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职业倦怠是每个记者在从业过程中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人反应轻些,有人反应重些,但人人都会有。  相似文献   

2.
韩霞 《新闻实践》2011,(6):36-38
职业倦怠(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心理枯竭,是指在工作环境中,由于压力过大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状态,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消耗殆尽的感觉,一种非正常的行为与心理表现。和教师、医生等许多行业一样,新闻从业人员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如果任由其蔓延,不仅影响记者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家庭成员和睦相处,更会影响其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因此,无论是从关心记者编辑的角度,还是从注重新闻事业发展的角度,都应该积极关注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3.
新闻是一个需要激情和理想的工作。所谓新闻理想,既是新闻从业人员对自己职业行为设定的目标,也是他(她)职业信仰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新闻队伍建设中,令许多有识之士担心的,就是所谓“新闻民工”现象,从业者把新闻职业只是当成一个饭碗,一种谋生的工具。如此,就很难担负起这个职业所应承载的神圣使命,很难保证其新闻作品的真实、全面、公正。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重庆三所图书馆的457名馆员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图书馆员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的关系。结果显示:图书馆员的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三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越严重,职业承诺水平越低;研究馆员和助理馆员的职业承诺水平显著高于馆员和副研究馆员;女性馆员的职业承诺水平显著高于男性馆员;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性别和职称因素是员工职业承诺水平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5.
采访作风是记者在认识客观事物、寻找与挖掘新闻事实的调查研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采访作风是否扎实,是衡量一个记者职业素质的重要指标。当前,新闻队伍作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症状之一:心浮气躁。心静者品自高,心不静则气不顺,气不顺则言不正、行不端。今天,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海量网络信息给新闻从业者提供了层出不穷、取之不尽的新闻“原料”。  相似文献   

6.
钟瑜 《新闻实践》2011,(6):40-40,41
一般来说,职业倦怠不会突然出现,也不需要受到特殊刺激事件的影响,它是在长期、持续、过重的压力影响下,逐渐积累,缓慢形成的。在个体职业生涯中可能会多次出现,或持续存在。但它在爆发前,会在生理、心理、行为上表现出一些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7.
很多新闻从业人员都遇到过职业倦怠现象。作为特殊岗位,新闻采编的职业倦怠和其他岗位职业倦怠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新闻职业倦怠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呢?本人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8.
王家声 《传媒》2014,(3):26-28
正这是一个信息爆棚的时代,每天都有未知的事件、真相等待报道和发掘;这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掩盖事实的成本越来越高,表达声音的渠道日益增多;这理应是新闻人尽情逐梦的时代,但我们却沮丧地发现,这也是一个容易迷失的时代。曾几何时,铁肩担道义的初心不再;不知不觉,信息快餐化的浮躁蒙蔽了缓慢书写的美好;自然而然,从业的价值开始模糊,记者的职业荣誉感逐渐丢失。似乎总是在追赶,同时也被追赶着,但脚步却轻快不起来。职业倦怠像电脑病毒,几乎入侵了每一个从业的新闻人。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华尔街早期的证券市场,一度黑庄横行、假消息满天飞。有家媒体记录下了一个被称为“房间里的精明人”的真实故事:当时为了操纵一只股票,几个股市大鳄聚集在一起,包下一家宾馆房间,他们足不出户,互相监督,不和外界联系,约定共同拉升股价。但当股票的价格飞涨之时,其中一位炒手起身,悄悄拉开了窗帘。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管理是对馆员和读者的管理,是针对人的人文事业,应遵循心理发展的规律,培养馆员积极情感,关注馆员心理健康。本文从心理学自尊、倦怠、职业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等方面,建言高校图书馆管理应注重馆员满意。  相似文献   

11.
"万事须是有精神,方做得。" 从事记者工作7年来,每每遇到不顺,或是感觉疲累、委屈时,我时常会用朱熹的这句话暗暗提醒自己。所谓激情,就是强烈激动的情感。做记者,需不需要激情?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新闻界泰斗穆青,素有"激情社长"之称。在半个多世纪的记者生涯中,他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中国大地发生的变化,用充满激情的笔抒写了这片土地养育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线人正逐渐成为电视新闻业越来越重视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正逐渐成为一个收入可观的职业。支撑电视新闻线人孜孜不倦的前提,是收入颇丰的“报料费”;而支撑电视新闻人看重线人的前提,是有价值的新闻源。双方各取所需,却也不无矛盾,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电视新闻业需要探讨的话题。本文以杭城品牌民生新闻栏目《阿六头说新闻》为例,用实战经验来阐明电视新闻人和电视新闻线人之间,如何做到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3.
3月11日,一场世所罕见的大地震袭击了日本,同时也震惊了世界。我们通过网络与电视看到、感受到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灾难场景。我们在感叹大自然的残酷之余,一股浓浓的心手相连的爱也在人与人之间、在网络上传递。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有别于其他媒体新闻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直观性、即时性和生动性。电视呈现给大家的直观画面和现场感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电视新闻表现手段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是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因长期在电视新闻采访的一线工作,我们感触最深的还是电视新闻的细节是需要大家去特别关注和留心的。  相似文献   

15.
万云风 《新闻实践》2011,(11):49-51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写微博的全媒体时代,“走转改”活动不仅是新闻工作自身的需要,也是媒体人实现自我拓展和升华的需要。采编人员需要什么样的工作作风?地处水乡嘉兴的《南湖晚报》在“走转改”活动中,从上到下全心投入,每位采编人员都建立了基层联系点,还做起了社区主任助理、“社区老娘舅”和“社区义工”,俯下身、潜下心,接地气、抓活鱼、办实事,从基层实践活动中汲取养分,也使采访对象感到与记者更亲了。  相似文献   

16.
葛志军 《新闻实践》2011,(11):51-53
转变采访作风,既要转态度,又要转行为。这种转变不是一种应景式的、可以走过场的主题活动,需要长期坚持,并有一整套长效机制作保障,使之成为媒体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其最终目的是要让职业精神转化为一种行为习惯,并得以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