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西方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是指个体在工作压力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新闻工作者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渐渐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从而导致个体潜能受到抑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  相似文献   

2.
刘景义 《记者摇篮》2005,(10):50-51
新闻角度,就是报道新闻的立足点,也指记者在采写新闻时选择新闻事实的某一方面,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切入,其新闻就会产生差别很大的宣传效果,研究如何选择新闻角度,对于提高新闻的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我认为选择好新闻角度应该处理好新闻角度与新闻主题,新闻价值,新闻素材,  相似文献   

3.
适逢第22个记者节,我们要抒发理想和情怀,也要直面现实问题。诸多行业的人都在谈论职业倦怠,我所接触的不少新闻同行,也在纷纷以“新闻民工”自嘲。这些自嘲背后似乎反映了职业吸引力在消解,职业抱负在降低,采写激情在减弱,新闻敏感在钝化。记者产生职业倦怠,确受一些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但要说“不容易”,哪个行业是容易的呢?  相似文献   

4.
很多新闻从业人员都遇到过职业倦怠现象。作为特殊岗位,新闻采编的职业倦怠和其他岗位职业倦怠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新闻职业倦怠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呢?本人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5.
新闻角度是指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是从事物的某一侧面来揭示主题的突破口,也是记者透视新闻事实的一个立足点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在从事新闻工作中,由于记者和通讯员的眼力、阅历不同,即使是同一新闻,在不同的人眼里也会有不同的价值。不同的新闻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新闻价值,收到不同的宣传效果。人们常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个道理。最佳新闻角度是指最能反映事物本来面貌,最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最能唤起人们注意的主题表现形式。笔者认为,选择最佳新闻角度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很多记者工作时间久了,就缺少了刚当记者时的勤快劲,养成了靠听汇报、抄剪报、编来信来稿写新闻的习惯。殊不知,这种职业倦怠是记者的大敌,也最容易使记者与好新闻失之交臂。实践证明,但凡一篇好的新闻作品无不是深入新闻第一现场,一份辛劳一份收获得来的。  相似文献   

7.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情感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是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理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影响新闻采访的因素很多,其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而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情感交流,则会对采访质量的优劣产生直接影响。根据理论与实践,笔者从情感的界定、情感在新闻采访中的积极意义、合理运用情感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新闻角度,是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取向或侧重点,也就是采写和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侧面。《新闻学大辞典》注义:新闻角度是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即记者从什么立足点,什么视角,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认识、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更鲜明地体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选择一个好的新闻报道角度能化腐朽为神奇,为新闻报道增添色彩,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反之,新闻角度选择不当,却会  相似文献   

9.
倪桓 《现代传播》2001,(3):33-38
新闻敏感是记者素质的核心.传统理论多从新闻学的角度研究新闻敏感;本文旨在从心理学视角对其进行探析.通过比较学术界几种常见和尚存争议的观点,指出这几种观点的融合性特征;并且进一步阐述了新闻敏感产生过程中感知与思维,直觉与实践,人格与感知、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综合探讨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发生机制,尤其是人格、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新闻敏感的制约,进而指出培养新闻敏感的途径及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职业倦怠或职业枯竭是指在工作重压下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多年从事职业倦怠方面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认为,职业倦怠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职业倦怠,是由于职业压力,给人带来的一种身体和心理被耗干、被燃尽的一种感觉。概括而言,职业倦怠就是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身心疲惫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11.
职业倦怠或职业枯竭是指在工作重压下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多年从事职业倦怠方面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认为,职业倦怠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职业倦怠,是由于职业压力,给人带来的一种身体和心理被耗干、被燃尽的一种感觉。概括而言,职业倦怠就是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身心疲惫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12.
倪万 《青年记者》2012,(22):63-64
一 曾经有一个非新闻专业的教师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他说看了一些媒体评论说纸质媒体很快就会消失,那么是不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将来就没工作了?当然,他不是搞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再加上长时间以来对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发展基本一边倒的唱衰,让人产生这种想法也不奇怪.我简单地从几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是从历史上看,消亡论总是在新的媒介形态产生后出现,但至今也没有哪一种传播媒介真正消亡,只有作用大小的变化,即便是旗语这种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在电子通信发达的现代海军里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二是有人类社会存在就有新闻与传播的活动,就有传媒的存在,就报业而言,即便纸质媒体消失了,数字化转型后的报社依然存在,而且发展的空间更大了;三是新闻与传播工作需要转型,重心将会有所转移,但"采写编评摄录播"的新闻业务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为从事新闻报道而进行的收集新闻素材的专业工作,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同时也是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心理交流的过程。影响新闻采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情感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为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情感不仅构成了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交流的环境和氛围,而且还是双方思想、心灵碰撞的必要桥梁和润滑剂。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我觉得,新闻策划是对新闻规律的一种反动.因为新闻的本质是由记者记载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件.而新闻策划不是产生于客观世界,而是产生于新闻人的头脑.  相似文献   

15.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迅速准确地识别事实的新闻价值的能力,是新闻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出的一种特殊素质。纵观中外新闻工作史上那些获奖的、并产生一定影响的名篇佳作,其编辑和记者无不具有新闻敏感这一“特异功能”。当然,新闻敏感是通过分析、判断、预测、联想等诸种能力综合作用实现的,要增强新闻敏感,必须通过认真学习新闻基础理论,掌握新闻价值的诸种要素,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不断地训练培养才能获得。但我认为,新闻敏感的基础是来源于对新闻事业的忠诚与热爱,来自于对新闻报道工作的莫大兴趣。每每有人问起…  相似文献   

16.
陈秋萍 《今传媒》2013,(11):128-129
新闻采访是一种以人际交往为基础的特殊调查研究活动,信息的获取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新闻采访中记者的心态,情感上的变化对新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基于新闻采访的大量资料扼要分析了新闻采访中记者所要秉持的心理素质,切记不可因个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影响采访和采访对象的情感,以保证新闻报道和新闻稿件编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试析记者采访中的心理势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凡 《当代传播》2000,(5):57-59
当记者去采访一位长辈时,无论对方多么平易近人,记者一到长辈身边就会身不由己地产生出一种晚辈的恭顺心理;即使记者不愿意这样,意识到这样会影响客观的采访,但在长辈采访对象身边,这种微妙心理仍难以消除。当记者采访一位上级领导人时,尽管对方说话随和轻松,记者无形中总能感到对方“不严而威”,心理上总会有点压抑感,采访常常显得很拘谨。当记者去采访某个名人时,也常常会为他们所吸引、所左右,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或者会出现一种莫名的紧张情绪,往往在整个谈话中都不能放松下来……美国出版的新闻书《采访技巧》中曾引用一个…  相似文献   

18.
"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比尔·盖茨的这句话阐释了他对工作的激情。由工作激情联想出去,我想到了著名记者、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过的一句话:"激情,是新闻记者的宝贵品质。失去了激情,也就失去了记者的生命。"激情对记者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新闻实践告诉我们,激情有利于记者工作面貌的常新,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9.
郝春伟 《记者摇篮》2009,(10):31-31
笔者认为,一篇好的电视新闻作品,不仅取决于记者所选择的创作方法,更决定于作品的创作角度和它所揭示的新闻主题。可以说,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离不开记者对新闻事件或当事人的详细了解或交流,更离不开记者在采访前后的深思熟虑、运筹帷幄和谋篇布局。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求记者克服采访和创作过程中的浮躁心理和水过地皮湿的陋习。可以说,如果做到采访细致,  相似文献   

20.
当记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十几年的阅报经历,还是发现会有一些新闻作品留在记忆里,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