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电视50年的发展历程,不仅贯穿和体现了传播学和市场学的全部要义,更重要地体现了关于人的文化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电视媒体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生产主体,除了要关注商品的全部属性,同时亦必须高度重视其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2.
我们就社会结构与电视属性的分析显示,一种社会结构与此种社会结构中电视传播的属性存有明显映射关系。此种映射关系不仅体现在市民社会"三元"结构与西方电视属性的关联中,更体现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中国电视属性演进的关联中。中国电视属性演进在极大受益于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对未来社会结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力量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普遍崛起,国家机构改革和民主政治的逐步推进,电视属性上的多元化特征逐步呈现出来。不再片面地、单一地强调政治属性,其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涵盖的种种功能日益凸显,大众传媒在主观诉求上开始有了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强烈愿望,这无疑体现着大众传媒主体意识的广泛觉醒。电视产业化无疑是近年来中国电视界最为热门的几个话题之一,这是因为中国电视的改革已经上升到了体制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面对新媒体崛起带来的挑战,国内许多电视台在新推出的节目中纷纷启动了电视与网络、与移动通信的各种互联与互动.电视节目在市场化、多元化以及复合化过程中的这种种更达现象和产物,既体现了电视纪实属性与游戏本性的杂糅,也是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协商,更可看作是真实与虚拟交融的媒介观念的更新过程.  相似文献   

5.
电视媒介因其具有的文化属性以及特有编码、解码过程,能够在无形之中影响认同的构建.电视文化全球化时代,我国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反文化渗透与重构民族国家认同的严峻任务.而电视文化受众的低障碍性和西部地区日益完善的电视网络基础设施.使得电视文化成为构建认同的首选.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带来了好莱坞电影的异军突起.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和经济危机相伴相随的往往是文化的复兴.在新一轮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的文化事业面临挑战,也充满了机遇.电视作为现阶段最活跃、影响力最大的文化平台,在肩负繁荣文化市场重任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文化属性缺失的危险.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重建电视的文化属性问题,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借助于电视的传播活动,一个民族的文化很容易跨越原来的狭小范围,与世界文化相交融,文化从此成为世界性的东西。电视与文化之间,电视不仅作为文化的载体,而且电视本身又构成一种媒介文化,文化是电视的社会属性。电视首先表现为一种物质文化。电视的发明和改进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一大标志,电视及其传播系统作为“实物”而存在,是我们通过感官直接接触的实实在在的感性世界的一部分,它同时又恰恰体现了在感性世界中的人的力量和人的品格。电视又表现为一种社会文化。电视传播的信息成为一种作用巨大的生…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人们逐渐认识到大众传媒除了具有社会属性之外.还具有经济属性。电视作为当今最重要的大众传媒的一种,对它的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本体化.越来越符合大众传媒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于是.电视的四大功能之一的娱乐功能日益成为电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电视娱乐功能最重要的体现形式——电视娱乐节目,已经成为电视荧屏上最引人注目的奇葩,使得"消费经济"和"注意力经济"因为娱  相似文献   

9.
电视产业的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在任何一个国家都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寻求两种属性之间的平衡成为电视产业发展的关键。电视产业作为一种公共媒体,还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传统文化传承和新文化传播的重任。随着多元文化的快速发展,电视产业的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另外,电视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还具有较强的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电视要满足受众个性化的市场需求,获取经济效益,还要满足受众的公共需求,它是政治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综合体现。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的发展转型亟待谋篇布局。本文简单阐释了电视产业的特征,以及电视产业在经营和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分析了阻碍电视产业发展的部分因素,对电视在未来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进步方向进行分析和判断,从体制层面、内容层面、经营层面,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电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视产品的商业属性得到确认,电视包装也逐渐从零散随意转向全局统筹和频道包装,体现了媒体的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12.
信息、教育、娱乐和服务是电视媒体的四大基本功能。电视节目正是借助这四大功能,与观众产生互动,满足观众在特定层次上的生理或心理需求,进而影响观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从而实现电视媒体的传播目的。对于兼具公共属性和商业属性的中国电视媒体而言,这种传播目的在公共性上体现为电视媒体传播公共价值、整合社会认知、促进社会发展;在商业性上则体现为电视媒体借助对观众收视需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电视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敏 《当代传播》2007,(2):39-40
中国电视文化的"后现代"现象,在大众文化的文化民主、影像世界与政治以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等诸方面突出地体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也加速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进程,现代性的文化追求被通俗文化的欲望、享乐和快感政治所替代,出现了经典文化、高雅文化和重大题材的文化困境.世纪之交的中国电视文化与后现代文化具有密切关系,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和嬗变使后现代文化现象凸显,并在诸多方面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14.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和"90后"收视群体逐渐掌握娱乐节目话语权的今天,观众对于综艺节目的内容呈现出了更多样化的期待和"碎片化"的接受特征。然而"碎片化"也是整体性的体现,新媒体和电视媒介毕竟不能承担相同的属性。我们有理由相信主流文化可以支持中国电视在追求"内容为王"的同时兼顾收视率与娱乐尺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已被人们普遍看作为本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文明之一。因此,就总的方面来说,电视首先应是一种文化,是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新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思维的崛起,正是这种现代传播形式的产生及应用,使得当代人类精神文化具有了划时代全球规模的交流,并且迅速有效地缩短了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之间在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的距离、全面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回溯六十余年的电视发展史,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文化,就其所包容和体现的诸多属性,如艺术的、科技的、人文的、经…  相似文献   

16.
电视偶像作为青少年亚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当下文化、个人价值、人群心理等方面所体现的意识形态背景,也体现了商业主义、消费文化、媒介奇观以及对青少年培养的文化变迁.笔者溯回上世纪80年代,从国内电视偶像建构之流变出发,解析该过程中的青少年亚文化心理诉求,包括抵抗仪式、身份认同、身体快感及视觉狂欢,追问当下电视偶像建构的文化意义,既看到文化之梦,又看到文化之痛.文章在既肯定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又葆有清醒的价值评判与审美导向的基础上,呼吁关注"80后"、"90后"族群的文化安全,健全电视偶像建构机制,构建和谐、健康、多元的青少年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文风.是媒体语言文字所体现出的作风和风格。从媒体属性看,电视是声画合一的艺术.相对于平面媒体主要以文字和图片构成新闻作品.画面是除语言和文字外构成电视媒体文风的重要组成因素。因而本文认为。电视节目的文风.主要是指通过电视节目内容选题、画面语言、语境语态所体现出的作风和风格.它是电视媒体属性的综合体现。电视节目改进文风。与报纸、网络等媒体有着不完全相同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世纪科学技术结晶的电视,已成为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重要的现代文化形态之一,在20世纪乃至21世纪人类文化舞台上处于最醒目的位置.电视文化最为明显地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综合与兼容,视听思维、点式思维、以"语言"方式积淀在人脑中的"原型思维",三者构成了电视文化的全能式思维方式,由此引发了对各种思维方式的创造性地开掘和互动.  相似文献   

19.
于海婷  唐英 《青年记者》2016,(23):117-118
喻国明教授在《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中指出,互联网具有高维媒介的特性,“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媒介,更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重新构造世界的结构性力量”.①互联网的这一特性使它更加自然地向下兼容电视这种低维媒介,却不容易为电视所兼容.所以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既要把握传统电视媒体的独特性,又要兼顾互联网自己的发展规律.技术属性决定了电视无法像互联网那样具有高度互动性和开放性,但电视在诞生之初就具有家庭休闲的功能,有高度的“强关系”社交属性,是客厅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互联网与社交电视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调动电视的“关系”特性,实现电视观看的场景化,构筑电视观众深度介入的场域.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泛娱乐化风潮中,严重扭曲了电视的文化传播功能,助长了社会的浮躁风气,降低了大众的价值判断、文化认知和审美功能。各家电视媒体不同的表现体现着不同的精神追求,是对媒体社会责任、发展道路、文化理念的检验。增强文化自觉,坚守文化品格,传播先进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做精做强内容,形成独特风格,打造自身特色,是电视媒体实现自身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