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贾政召来宝玉以及众清客,“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园中桥上有一亭子欲题一匾额。众人或直接移用“翼然”二字;或借鉴化用“泻出于两峰之间”而题之为“泻玉”;唯有宝玉依据桥边情境,独创“沁芳”二字,方可匹配桥上之亭,方成和谐新雅之景。三种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据情独创”,愚以为,“移用”“化用”不足夸,据情独创显荣华。移用者,“翼然”之名可窥一斑也。所谓移用,就是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人之所有,我之所无;  相似文献   

2.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集自己《越戍登口占示家人》诗中的两句而成的对联。上联大意为,只要有利于国家,个人的生死无关紧要。上联化用《左传·昭公四年》“苟利国家,死生以之”句意。“以”,由、凭。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多处征引《论语》,其中继承融合了《论语》中的思想.其征引方式主要有:直接引用或化用《论语》中成句;间接借用《论语》中句子意旨;袭用《论语》中词语;引用《论语》中人物、事例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诗之用典,不外袭意与袭辞二端。其手法,或直用,或化用;或显用,或隐用;或概用,或摘用;或正用,或反用。如玉盘走珠,灵活多变,而皆为我所用。王安石可以称为宋人"以才学为诗"第一人。  相似文献   

5.
北宋词人晏几道《小山词》善于化用唐人诗句入词,主要有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两种方式.前者兼用其意,后者或化用其意或反其意而用之. 《小山词》化用唐诗是多种原因所致.其中,词本于诗观念之浸润、追求词艺创新、雅化推尊词体是三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因其高超的创作手法而享有盛名。稼轩词化用王安石诗歌的频率较高,大都通过借字句、化诗意,安排意象,化用诗句的使用方式,灵活地将其精华渗透进自己的创作中,并且化用王安石诗歌有其特定的规律,这多与二者相似的文学思想相关。除此之外,辛弃疾综多家之所长的创作观念及其对交游对象的选择,同样影响他作词过程中对王安石诗歌的化用。  相似文献   

7.
韩愈《南山诗》之“易”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山诗>是韩愈诗歌写景状物的代表作,首引后天八卦方位,以写南山位置之重要,又采汉赋之法为诗,诗中叠用五十一个"或"字,"或"句中连引<剥>、<姤>、<离>、<夬>四卦,以显南山雄奇之貌.韩愈本为儒家巨子,对易学熟稔于心,故本文试缕析<南山诗>中所引用到易学之"象",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援用八卦的方位,以凸显终南山地理位置的险要;二,受<说卦传>的影响,铺陈且化用易象而成诗中之物象;三,深悟<易>取象之精髓,<周易>多人心营构之象,故<南山诗>之物象多非实写之象,取其象征之旨;四,体察易学观物取象,参赞天地之神,契取易学日月同功之用,故整首<南山诗>充溢着雄浑的气质,与韩愈此时愈兼济天下的志气相符.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对陆游的爱国诗词情有独钟,主要是因为他与陆游有一颗相通的爱国之心;但毛泽东的爱国诗词在思想上又高于陆作,这是因为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爱国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并与国际主义结合了起来。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上从陆游作品中吸取了营养,他或顺其意而用之,或反其意而用之,或化用其语句做到天衣无缝,从而使自己的创作达到了更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象声词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摹仿人或自然界事物所发出的声响而构成的词叫做象声词。所谓象声,正如王力先生说的“不一定把声音摹仿得很象,只是习惯上这样说,大家心里上也觉得颇象就是了。”这是因为人或自然界事物所发出的声音,不一定完全符合语言的语音系统。就汉语来说,人们在摹仿某种声音的时候,为了使其适合汉语的语音系统,即适合汉语语音声、韵、调的结构规律,不得不对所拟的声音加以改造,而取其“近似值”。如哼哼叽叽、呜里哇啦、叽叽喳喳等象声词,是对人所发出的声音的摹仿;哗啦、嘡啷啷、滴滴答答、噼里啪啦等象声词,是对自然界事物所发出的声响的摹仿。这些摹仿只能是客观声响的“近似值”。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文论关于艺术摹仿自然的论述并不多见,依照西方文论的"摹仿"说来套用古代文论资料,找不到多少与之对应的说法,因而难以显现出完整的艺术摹仿说。其实,古人的艺术摹仿观念并不限于妙肖自然,也不止于直观外部世界,而是注重以主体心意投射客观外物,在艺术仿象中传输主观情感,其摹仿性的艺术形态带有明显的拟情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正>在同学聚会或者毕业时,有一句唐诗出现的概率特别高,那就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每当我们吟诵这句诗时,曹植的内心都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因为王维这句诗是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的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的原句霸气侧漏,王维的改写清新脱俗,两人各有所长。但由于王维的这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字数比  相似文献   

12.
作为修辞的典故的运用从属于征引,可以说是一种压缩征引,由袭其成句、化用其意发轫。成句的直接运用和融会贯通化用其意带来的“似曾相识燕归来”与“他乡遇故知”的陌生化效果以及阅读和联想快感诱发:私准动了新文体集句和隐括的产生。集句(诗、词、文、赋等)乃袭其成句的极致,以已有之成句构成作品之全部来表现作者之情怀;而隐括乃化用其意的巅峰,是就名人名作加以改写改编并结合改编者之情感对原名作的理解鉴赏。集句和隐括是征引的全面引申和典故运用的扩张,从此典故摆脱了仅为某种文体标志的附属而升格为我之为我的主体。超隐括则是对隐括之只以一种文体单纯缩写语典的超越,大胆地把它的触须伸向了更为广阔的事典领域,倚仗更为宏大的结构、更为繁密的情节在故事传说、小说、戏剧以至广播、影视、动漫、网游等天地中纵情驰骋。  相似文献   

13.
"文采派"作家王实甫的戏剧语言素有"花间美人"之称,他在《西厢记》中直引化用前人的诗句使其剧本语言典雅,文学味浓,无怪乎贾仲明由衷赞叹"《西厢记》天下夺魁"。《涛声依旧》的歌词援引张继的《枫桥夜泊》而一夜间唱遍大江南北。还有很多直引化用古诗文的歌曲历久弥新。可见,化用比直接引用效力更大。如果我们在行文时化用诗文,既能充实内容,又可增添文采。那么,怎样化用才能点靓语言呢?下面探讨几种化用诗文的方法与大家共飨。  相似文献   

14.
“文采派”作家王实甫的戏剧语言素有“花间美人”之称,他在《西厢记》中直引化用前人的诗句使其剧本语言典雅,文学味浓,无怪乎贾仲明由衷赞叹“《西厢记》天下夺魁”。《涛声依旧》的歌词援引张继的《枫桥夜泊》而一夜间唱遍大江南北。还有很多直引化用古诗文的歌曲历久弥新。可见,化用比直接引用效力更大。如果我们在行文时化用诗文,既能充实内容,又可增添文采。那么,怎样化用才能点靓语言呢?下面探讨几种化用诗文的方法与大家共飨。  相似文献   

15.
归路月黄昏     
朱自清化用了李商隐的一句诗,他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同样的落日,同样的平原或山川却有不一样的情感。或“把酒临风”或“已是黄昏独自愁”,难道沉寂不动的环境真能左右我们的情感撼动我们的心灵?如果不是又是为何?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文论发展的长河之中,摹仿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它不仅在其诞生之时、诞生之地,还在以后的各个时期、各个角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黑格尔认为艺术不单纯是对于外在“自然”的简单摹仿,而是对人的心灵性的东西地表现,从而颠覆了摹仿说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7.
词调改名由来已久。据中华书局本《全宋词》统计,宋代常用词调正名200多调,其中常用慢词90多调,其异名达220多调。这些常用慢词的改名,有的以词中字句为调名,有的以词中所咏之物为调名;有的词人擅长化用前人诗句作调名,有的词人则善于化用典故为调名。词调改名作为词学发展潮流的一个方面,承载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18.
<诗经>肇启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对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影响深远.而逮及有宋一代,宋词对<诗经>多方面取法,或沿用<诗经>的题材,或化用<诗经>中的句意.通过汲取<诗经>的营养,宋词绽放更为灿烂的光彩.  相似文献   

19.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所谓“取古人之陈言”,“点铁成金”,说的就是诗词创作中的一种有趣现象,即“化用”。作者信手拈来前人的诗文名句,或径直采撷,或翻新改造,铸进自己的诗作中,与自己所描绘的意境浑然一体,妙合天成。化用的方法,单从形式上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  相似文献   

2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用诗文能使文章含蓄典雅,富有很浓郁的文化气息,所以很多优秀的文章都善于引经据典。一、巧引诗文靓标题化用诗文拟标题既新颖别致,又含蓄深刻,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2005年高考有的直接引用诗文作标题,如“留得残荷听雨声”“何处散发弄扁舟”“掀起你的盖头来”。有的改变形式,化用诗文,YSW2006.11升级作文为我所用,如:“雨正大路也正长”(化用了鲁迅的“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生如夏花”(借用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轻”(化用米兰·昆德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