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职业倦怠"为"职业眷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曰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重复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人们称之为“职业倦怠症”或“职业高原期”。实际上,在我们教师队伍中,此种现象也并不鲜见:工作了几年的老师走进校园,孩子们一声清脆的“老师好”恐怕再也无法让你有丝毫的心动;当老师走进教室,学生那感情纯真的诵读有时也难以激起你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2.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倦怠的"工作要求一资源模型"指出工作要求过高和工作资源缺乏将导致职业倦怠.然而对于高校心理咨询师,导致其职业倦怠的相关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却存在于心理咨询师与学校的"心理契约"中.本文从心理契约角度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并据此提出缓解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职业倦怠指在职业环境中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心身耗竭状态。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因为面对人的工作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高校教师要面对的是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越来越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以及来自方方面面的较高要求和期望值,社会越来越多的种种诱惑……,久而久之,就会损耗教师的工作热情,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研究应当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心理角度对教师现实状态进行关注,体现了对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种人文关怀。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两种表现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各类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图书馆服务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使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及其质量打了折扣,也制约了图书馆服务的提升.图书馆员如何克服职业倦怠,如何调节自身心理、行为,更好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左彩云 《教师》2014,(8):124-124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倦怠,是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体验到身心疲劳与能量耗竭的状态。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与质量,也影响到社会对幼儿教师行业的认可,更关系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工作中,逐渐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教学中难以提起兴致,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这就是职业倦怠。这种倦怠就像五线谱上高高低低的音符,总是埋伏在工作情绪之中伺机而动。它是阻碍教育改革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学校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存在职业倦怠,工作学习缺乏积极  相似文献   

7.
刘芬 《科技文萃》2005,(2):79-80
"我怎么觉得外国人长得都是一个样子?"经常听到人们这样说. "生活中,我们的确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实验室主任罗跃嘉博士告诉记者,"人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如果我们看的是国产片,自己民族拍摄的,我们会很快判断出影片中人物的角色特征:是一个刚正不阿的正派人,还是一个缩头缩脑的小人,是20岁的小伙子还是40岁的中年人.我们也能很快判断出人的性格以及职业等.但是如果我们看的是国外的影片,识别起来就相对困难,特别是那些和外国人接触比较少的人,识别起来就更困难.当然,国外的人看我们国内的影视剧,也会有同样的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8.
在课堂问答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如果接连有几个同学回答错了教师的提问,而答案又几乎是差不多时,以后站起来的学生就会重复这个错误的答案.这就是受一种从众心理的驱使,造成的思维定向.从众心理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活动,因此,从众行为也就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对学生来说,年级越低,从众行为越明显.学生产生这种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是因为受别人的影响和群体心理的感染而造成的.他们听到多数人的倾向意见后不自觉地把多数人的认识作为自己的认识,把自己与多数人同一起来,以多数人的意见为意见.固然,从众心理也有两重性,在一个具有良好风气的集体里,从众心理将驱使集体的成员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在课堂问答中出现的诸如上面讲的那种现象却是有害无益的.它会使学生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班主任也因其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涉及面广、社会期望值高等原因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再加上班主任本身是个职业人,也是一个社会人,使得班主任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班主任的职业倦怠会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建设工作以及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有效消除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要善于解析班主任的职业倦怠现象,寻找对策,有效消除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增强班主任工作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艳华 《中国教师》2011,(18):70-71
<正>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也会作用于工作,影响人的工作,导致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这种恶性循环不但对工作有极强的破坏力,而且能导致教师发生多种生理疾病,如失眠、头痛、头晕、内分泌失调等。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性活动区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区域孩子们非常喜欢,甚至会出现区域爆棚的现象,但是有时我们也会看到个别区域出现"无人光顾"的现象。比如语言活动区域,就是其中一个区域。在我带班经历中经常可看到,语言区中只有寥寥几人在看书或干脆无人到访,针对这些现象怎么办呢?接下来我简要谈谈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我自己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吕维萍 《甘肃教育》2011,(22):23-23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相当数量的教师身心状态都存在疲劳现象,我们称之为教师的"职业倦怠"。其实,同样的疲劳现象也广泛存在于相当数量的学生身上,这里暂且称之为"学习疲劳"现象。学习疲劳是指一个人长时间连续学习之后,学习效率下降的一种生理与心理异常的状态,它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倦怠是一种源于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情绪衰竭、态度消极、行为消沉的不良心理适应状态,它是压力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职业倦怠长期得不到缓解会给人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研究职业倦怠与心理症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教师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培养合格的人才具有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建湘 《教师》2012,(13):110-111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状态。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心理,在工作中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效率降低,只是依仗一种惯性或迫于某种约束来工作。有研究表明:教师作为一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职业,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之一。而作为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由于其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点诸多因素,更须谨防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5.
王猛 《华章》2012,(31)
“职业倦怠”是个体在工作压力下产生身心疲惫的状态或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研究表明,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后,容易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对课程准备不足,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就会降低.这不仅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有着负面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发展也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由于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职业倦怠的危害性,加强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专门用以说明工作者工作状态的概念。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指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意而为之时,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惫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持续存在就会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通常出现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在:长期的情绪倦怠感、人格的解体、低成就感。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探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内许多高校中,教务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烦琐工作带来的疲劳心理;待遇偏低诱发的失落心理;为发展前景担忧导致的迷茫心理.缓解教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对策是:优化教务管理人员的结构,提高整个体系的工作氛围;改善工作方式,减轻工作压力;逐步完善考核与晋升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做好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进修工作.  相似文献   

18.
当人对所从事的亡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出现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状态就是职业倦怠感。职业倦怠感一旦产生,就会导致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行为发生很大变化。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职业倦怠心理,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保持热情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19.
李云霞 《班主任》2004,(1):26-27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累"已成为中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一般来说,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后,人就会感到累,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可有时候,学生会莫名其妙地觉得疲劳乏力,无精打采.这种由心理原因而非躯体原因引起的懒散无力、萎靡不振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疲劳".处于心理疲劳时,人的反应速度、灵活性和准确性都会降低,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消极的心态,轻者感到无聊厌烦,重者则悲观厌世.因此,中学生的心理疲劳现象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要教会学生"心理按摩",以消除心理疲劳.  相似文献   

20.
当职业倦怠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的同时,部分教师也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或“力有余而心不足”的负性表现,逐渐丧失了工作信心和热情,形成了职业倦怠症。职业倦怠不仅使教师承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由倦怠引发的消极情绪、消极心理和消极行为,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影响教育对象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寻求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不得不成为我们探索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