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若不是因为政见不同.苏轼与王安石绝对能成为知音挚友。他们皆才华出众.年少得志.王安石22岁考中进士.初入仕途时.好诗佳文已经传遍朝野。苏轼自幼博览群书.21岁考中进士.深受欧阳修等老前辈的赏识。他们两人.相会之前就已熟知对方大名.相互倾慕.可谓神交已久.  相似文献   

2.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开始主持变法,轰动一时,成果显著,朝野焕发出勃勃生机,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当变法遭到司马光、苏轼等人的反对、两派彼此生隙之时,两方首要人物只限于政见争端,没有使用小人手段进行打压,如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王安石为其求情,这是历史少见的君子之争.这种文明且激烈的争论在当时政治现实面前并不是主流,但赋予了一定的政治色彩,朝臣党争夺权、派系林立的局面由此发端.  相似文献   

3.
吴蔚 《知识窗》2008,(3):13-13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  相似文献   

4.
菊花不落瓣     
哲理 《知识窗》2008,(10):41-41
一次,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未遏,偶然发现书桌上有一首没写完的诗:“西风昨晚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暗自恩忖:“秋风萧瑟,虽群芳凋落,但菊花有傲霜之骨,花瓣怎么会四处飘落呢?”于是,他挥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就离开了。后来,王安石看见了续诗,笑道:“连苏东坡也不好好读书。难道没有读过《楚辞》中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吗?”  相似文献   

5.
游湖记     
胡志刚 《科教文汇》2008,(10):F0002-F0002
拜访当代文学巨匠苏雪林先生的故居,一直是我梦牵魂绕的一件事情。我如此的牵挂,是基于对唐宋八大家(尤其是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在八大家中竞占三席),其显赫的文学地位尊重和顶礼膜拜,以及这个家族和苏雪林先生的血缘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有关考证苏雪林先生是北宋三苏之一苏辙的第34代裔孙),苏雪林先生传承了她祖先的文学细胞,在当代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栗文杰 《科教文汇》2010,(7):53-53,58
在《警世通言》中有两篇描写王安石的文章,一篇是《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另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两篇文章对同一主人公王安石一贬一褒。本文通过对《警世通言》编纂目的及这两篇文章创作背景的分析,论述宋朝、明朝对王安石这一形象的认识转变过程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警世通言》中有两篇描写王安石的文章,一篇是《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另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两篇文章对同一主人公王安石一贬一褒。本文通过对《警世通言》编纂目的及这两篇文章创作背景的分析,论述宋朝、明朝对王安石这一形象的认识转变过程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急功近利一词出自于西汉时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九·对胶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意思是贤明之士,应当遵循正道,不应急于取利;应当恪守理性,不应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就是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其后果就是得不偿失,适得其反。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能诗,全乡秀才极为赞赏。有人请他父子做客,有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不是去认真培养孩子,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史上,散文可谓浩瀚纷繁,数量庞大,而作为散文的一个重要分支--游记散文中的山水游记,占有重要的地位,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苏轼的《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面对这么多的山水游记,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别:按文学性的强弱可分为文学游记和舆地游记两大类,就文学游记本身而言,又可分为再现型、表现型游记、文化型游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王安石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出发,着重阐述了王安石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和启示。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许多方面至今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1.
在苏轼众多诗文中以一百二十四首《和陶诗》特别引人注目,《和陶诗》大部分创作于苏轼晚年遭贬惠州、儋州时期,这个时期也是诗人一生中最失落、艺术经验最成熟时期。以苏轼《和陶诗》为重心,简论苏轼作《和陶诗》的原因及《和陶诗》与陶渊明诗风格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与司马光是北宋时期两个标志性人物。声望、地位、能力都是棋逢对手的超一流。两人私交也不错,属典型的惺惺相惜型。但是由于两人政见不一,因此也就造成两人的人生轨迹大相径庭。王安石在庙堂之上竭力攀登鼎故革新的奇峰,而司马光处江湖之远则一再地向下深掘历代治道的珠贝。当王安石辞世时,伤心落泪且挺身为其说话的正是“道不同,不相与谋”的司马光。  相似文献   

13.
苏轼游月宫     
正苏轼写完了《水调歌头》后,忍不住想去月宫看一看。于是他驾着遁光直奔月宫。月球的神仙们久闻苏轼的大名,他们知道苏轼已经下榻月宫,纷纷来到月宫。嫦娥娘娘盛情款待了苏轼,还请他品尝天间美味。一桌菜上齐之后,苏轼傻眼了,这一桌菜全是石头做的!苏轼硬着头皮尝了尝,牙齿被磕得"咯咯"响,只好对娘娘  相似文献   

14.
吴丹 《知识窗》2009,(9X):76-77
作为宋代士大夫的典型代表,苏轼是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结合得较好的一位。以儒为本,同时借释、道思想来完善主体人格、提高人生境界是苏轼生命哲学的理想范式,这一范式是苏轼在经历了诸多人世变迁之后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它对我们后世也有许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16,(3)
苏轼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一位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作品《枯木怪石图》是非常独特的一件作品,在绘画表现的对象、画面的美感、画面的构图等方面展现了苏轼的绘画才能,苏轼主张用心作画,他的作品和思想受到珍视和喜爱。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不修边幅,所以,身上卫生就不太好,衣缝中于是就寄养了些小动物,跳蚤啊虱子啊什么的,好在,这是古代文人的风雅之事,也无人大惊小怪。 有一次,却发生了一桩让王安石很下不来台的事。  相似文献   

17.
贾秋华 《科教文汇》2009,(5):233-234
词是宋代文学的灵魂,苏轼是宋代词作家中的奇才。他不仅扩大了词的内容,而且开创了豪放词派,在婉约之外另另立一宗。拟对苏轼词作的内容扩展和风格特征作些分析,以求探讨苏轼词作特色及其对文学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志飞 《百科知识》2022,(28):18-22
<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这首《泊船瓜洲》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自江宁(今南京)启程赴京,沿着大运河北上,途中经过京口(今镇江)和瓜洲,有感而发,留下了这首诗作。由于京口和瓜洲中间仅隔着一条长江,古人站在瓜洲就可以望见京口;令人困惑的是,后人沿着王安石的足迹寻找诗中的景象,看到的却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正苏轼是宋代文学大家,声誉极高,但仕途却十分坎坷。因政见不同又不趋炎附势,一再遭新党、旧党排挤,并被一贬再贬。苏轼最后被贬到不毛之地海南时,他的弟弟苏辙也被贬至雷州。那年五月,两人在藤州相遇,一起吃面。两兄弟的性情大相径庭。苏轼高旷豁达,苏辙却总是思虑重重,忧郁不已。于是,当他们处于同样的境遇时,反应也大不相同。苏轼端起"粗恶不可食"的面条,三口两口就下了肚;苏辙却放下筷子,不住地叹气。苏轼看见弟弟的样子,诙谐地问道:"莫非你还想细细品味吗?"  相似文献   

20.
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到中国访问。令当时的中国媒体记者非常惊讶的是,这位美国佬居然与陪同他到处参观的学者和官员们大谈王安石,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推行新政之第一人,对这位1000多年前的中国政治家颇为向往,甚至想要寻访王安石的后代,详细了解他的事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