理和评析,我们从中可体悟最后一代儒家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民族和教育的思考与追求。  相似文献   

12.
范长江具有一位优秀的报告学作家应当具备的各种素质;曲折复杂的经历和丰富的知识积累,使他具有了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不断进步的思想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反映国家和民族的焦点问题;诚实的品格和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使他具有深入社会各个层面,调查和研究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也使他能说真话,反映国家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就是范长江报告学创作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储安平的小说文本出发,考察出他前期的思想与精神状态——从现实主义向自由主义转变的精神历程。这种思想变化过程渗透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初期便具有了现实主义特色,但随着作者思想的成熟,小说风格呈现出一种转变——文章的理性质素增多,自由主义端倪也随之出现。这与他后期所崇尚的行为自由、文化宽容、人生自由、守法与自由等相关思想理论相映衬。由此看出,他的思想与小说创作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引导着他的创作逐步走向成熟,创作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历经乌台诗案的生死劫难,被贬黄州的苏轼惮于做诗为祸,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他视为“小词无碍”的创作中,致使其创作发生了由诗而词的重大变化。但因为那场文字狱给苏轼太深的精神创伤,即使是“小词”的创作,也明显地表现出苏轼词学风格由前期的外张向内敛、昂扬向悲壮、积极向悲凉的重要转换。  相似文献   

15.
论吴伟业的戏曲创作--兼评案头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伟业的三部戏曲是他在顺治初期选择继续“隐居”或“仕清”的情况下写成的,它们是梅村体诗风格的延伸与拓展,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是其鲜明特征,反映了他极其矛盾的思想感情。他创作戏曲,借鉴了别人成果,也融入了他自己对戏曲乃至学的认识。同他的诗词一样,他的戏曲曲辞雅化,也是抒写性情的案头学作品,可以说是清初众多案头戏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6.
幽默与悲观是水火不相容的两种态度。然而,从马克‘吐温一生的创作思想过程来看,他在其近40年的创作生涯中,显示了这种不平衡的人生现。本文以他的三部中、长篇小说所展现的思想;简浅地分析了马克·吐温一生创作思想之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反思主要体现在他对湘西世界的审美反映与对中国现代乡村与都市的双重批判上。其双重批判聚焦于对国民性的反思与重建,其中探讨了国民性劣根性的表现、思想根源等,提出了国民性问题解决的具体审美拯救实施方案。其审美拯救方略蕴含着沈从文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思考,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沈从文对国民性的反思与建构反映了其文化视域的融合性以及历史理性的建立,是沈从文现实主义创作的体现,也是沈从文文化思想与艺术思想走向深刻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李广田20世纪30年代乡土散文的创作是一个师承、借鉴和创新的过程。周作人作为李广田乡土散文创作的引路人,他的文学理论与小品文创作在文学观念、文章内容、文体样式、文章风格、取材方式上对李广田30年代乡土散文的创作影响很大。在周作人的影响下,李广田的散文集在乡土想象中以风景、风情、人物为基本内容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性的乡土画廊。李广田师承周作人,但他30年代的乡土散文绝不是简单地去重复周作人的散文,而是在师承中创新,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9.
以《在细雨中呼喊》看余华90年代创作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先锋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的余华,其创作以《在细雨中呼喊》为界,前后期的创作有着鲜明的变化。该小说即是余华前期创作的承续,同时更以诸如人性美、鲜活的人物、生活流、小说趣味等新生的异质标志着余华创作在90年代的流变。  相似文献   

20.
黄守友 《现代语文》2006,(12):43-44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作为中国现代学的奠基人,其贡献不仅表现在学创作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在与形形色色的封建保守派、复古派、伪道学家的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斗士精神。在现有教科书中我们所了解的鲁迅,其前期作品多受达尔进化论的影响,后期的杂是以马列理论作为其思想精髓;殊不知在鲁迅寻找对敌斗争的有效武器中,也运用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