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本小书,以随笔为主,选录了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十五位英国作家的部分散文作品。译事既竟,谨将英国随笔的发展概貌以及其他有关问题作一说明。(一)随笔(The Essay,过去曾用译名“小品文”),是散文(Prose)的一种。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散文的发展常常是在诗歌之后,而随笔在各类散文中更要晚出。近代西欧的随笔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诞生的,代表作就是法国蒙田的《随笔》(“Essais,”  相似文献   

2.
钱晓娟 《考试周刊》2015,(43):18-19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散文家。在文学上,培根被认为是英国随笔的开山祖师。他的散文文字简洁凝练,充满入世精神,有浓郁的风格。杨自伍先生翻译的培根的随笔《那喀索斯—论自恋》,不仅再现了培根散文先叙述后议论的文风,更保留了原作结构严谨、构词巧妙、措辞凝练、笔锋雄健的意韵和神韵。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杨自伍先生的翻译技巧,探讨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在翻译过程中,其意韵与神韵是如何再现的。  相似文献   

3.
文化随笔散文与单纯的文学散文不同:单纯的文学散文只是描述人生、情感、个人经历的东西,而文化随笔散文有更多的文化、文艺、思想和其他学科的气息。因此,文化随笔散文与其他散文样式相比,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更有文学和文化味;二是更有理性和思辩性。  相似文献   

4.
某大学办的杂志把朋友的一篇文章列入了“文章评改”一栏。这篇文章的确有缺点 ,评点人 (南方一大学中文系的副教授 )某些意见很正确 ,比如他指出的三处明显的疏忽 ,然而 ,评点人提的另外一些意见却叫人哭笑不得。比如说“文章的文体感不强 ,不象散文 ,也不象随笔 ,如果是散文 ,应该多些描写 ,如果是随笔 ,应该多些议论” ;再比如他说只能用“享受…感觉” ,不能用“寻求…感觉”等。这些看法其实是相当偏狭的 ,文章“不象散文 ,也不象随笔” ,可不可以是偏于散文的随笔 ,或偏于随笔的散文 ?散文与诗之间有散文诗或诗散文 ,它与随笔之间就不…  相似文献   

5.
梁实秋创作于抗战期间的《雅舍小品》令其声名远扬,也奠定了他一代散文大家的地位。其散文内承外引,将明清小品文与英国随笔的特点结合起来,并承袭了五四以来闲适散文传统,家常闲话,人生世态,皆涉笔成趣,独具个性。  相似文献   

6.
英国散文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国文学的光荣和骄傲,就其对世界文学的重大影响而论,其重要性并不在那被称为英国王冠上的宝石——莎士比亚的戏剧——之下。英国散文生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16世纪末。由于时代的需要,英国散文家在本民族语言——英语——的基础上,汲取古希腊、罗马散文、希伯来的哲学和文学经典——《圣经》和法国蒙田的随笔等的营养创造出来。英国散文一旦生成之后,就朝气蓬勃向前发展,到了18世纪,英国散文就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艺术圆熟、作者队伍强大、名家名作众多,以及深受读者青睐等诸多综合因素而凌驾于欧洲其他文明国家散文之上,对欧洲各国散文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随着世界性的文化交流浪潮的汹涌澎湃,英国散文对异国散文的影响更向全世界范围扩展开去。特别是英语日渐成为国际性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英语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第一外语,作为英文典范之作的英国散文名家名篇,也就成了这许多国家大中学生学习英语时经常朗读背诵的篇章了。在19和20世纪之交的中国,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约翰·密尔的《群己权界论》(今译《自由论》——笔者),亚当·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关于 90年代中国散文的学术对话。各位对话者倾向于认同 90年代中国出现了“散文热”的判断 ,同时认为 90年代散文繁荣的重要标志是随笔的复兴和报章散文的兴盛 ,它们有力冲击了当代散文的写作模式 ,开拓了新的言说空间。 90年代散文是 80年代散文的进一步发展 ,既呼应了现代散文传统又有许多新的探索 ,它将引发散文观念和散文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8.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有人讲,随笔关键在于一个“随”字——随便、随时、随手、随心等。这话不无道理。冯骥才先生说:“散文源自心灵,随笔来自思考。”随笔形散神聚,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有更多思辨的成分。那么,如何写好教育教学随笔呢?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的“随笔”和“文化散文”热,阐明呈现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由,着重论述了“随笔”和“文化散文”的文体特征,指出它们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文体个性,但从文体源流和类型字上看,其仍旧归属于散文。文化品格是中国散文不可或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散文随笔】散文和随笔越来越有空间了,我指的是互联网所带动的“博客”,它是发生随笔和散文以及杂文的最新场所.如果把这个场所里的空间和篇幅全部加起来,没有一个文本可以与其相争高下。所以.很多杂志报纸都开始转载那上面的文章。我的意思很简单.杂文随笔和散文比任何文体都与时俱进.充满朝气!  相似文献   

11.
随笔是现代散文的一个特殊品种。常见的随笔有三类: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和说明性随笔。无论何种随笔,都并非只限于使用一种表达方式,而是允许多种表达方式兼用的。随笔的基本特点有:(一)内容的丰富性。既然冠之以"随笔"的名称,即强调它随意记  相似文献   

12.
《井上靖随笔全集》(1),煌煌巨著,十大卷,精编收录了日本已故著名作家井上靖,近四十年来所撰有代表性的随笔730篇,连同每卷末作家新撰《后记》,共740篇。每卷并附有《井上靖随笔全集·月报》,是关于该卷有代表性的评介文章及索引。 “随笔”即简短的议论性散文,这是井上先生以日本假名,标外来语“ESSay”撰写的西方最早的随笔,是1580年,法国作家蒙田(1533——1592),以“ESSay”称呼自己所写简短而有文采的论述性短文,才有了随笔这“称谓”的。但虽称谓相同,各国的“随笔”,仍以固有的规律和特色,在衍变、发展。我国五四时期,受英国作家兰姆(1775——1834)影  相似文献   

13.
与韵文相比,散文如日常谈话般率性真诚,随意自由,外国散文中有所谓絮语散文,随笔散文,我国现代有谈话散文,有所谓"闲话"、"杂谈"类散文类别,在强调散文情感的自然流露上二者恰好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可以分为文学随笔、教育随笔、教学随笔等形式。有人讲,随笔关键一个"随"字——随便、随时、随手、随心  相似文献   

15.
热爱读书和对英国文学略有所知的人大概听说过查尔斯·兰姆这个名字。提到戏剧,我们知道莎士比亚,提到小说,我们知道狄更斯,提到英国的散文和随笔,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兰姆。  相似文献   

16.
王晓东 《海外英语》2013,(4X):187-189
《四季随笔》是英国作家乔治.吉辛的一部随笔,正像作者当年所宣称的那样,他的其他的作品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蒙尘,而这本小册子将会流传下去。这部散文已经成为不朽之作,更有人对它推崇备至,将其列为四大随笔之一。《四季随笔》因其真挚的文人情怀成为许多文人的至爱,婆娑书页,与之共鸣,寄托情怀。这本书透露着一个老式英伦文人的衷肠之语,用点点的感悟,抒发着对乡间生活的热爱,自然的讴歌,及对传统生活的缅怀,在吟诗品茶中,对文艺、人性、政府和个体发表真挚的看法。本书不乏真知灼见,该文将对本书思想做一个梳理和总结,以窥作者那种圆熟通透的保守思想。  相似文献   

17.
张炜的散文可分三个部分 :读书随笔、独语散文和对人生经历的深情回忆。其中以独语散文最有艺术价值。它以独语的方式展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的忧愤、苦闷及孤寂中不绝于追求的情志。而那些纪怀文学大师的随笔别致动人 ,张炜借之充分地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纯粹性”的追求。本文着重对张炜的这两类散文予以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探讨了日本随笔对于中国现代散文两条路径的影响,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平和冲淡的美文走向,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匕首”“投枪”式的杂文体式。通过日本随笔对中国现代散文影响的考察,凸显了日本随笔在世界散文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正文史随笔或文史杂论一直是中国散文的正宗成员和重要的组成,先秦诸子开其风气,两汉蔚为大宗,唐宋再起高峰,明末清初则变化多端,与学术杂交。谈谈这类散文应该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我们的当代论坛好像很少有这个兴趣,大家谈得不多。那么,这一回我们就接触一下这个话题。文史随笔或杂论的写作,传统中有许多佳作,积累了十分丰厚的经验;但当代作品也逐渐形成了某些弊习,最常见的有两点,一是大而空,缺少血肉;二是宥于  相似文献   

20.
如何写好教育随笔第六届全国少年儿童教育随笔征文办公室张先翱教授1995年度教育随笔征文得到青岛市四方区教育体育委员会的大力主持,特此鸣谢。随笔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是散文的一种。教育随笔是叙述某个教育思想观点为核心的教育散文。作者通过某些片断的教育生活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