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还」字对吗辽宁胡英年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17课《美丽的公鸡》倒数第二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美不美不光看外表,得看能不能帮人们做事。”有人在教学时,把“得”字前面让学生加上“还”,说这是编者或印刷的失误。问其故,曰:旧教材...  相似文献   

2.
国外曾有人神思妙悟、浮想联翩写了一本书,专门研究月份与股市升跌之间的关系。据这本1986年出版的专著称:不同月份股市的表现与其后市走势往往是呈相对应的,这样后市的去向便可由该月的升跌推知而作出预测。例如老股民耳熟能详的五穷六绝七翻身,以及著名的九月转势预言等,都属此列并演化为股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张毅 《课外阅读》2012,(12):62-63
从前,有个孩子叫小明,他不辞辛苦地活跃在各种应用题中,穿梭在各种语文作文中,是小学课本中当之无愧的最大牌男主角,他的各种怪异行为和火星思维曾无数次把老师气到脸色变绿,也曾让父母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 90年代末 ,国家采取的中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的举措 ,对于推动各高等院校走“规模、质量、效益”的改革发展之路 ,无疑是个“福音”。到目前为止 ,中国的高等教育较前几年 ,无论是校数还是在校生数几乎翻了一番 ,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高等教育大国。但是 ,作为扩招直接受益者的高等院校的校长们 ,在欣喜之余 ,看着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校园 ,心中也有不少的忧虑 :我们还能再扩招吗 ?的确 ,高等院校扩招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 ,比如 :招生计划、招生政策、生源市场、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国家调控等等。但是 ,从高等院校自身…  相似文献   

5.
今年高考落幕,是否跟往年一样,谢师宴又会粉墨登场?其实,围绕高考,已形成考前经济、考中经济、考后经济。后高考经济就是瞄准高考过后、大学开学之前,打着优惠服务考生、真情让利学子等旗号的商业促销行为。商家的推波助澜、考生家长的攀比之风,以及社会习俗、惯例,使谢师宴之类的谢师行为还会出现。  相似文献   

6.
地球年复一年地围绕着太阳公转,过了2003,来了2004,过了2004,又来了2005。2005年,我们不禁要问:今年高考还是这样考吗?还会与2004年的高考唱着《同一首歌》吗?2005年高考还将“涛声依旧”么?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教育的改革一直是国家和每一个国民关心的焦点话题。应当说,这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教育变化巨大,中国拥有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事业,中国在校的学生是全世界最多的。同时,中国还拥有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最多的大学,中国在校的大学生总人数超过了两千万人,同样位居世界第一。这一切都为中国在本世纪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  相似文献   

7.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两句,是王维《观猎》(初中语文六册)诗的颈联。有人认为,这联诗句描写固然生动,但对仗欠工稳,且“还”“归”同义重复,显得累赘多余,实为败笔。其实,这联诗的对仗是无懈可击的,还、归两字也并非同义重复。“忽过新丰市”不是“忽然驰过了新丰市”,而是“迅速驰过了新丰市”;忽,迅速。“还归细柳营”不是“回到了细柳营”,而是“立刻回到了细柳营”,这个“还”,许多人都读  相似文献   

8.
《父母必读》2014,(5):28-39
《父母必读》杂志在2014年提出的“自然养育”理念,不仅在倡导让孩子回归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更是强调我们一贯强调的,用最自然的方式养育孩子。其中包括母乳喂养,包括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养育模式是否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在这样理念的倡导中,我们也非常感谢那些和杂志有着高度契合感、一直在不懈努力地推动着自然养育方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有两个人,各在荒漠中种了片胡杨树苗。树苗成活后,其中一人每隔3天就给他的树苗逐个浇水、扶持、修埋,可谓精心照顾;而另一个人则悠闲得很,刚栽下树苗时浇过几次水,树苗成活后平时去看看,也没什么作为,不浇水,不培土,发现被风吹倒的就顺手扶一把。  相似文献   

10.
还记得吗?     
还记得吗……那一朵蔷薇?花枝上有我们的天真,花香里有我们的迷醉。生活中,我们是那么纯真地觅拾人生的花蕊!还记得吗……那一只玫瑰?曾染着你的热恋,被抛入我的门楣。可如今,枝头不见了花影,她早已凋零、枯萎!  相似文献   

11.
12.
正QQ群里,一位家长给我讲了一件事情:他的孩子最近神情恍惚,在吃饭的时候经常走神,并且还偷偷拿家里的钱。又一次拿钱时,恰好被他发现,便"逼问"拿钱的原因,孩子吞吞吐吐地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孩子的同学小A在班里很霸道,经常向一些比较老实的孩子索要钱物。最近一段时间,小A盯上了他的孩子,隔三差五地索要零食,有时还直接"借钱",如果不能满足他,就会遭到打骂。这位家长得知事情的原委后,马上向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了  相似文献   

13.
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一次我的老师在大课上问讲台下近两百名学生:“2月14日是什么日子?”“情人节嘛,这都不知道,真是!”台下一片唏嘘。“那12月13日呢?”台下沉寂了半晌才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好像是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日吧?”那一刻的情景,现在想起来还是那样的沉重,以致我常想忘掉它。但是,能够忘却吗?忘却意味着什么?日本军国主义的余灰还没有  相似文献   

14.
【导语】回顾雷锋22年的短暂人生历程,我们会发现他是一名潮流先锋: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喜爱拍照片、喜欢写文章、当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这些,都是五六十年代人的时尚生活。在这些普通人的生活里,雷锋多了些美,多了些可爱的缺点,更多了些人性的柔软。真实的雷锋被还原,会影响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吗?"潮人雷锋",你还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评论者是怎么评判的吧。  相似文献   

15.
<正>英语学习中,doubt是个常用词,应引起同学们注意。1.doubt常作不可数名词,意为"怀疑、疑惑、疑问";也可作可数名词,意为"疑虑",常用其复数形式。在使用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上,我正在板书“山清水秀”,一位学生指出我把“清”写错了,他认为应是“山青水秀”。不单是这位学生,许多学生甚至有些教师都觉得“青”是一种颜色,常用来表现山的草木繁茂,郁郁葱葱,如“青山绿水”,而“清”常用来描述液体或气体纯净没有混杂的东西(跟“浊”相对),所以常常把“山清水秀”写成“山青水秀”。这些教师学生的想法似乎有些道理,但“山清水秀”的“清”我并没有写错,这是为什么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要从古人造词说起:古人常把两个双音节的词拆开来,重新穿插组合成一个成语。比如“山水穷尽”指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观念里,人们都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因此,女子便成了最低级的人物。许多家长都认为生男比生女强,但我不平,谁说女子不如男?古代不是有过许多巾帼英雄吗?“花木兰”、“穆桂英”等,这难道不是最好的证实吗?  相似文献   

18.
家还远吗?     
自常回家看看拟被列入法律条文的消息公布以来,社会各界对此颇有争议,细细分析看来,可谓众说纷纭,各据其理。随着科技的发展,整个社会都被带入一种高速时代的发展模式中,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每年正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建设,横贯了中国广袤的大地;电话、手机、宽带,早已普及。乍一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似乎更加便利了,出门在外的人想要回家并不是什么难事,和亲人沟  相似文献   

19.
你还记得吗?     
你还记得吗? 第一次穿上超过三层的纱质裙子,你单脚磕地转了个圆圈,脚掌起合处摇曳出的花儿忽然茂盛,昂首挺胸你怯怯伸出一根手指,念了个别人听不懂的咒语,七彩的肥皂泡在阳光下安然自得,永不会消失成水……  相似文献   

20.
还会回来吗?     
网络时代汹涌而来。在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便利之时,我却总忍不住要问":有了弹指一触的便捷,家书抵万金的喜悦还会回来吗?有了手指与键盘的沟通,泼墨留香的雅趣还会回来吗?有了脚步匆匆的飞速传播,我们文化的传统还会回来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