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从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整理复习》关于"数的运算"中,挖掘出了一节"特别的数学课",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来强化学生从千变万化中寻找不变规律的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万变不离其宗的神奇之美。数学教学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我想,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更应该是一种眼光,即数学的眼光。这节课中我们就一直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从变化中寻找不变。  相似文献   

2.
<正>我校数学团队研发了一节五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玩玩三角板》,试图让学生了解一副三角板中边和角的一些奥秘,演绎"图形与几何"世界中角、边、面、体的相关知识,同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文化魅力。这节课在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回顾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我们重点在数学味和文化味的有机结合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将我们的思考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3.
【教学背景】"摆一摆、想一想"是人教版一年级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在数位顺序表上摆一摆圆片,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数值的概念,让学生在合作中主动探索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奥秘,获得成功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我们常常听说某节数学课很精彩,某节数 学课很有“味”。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一节数 学课上得精彩,上得有“味”呢?我细细地琢 磨了一下,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从事 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探究数学问 题,在数学活动中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 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活动中去感受数学独特 的文化魅力。也就是说,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体现出三“味”——探究味、应用味和文化味。  相似文献   

5.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四边形的基础上开展的具有探究性、创新性学习的内容.本节课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转化"思想,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操作实验,感受数学之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教学《分数乘整数》一课,不能只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而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具体地,可以在通过教材例题引入具体算式之后,通过算式归类,让学生在课题层次中感受整体性;通过算法探究,让学生在知识关联中感受整体性;通过算理打通,让学生在本质认识中感受整体性。  相似文献   

7.
<正>上出《文化生活》课的文化味道,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悠远与深邃,学会欣赏、树立文化自信是"我们的中华文化"这节课要实现的目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通过具体文化事例加以感悟。因此,笔者从汉字角度切入,打破教材原有框架,通过汉字分析中华文化相关知识,让学生在体味、赏析、感悟中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一、在汉字的发展历程中感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要突出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围绕知识本质展开数学活动,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因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对知识的本源有所认识和感受,才能真正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理解。"角的度量"这节课历来是小学几何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学习角的度量,不但要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而且要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结尾,教师一般都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如"你今天学到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等.这样的课堂结尾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完成知识能力目标的任务.但如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能给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之外且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素材,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树立大数学的观念,就能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结尾体现新课程理念,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为了落实课标提出的"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的理念,笔者在校开了一节以数学文化为背景的开放式的课—杨辉三角探秘,深有感触,为此进行了整理与反思,并与广大读者交流.  相似文献   

11.
本节整合拓展课,通过沟通长度、角度、面积和体积的度量本质,感受度量是用"数+形"的形式对现实世界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刻画,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睛看、用数学的思维想、用数学的语言说。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旅游费用"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从参加旅游的现实活动中依据给定的优惠方案选择较经济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取了学生熟知的云南民族村、石林名胜区作为载体,通过旅游时经常遇到的"购买门票"这一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和助人为乐的教育。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段实录及评析。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作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在宿迁市泗阳县江苏省致远中学高一(16)班,为该县高中数学教师开了一节新授课"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这节课是苏教版数学1(必修)最后一节内容,教材就三个例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所学过的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能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研究身边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当然  相似文献   

14.
复习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也是小学数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语表达了复习课的重要性。现如今,小学存在不重视数学复习课现象,上好一节复习课和教会学生好的复习方法是老师基本的教学素养,因此一定要让数学复习课"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复习课的重要性。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就如何让小学数学复习课"活起来"在正文中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认识比》是一节起始型概念课,在教学时要从生活中找到触发新概念形成的知识背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比",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雨后青山     
教学设计思路:随着国家的逐步发展,国人逐渐开始重视起中国文化,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国画的传承也备受关注。潘天寿纪念馆原馆长卢炘曾说:"中国画的教学是为了传承,中国画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国画的未来。"中国画教学的精髓就在于体会中国画中水墨的独特韵致。于是这节课我从墨色的浓淡入手,让学生通过《雨后青山》这节课初步对墨色浓淡的使用有所了解。将墨色的浓淡运用与所绘事物特点相结合进行表现。本课受教学生的年龄阶段为7-9岁,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想让学生感受墨色之间变化的水墨趣味,通过玩的状态初步感受近山远山的浓淡变化,并通过浓淡墨的方式来表现近山与远山的区别。从最终呈现的画面效果来说,是具有一定教学成效的。  相似文献   

17.
[教学背景]"摆一摆、想一想"是人教版一年级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在数位顺序表上摆一摆圆片,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数值的概念,让学生在合作中主动探索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奥秘,获得成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观摩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研究课《从问题到方程》,感受运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的独特优势:①课前借助微课学习,使学生对新授知识理解透彻;②尽情探讨的课堂,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内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这一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解答,并从优化的角度在多种烙饼策略方案中寻求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数学运筹思想在实际中的运用。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  相似文献   

20.
<正>"从问题到方程"是苏科版教科书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第一节.方程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科书设计本节的目的,是试图通过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作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起始课,如何让学生感受"从问题到方程"的过程,感受这个过程中的重点、关键及注意事项呢?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设计该课的教学时,除了完成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