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链接生活,让词语在想象中丰满起来低年级学生不能以理性思维来理解词语,需要把解词与其熟悉的生活相联系,进行感性触摸,逐步把握词语的深度。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自言自语"一词的教学片段:师:谁知道"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生:是"自己说给自己听"。师:你能把种葫芦的人自言自语的样子给大家表演一下吗?(生表演读句子)师:知道这个同学为什么读得这么轻吗?生:因为是自己说给自己听,用不着大声说。师:那你们像他这样表演  相似文献   

2.
《恐龙》教学片段师:还有喜欢剑龙的吗?文中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剑龙的?生:打比方。师:同学们请看图,(出示课文插图)图中的剑龙给你什么感觉呢?生:像一名武将。师:怎么像武将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生1:威武!生2:勇猛!生3:威猛!师:大家都是使用的两个字的词语,能再用一个四字的词语或成语来表达吗?生4:威风凛凛!师:威风凛凛!这个词用得好!不过,这个词我们在课上还没学过,老师把它  相似文献   

3.
在高唐县首届新课程课堂教学大赛上,我执教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金子》一课,获得了一等奖,在这堂课上,我勇于面对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这个“软肋”,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基本能力的训练,下面是几个课堂教学片断。片断一:师:彼得和其他淘金者找到金子了吗?生:没有。师:我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读了第一句话,通过两个词语就断定这些淘金者根本不会找到金子,你们知道我的根据是什么吗(?生读第一句话)生:听说。师:是啊,听说的事情准确吗?生(:齐)不准确。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听说的事情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不是不准确,而是——生:不一定准确。…  相似文献   

4.
教学案例片断一原文:“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赶海》师:你们知道什么叫“束手就擒”吗?生:就是被抓住了。师:在影视作品中也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动作吗?(学生有的举手做投降状,有的把双臂反背于身后,有的还两人合作,做扭送状,真可谓各有千秋)师: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否准确呢?大家的动作说明你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就擒”的含义,但“束手”如何理解呢,请翻开字典查一查“束”的意思,你们就会明白。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用字母表示数”案例一: 师:老师第一次来你们班上课,和同学们还不熟悉,谁愿意介绍一下你自己,你叫什么名字? 今年多大了? 生:我叫丁雨琳,今年10岁。 (老师板书:小琳的岁数10) 师:你想知道张老师今年多少岁吗?猜猜看!  相似文献   

6.
一、发挥汉语言“形象性”强的优势,利用汉字构成来形象地理解词语《卧薪尝胆》中“奴仆”一词的教学:师:吴王和越王原来是对仇敌,后来变成了主仆关系。你们见过奴仆吗?生:奴仆是给别人做事的。师:如果我给你做事就是奴仆?生:奴仆就是服侍别人的。师:他讲到服侍别人,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7.
师:有人知道“天涯咫尺”的意思吗?(没有人举手)知道这个词语是从哪句话演变而来的? 生:远在天涯,近在咫尺. 师: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有的在很远的地方,有的在很近的地方. 师:不准确.读读课文中的句子,体会一下. (出示文句: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相似文献   

8.
<正>一、妙解文题,激发兴趣师:课题中"跨越"是什么意思?生:跨过去。师:你能做个跨越的动作吗?(生离开座位跑跳步跨了一大步)师:(微笑着)你很了不起,不但知道意思,还能做出动作。谁知道"海峡"指哪个海峡?生:台湾海峡。师:为什么说是"生命桥"呢?生:可能和生命有关。师:用木头做的桥叫(木桥);用石头、水泥和钢筋筑的桥叫(石桥);树搭在河上供人们通过的桥叫(独木桥)。  相似文献   

9.
师:有人知道"天涯咫尺"的意思吗?(没有人举手)知道这个词语是从哪句话演变而来的?生:远在天涯,近在咫尺。师:知道什么意思吗?生:有的在很远的地方,有的在很近的地方。师:不准确。读读课文中的句子,体会一下。(出示文句: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生:就是两个人离得很远,却感觉就在一  相似文献   

10.
<正>一、术前:在朗读中发现——病人?军人!(课前板书:朗读、发现)师:今天我们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叫什么?生:朗读。师:第二件事情叫什么?生:发现。师:(板书:病人)这两个字会读吧!一起读——生:病人。师:你对病人有什么印象?用一个词语说一说。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46~48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出示小猪存钱罐,吸引学生注意力。师:“这是什么?看到这个你会想到什么?”生:……师:“你们有存钱罐吗?它有什么用?那么在生活当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钱?”生自由说。师:“看来钱的用处非常大,我们生活中处处要用到钱,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师:“对!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另外,老师还请来了两位小朋友。”课件出示精灵画面(配音)AB:“嗨!小朋友们好!”A:“我是精精。”B:“我是灵灵。”A…  相似文献   

12.
一、导入新课师 :同学们 ,今天 ,老师带领大家去北京一起游览举世闻名的长城和故宫。(板书课题)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师 :我们今天游览的第一站就是长城。(板书 :长城)师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筑的一项伟大工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城 ,我们先通过一段录像来领略长城壮观的景象。(播放长城远景)师 :谁能描绘一下长城的壮观景象?生 :长城像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盘旋……师 :长城像一条巨龙一样横亘在我国北方 ,是我国古代一项极为宏伟的防御工程 ,(播放长城起止图)从图上看 ,长城西起哪里?东到哪里?生 :长城西起嘉峪关 ,东…  相似文献   

13.
正时间:2009年6月地点:广东东莞[课堂实录]师:孩子们,下午好!生:老师好!师:主持人刚刚介绍过我,注意听的同学一定知道我姓什么?生:姓孙。师:知道我叫什么吗?生:(摇了摇头)不知道。师:请你到前面来,拿着这支粉笔,很快就知道我叫什么了。先写一个"孙"字,子、小,孙。生:(一笔一画写)"孙"。  相似文献   

14.
导入——渗透学法师:同学们好!认识我吗?生:不认识。师:今天就让大家认识认识。来,同学们看着我,屏住呼吸看着我。(生按要求做)师:看出什么来了吗?(生摇头)师:我可看出来了,你们虽然一个字都没说,但是老师看出你们语文学得很好!(生疑惑)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说你们语文学得好吗?生:因为老师让我们做的动作我们都做出来了,说明我们把这些词语都理解了。师:对啊,看来你平时的语文水平就很高。师:同学们语文水平这么  相似文献   

15.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国际华语小学语文优质课展示,不禁被来自马来西亚、香港、台湾、北京等地的课深深折服。其中笔者感受最深的是词语教学的实实在在、生动而有效。现采撷几个教学片段与同仁共赏。片段一:教学“自言自语”和“酸掉牙”(教材选自《一人一半》——香港地方教材三年级上册)师:有没有人知道自言自语的意思。生:自己对自己说话。师:谁来表演一下“自言自语”!生(表演):哎!真是的,今天又没有考得100分。师:你好样的,举个例子自己对自己说话!生(高兴地):今天回家不知道妈妈又给我做什么好吃的?师:“酸掉牙”这个词你又是怎么理解…  相似文献   

16.
教学案例师:请小朋友们再读读第一小节,想想除了感受到喜欢,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生:我感受到鲜花真是太多了,数不胜数!师:你知道的成语真多,"数不胜数"用得真好!你们从哪儿看出鲜花很多?生:从"满地""这儿一朵,那儿一朵""比"看出鲜花很多。师:(用手指着"比")你们看,金波爷爷说鲜花比星星多,那在生活中你还知道什么比什么多呢?  相似文献   

17.
(课前,老师组织学生开展组装电路检测器比赛。)一、直接揭题,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师:知道今天李老师要和大家研究什么吗?生:让我们研究导体和绝缘体。师:(板书课题)根据你的经验,什么叫导体?生: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师:那什么叫绝缘体呢?生:我觉得绝缘体是不导电的。生:不是不导电,而是很难导电,或者是导电的性能很差。  相似文献   

18.
正一、词串朗读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中的词语。生:(齐读第一组)撞灯绳俯下头偏过脸啄手指师: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什么?生:我联想到了小鸟像孩子一样顽皮、淘气,惹人喜爱。生:(齐读第二组)扭动挤开钻进去师:作者用这一连串的动词,描述什么?生:描述了小珍珠鸟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回到鸟笼里的情景。  相似文献   

19.
正村子的后面是山。山坡上有一片茶树。茶园里不时传来采茶姑娘欢快的笑声。——《月亮湾》第3小节【教学过程】师:读完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老师,什么叫"不时"呢?师:谁已经理解这个词语了?请告诉大家好吗?生1:"不时"就是不停地,不断地。生2:也可以说是经常地。师:你们两个说的都对。"不时"也就是时时,随时。你们懂了吗?  相似文献   

20.
一、精彩的导入,充满趣昧的课堂引领 师:你们能猜出老师今年的年龄吗? 生:可能是40岁.生:可能是50岁. 师:我有那么老吗? (生大笑) 生:我还知道你姓许,叫许卫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