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雨暴雨发展过程的研究,对于梅雨暴雨预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普查了1981、82和84年三年6月份的历史天气图,发现长江流域两岸24小时大于100毫米的暴雨区都是位于高空200hpa南亚高压北缘的气流发散区中。这种高空气流的发散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FNL1°×1°一日四次资料及Micaps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2日东北地区一次由东北冷涡引起的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通过对东北冷涡的结构、动力条件、水汽收支和层结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东北地区上空有深厚低压系统,东侧阻塞高压阻止其东移。层结不稳定,对流发展。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及充足的水汽,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1°×1°逐6 h再分析资料和浙江省自动站雨量资料,对2107年6月12~13日1702号台风和梅雨锋共同作用下浙江地区1次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 1702号台风未使副高北抬中断梅雨,而与西退副高北侧的梅雨锋共同作用产生暴雨;(2)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以及高空辐散场抽吸作用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台风上空的反气旋环流产生的高空辐散加强了暴雨上空的抽吸作用;中低层激发出局地气旋性涡旋的垂直环流的上升支与锋面次级环流垂直上升支叠加,促使上升运动加强;(3)台风强度及其结构特点,为暴雨水汽通道的建立提供有利条件,暴雨发生在水汽通量辐合中心附近;(4)暴雨发生在由南北热力差异造成的E指数密集带的能量锋中,不稳定层结并非暴雨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FY——2D卫星资料及雷达资料等,对2012年6月24日~28日锡林郭勒盟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23日~26日强对流活动频繁,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形势下,中小尺度系统的形成是短时强降水产生的原因;27日~28日产生了区域暴雨天气,贝加尔湖的高空冷涡分裂出来的冷槽、700hPa南支气流及河套倒槽的建立是暴雨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5.
利用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MICAPS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及日本GPV客观分析场资料对浙江省2008年5月28日和6月9日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528暴雨是由高空槽配合低层切变东移南压所致,0609暴雨是由暖切变(梅雨锋)长时间维持所致,影响系统完全不同;两次暴雨都由低空急流为其提供充沛的水汽;700 hPa正螺旋度带与天气系统对应较好,850 hPa、925 hPa正螺旋度带与冷性系统配合较一致,而对应暖切变反映信号较弱,暴雨中心出现距正螺旋度中心东南侧1~2纬距;地形作用对降水起加强作用,暴雨中心一般在地形作用最强处。  相似文献   

6.
使用1992—2014年的卫星海面高度计数据,对巴士海峡附近海域中尺度涡的传播特性及强度变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巴士海峡东侧的中尺度涡具有西向传播的特性,部分涡旋和Rossby波的传播特性基本一致;部分强度较大的涡旋可以越过巴士海峡继续向西传播。中尺度涡随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夏季暖涡数量大于冷涡数量,同时暖涡强度大于冷涡强度;冬季冷涡数量大于暖涡数量,同时冷涡强度大于暖涡强度。黑潮对巴士海峡东侧的中尺度涡产生巨大影响。黑潮可以使巴士海峡东侧的中尺度涡向北偏移。  相似文献   

7.
2010年9月20~21日青海东部地区出现了区域性大雨、局地暴雨天气,对这次过程从环流形势、卫星云图、物理量场诊断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附近冷空气与中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高空冷涡打通为这次大降水天气形成提供了冷空气来源,西太平洋副高压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为大降水提供了水汽,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活动是造成局地暴雨的主要成因,物理量场上高低空的合理配置、700hPa高原暖涡为低层水汽辐合为大降水提供了必要条件,V-3θ诊断对这次秋季大降水预报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依据气候规律,每年的主汛期(5~9月)是暴雨天气的高发时段。暴雨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气象学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暴雨具有潜在的破坏力和危险性。暴雨发生以后,地理环境成为影响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高原和山地在暴雨的作用下,最易诱发山洪及滑坡、泥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7年7月25日至26日地面及高空观测资料,对2017年7月26日土右旗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发生在500h Pa高空槽前西南气流里,暴雨区与切变线平行,降水在切变线到地面锋线之间。地面河套地区北部有低压系统存在,降水过程发生在负散度中心和负垂直速度中心的南侧、正涡度中心的西南侧,阴山迎风坡的地形抬升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12年4月19日入春以来发生在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一次范围最广、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时产生的沙尘暴天气,蒙古冷涡是造成这次强沙尘暴的主要高空系统,地面影响系统为蒙古气旋和冷锋,冷锋过境时,强烈的温度平流作用使得风力加大,垂直运动加强,将地面沙尘输送至高空,冷锋不仅是静力不稳定能量的机制,同时锋区内还存在对称不稳定,有利于垂直运动进一步加强,最终形成沙尘暴。  相似文献   

11.
应用2004-201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浙江北部雨量资料,对梅雨期间低涡活动进行统计分类,并对低涡与浙北暴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梅雨期平均每年有5.6个低涡活动,夜间02时生成的低涡最多,早晨最少,低涡生命期多在24~48 h之间;依据涡源,低涡可分为三类,其中西南涡最多,占总数的42%,生成后向东北方向移动;有低涡影响的暴雨约占暴雨总数的63%,其中73%受西南涡影响,且发生在夜间的暴雨受低涡影响概率比白天大;低涡东南侧暖区暴雨比低涡后部冷切暴雨略多,暖区暴雨发生时,低涡中心多位于安徽省,最远距浙北约400 km,高空多小槽活动;而在冷切暴雨中,切变线距离浙北200 km以内,75%的西风槽已移至我国东部沿海。  相似文献   

12.
利用近12年来常规观测资料针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大雨、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找出锡林郭勒盟的大雨、暴雨天气特征,从而对其做出准确的预报,研究表明:大雨、暴雨天气分型为纬向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经向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冷涡类3类,每一类分型降水落区位置不同,影响系统不同,指标不同。  相似文献   

13.
王硕  于晶  刘长成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18+123-18,12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雷达回波图,从天气学、不稳定层结及水汽条件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了2009年6月28日影响齐齐哈尔的天气过程的活动规律和物理成因,分析表明:此次较强的天气过程是在高空冷涡后部西北气流的天气尺度形势下出现的,高空弱冷空气的入侵加剧了层结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暴雨,是较常见的天气现象。一般在24小时内雨量超过50毫米的降雨,通常称为暴雨。在我国某些地区常因暴雨成灾,因此暴雨更加受到人们的注意。降雨的两个条件暴雨和其他等级降雨(如大、中、小雨)的差别只是数量的不同,等级的划分是人为的。从根本上说,各种等级降雨的原因相同。地表面随时随地都有水汽蒸发到空气中去。正如不同的人饭量各有一定限度一样,温度不同的空气容纳水汽的“饭量”也各有一定限度。达到这个限度称为“饱和”。超过这个限度,多余的水汽就要凝结成水滴了。空气的温度越高,它能  相似文献   

15.
受高空冷涡和低层暖湿气流共同影响,2017年7月5日~6日呼和浩特地区出现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本文利用micaps资料、卫星图像资料、新一代降水雷达观测资料等,对本次中南部偏大的暴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得出:中低层的水汽充足,同时有西南急流不断输送补充水汽,850hPa的切变线影响呼和浩特地区,动力辐合与水汽同时配合,使6日08时前后降水持续偏大。地面场上存在气旋,有明显辐合,呼和浩特南部存在明显的地面辐合线,有利于降水的辐合加强,致使呼和浩特地区中南部降水偏大。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2009年4月8日在兴安盟阿尔山市发生的桃花汛汛情和受灾情况。从积雪深度、最高气温升温幅度等几种气象要素突破1971年后极值的情况分析了桃花汛成因;从高空环流形势方面分析了3月下旬高空冷涡的降温作用和4月上旬暖脊的升温作用,并分析了环流形势对桃花汛的间接影响;得出预报桃花汛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7.
汤燕冰  孟春利 《科技通报》1998,14(6):423-428
造成辽河油田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油田区及上游普降连续性大到暴雨 .汛期西风槽或冷涡携带冷空气东移加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位置偏北的环流背景下 ,气旋、台风或台风倒槽、冷锋、切变线是辽河流域产生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 .本文应用天气学原理着重讨论了辽河油田开发以来洪水灾害最严重的 1994和 1995年的致洪暴雨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MICPAS系统的实况资料和欧洲中心、日本传真图、NCEP等数值预报产品,结合雷达回波图,对2012年2月23日丽水地区出现的暴雨过程进行环境场和物理量场分析,发现:持续而强劲的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而高空层结不稳定和低层垂直上升运动比较强烈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能量条件,北方南下的冷空气是此次暴雨的触发机制,热力、动力、水汽条件在降水前都有较好的配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25日发生在冀中地区的一次致灾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多角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东蒙冷涡底部大风核携带冷空气东移,与低层暖温度脊和高湿区叠加,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大气不稳定层结,具备出现强对流天气的潜势。较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加强和发展,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符合华北地区降雹高度指标。高空冷涡东南象限的低层切变线附近由于热力和动力的共同作用触发了午后的对流性天气。低层偏南风气流作为入流气流为对流云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保障了对流活动的长时间维持。  相似文献   

20.
通过高空形势和地面天气图分析,结合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及传真图物理量的诊断等,对2005年7月27-29日给伊春市造成山洪爆发的暴雨过程进行总结分析.通过全面细致分析总结,发现高空切断成涡并南压,且受到鄂霍茨克海高压的阻挡,中尺度低压、渤海低压和东北低压合并加强北上,携带大量水汽,是造成本次暴雨的关键.其次地形也为暴雨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