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子孙的光荣传统,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在反侵略、御外侮、斗群凶、斥顽敌以及建设自己伟大的祖国中,舍身许国,谱写出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选入中学课本的古典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些作品中,有的通过描绘祖国的壮丽河山,歌颂祖国的自然之美,抒发了爱国的情怀,如《登鹳鹊楼》《醉翁亭记》《水经注·三峡》等;有的记述了古代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歌颂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表达了强烈的民族的自豪感,如《活板》《张衡传》等;有的通过刻画  相似文献   

2.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有100多篇,从其中反映的历史来看,自先秦到明清,绵延数千年,可以看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史;从反映的内容看,汇集有儒、道、法、墨、佛诸家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产生深刻影响的思想。可以说,这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其中既有显形的如礼俗、制度等层面的文化,也有隐形的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诸如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心理层面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现代世界教育史中理论体系较完整、思想影响较广泛的一部教育哲学著作。其理论体系能如此完整,思想观点能够如此系统,这与杜威注重考察教育史上的各种理论,批判继承教育遗产密切相关。在这部著作中,杜威对从古至今的差不多所有教育学说都进行了批判性的讨沦,对各种思想观点都进行了分析评论。杜威处处标榜自己反对二元论,坚持一元论,总是企图从分析各种对立的观点和理论中,寻找种种“协调”因素,并试图综合它们,赋予它们以“统一性”和“方向性”,  相似文献   

4.
《史学概论》是我国高等学校历史系正在普遍开设的一门新课。因为新,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处在很不成熟的阶段,以至于还建立不起来一个为多数人所确认的科学体系。当然,对《史学概论》体系的建设,近年来人们已经利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发表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并且已经出版了两种著本,进行了一些拓荒性的研究。但无论如何,它仍然是需要作大量地长期地深入研究方能有所突破的重大课题。笔者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查阅了旧中国所流行的一些《史学概论》著本,及近年来台湾和国外的部分同类教材,觉得研究一下这些著本的体系,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加以合理的批判继承,对建设我们今天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概论》,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私学.由于他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地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教学思想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治学方法.这些经验范围广泛,内容复杂,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批判总结.  相似文献   

6.
在批判继承问题上两种思想的斗争为什么我们今人对前人留下的文艺遗产以及整个文化遗产,要加以批判继承?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早已讲清楚了的问题,也是人类的历史实践所证明了的问题。但由于前些年“四人帮”一伙高喊必须同过去的一切实行所谓“彻底决裂”,问题又被他们搅浑了,并且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恶果。所以有必要再重新来谈谈这个问题。在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大师们有关这个问题的重要论述的同时,我们还要回顾一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内在的特殊规律。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是本末源流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要在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基本精神的同时,汲取传统教学规律中符合现代小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宝贵财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夯实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8.
晋陆机云:“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赋》)我国古典文学里的许多名篇佳作,往往结撰别致,点题精巧,虽片言只语而警策全篇,实在是独运匠心,各标风韵,值得揣摩学习。我们仅以部编教材为例,根据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作一点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继承问题的思考罗国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这就是既不能从“左”的方面过分地强调批判而忽视继承,也不能对传统道德作不区分精华与糟粕的全盘肯定,更不能从右的方面对传统道德全盘否定,而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1.
“天书”,在历史传说中其最初的来源是对文字、经书等文化突出代表物的崇拜,后来又受到符命之说的影响,在政治斗争中它有着为打破世袭统治、抢夺最高权利服务的功能,同时它又为下层民众所用,起着促进改变黑暗现实、鼓励反抗斗争的作用;古代小说家将其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时也同样将其喻意吸收进小说,在表现歌颂造反的主题和组织小说情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列宁曾经指出,一个民族有两种文化的特点.每个民族文化传统中,一种是代表剥削阶级封建的、资产阶级的腐朽反动的文化,或封闭、保守、僵化落后的文化.一种是代表劳动群众具有人民性、进步性、科学性的有益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中总有精华与糟粕.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  相似文献   

13.
串讲是我国范文讲读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尽管三十多年来,串讲法曾经遭受到各方面的指责,但是语文教师们进行短篇课文、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时,常常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为了提高串讲的质量和探讨进一步改革串讲的途径,有必要对串讲作一点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古代作品的批判继承,当然与整个古代作品的批判继承的原则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于大学文科和专业的研究工作,所以如果简单套用大学文科或专业工作者对于古代作家作品的评价,就不但使学生难于接受,而且往往出现观点和材料难于统一的问题,其结果很难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古代作品的能力。因此,如何处理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作品的批判继承问题,是语文教学中需要讨论的一个课题。现在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几种情况作些分析: 一、对于古代作品,要批判的是否只是思想内容,而艺术形式就完全可以继承,不需要批判?这个问题如果不弄清楚,就可能会使学生误认为文言文虽然思想内容存在问题,而艺术形式还是完美无缺的。这不但会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内容与形式互相割裂的错误认识,也会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古代作品的艺术性高于现代作品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5.
批判的继承和新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去年科学规划会议上,我讲过厚今薄古的问题,引起了一些讨论。有的文章写得很好,比如郭沫若同志、范文澜同志的文章就写得很好,比我讲的要好。但是,也有人对厚今薄古这个提法作了错误的理解,在思想上有点混乱。例如,有人曾经认为提倡厚今薄古,就可以对历史遗产、文化遗产采取粗暴的态度,这就完全不符合我们原来的意思了。要不要接受历史遗产、文化遗产的问题,对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说来,是在原则上早已解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也是古代遗产的继承者。他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都十分精熟,而且连那前代和当代的学者们在研究古典遗产方面的成绩和缺点,也都了如指掌。因此,鲁迅不但对于遗产本身具有全面的认识;而且对于研究遗产的方向和方法,也具有革新的精神。关于前人,象清儒对于古典遗产的整理的成绩,鲁迅是肯定的,承认清儒的“考据之学,给我们明白了宋明人决没有看懂的古书……”,甚至称宋之郑渔仲、清之顾亭林,“今已无从企及”。但与此同时,鲁迅也指出:清代学者,自“文字狱”后,不再“纵论唐宋,搜讨前明遗闻”,而“专事研究错字,争论  相似文献   

17.
如何看待封建社会的孝道?封建孝道能否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养亲敬老的优良道德传统与封建孝道是什么关系?这是讨论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时常常涉及到的理论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家庭伦理关系中碰到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说,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物权法》回避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问题,未作出明确的规定。现有法律中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可以继承问题仍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经营问题及应该了解的几个概念,还从实际出发阐述了土地承包合同关系和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9.
批判精神是西方哲学最根本的表现,而对"人"的关怀同样是构成西方哲学的核心之一。这在苏格拉底和海德格尔二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他们共同的思想基底之上横置着一条无形的万里长城:理性和非理性的对立。  相似文献   

20.
一如何看待阶级斗争?这是一个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的关系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提到对立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就自然想到两者是绝对对立的,似乎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了。认为剥削阶级道德不能批判继承的同志,其一切推论正是基于这个前提;就是主张剥削阶级道德可以批判继承的同志,在这个前提面前也只好退避三舍,于是便用“特殊条件下”,“阶级斗争的复杂性”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结果仍然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那么,对立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全面的真实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这里有两个问题是需要搞清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